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2019-04-30 11:11江楚娟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策

江楚娟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特殊教育日趋繁荣,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听障大学生是其重要部分。特别是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升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载体,为实现课程实效,发挥课程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探索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对策。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策

自2014年特殊教育第一期提升计划发布以来,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2017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稳步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进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全国有几十所高校招收听障生,笔者所在特殊教育学校从2014年提升为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听障生是学校残疾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听障大学生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笔者所在学校响应《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的精神,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六年来,不断探索、研究和创新,总结了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难点,并思考相应对策。

一、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问题

(一)专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在发展初期,存在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都是沿用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今还没有专用于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大多沿用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方式方法,听障大学生明显对上课方式感到不适应。[1]作为听障大学生的心理教师,需要既能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融合、既了解普通大学生心理特点,也熟悉听障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还需要熟练手语交流,目前能达到这个专业水平的心理老师远远不足。

(二)听障大学生心理特点独特的问题

听障大学生由于听力缺失,并且听障学生从小一般在聋校封闭式教育成长,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偏形象思维、具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较弱,文字理解、语言能力薄弱等语言特点问题[2],如笔者遇到有听障大学生不理解“举例子”的内涵,可能是内在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可能只是聋人语言特点与健听人语言特点存在差异造成的沟通不畅问题。听障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对课程的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三)听障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需求

关于听障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从研究工具到研究程序,大多套用普通大学生的研究问卷和研究程序,几乎没有针对我国聋人大学生语言特点设计,所得研究结果均显示听障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于靖,刘在花,王昕等不同研究者都得出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普通大学生,普遍存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缺陷[2][3][4]。但国外学者研究聋人心理健康问题时,当排除语言的影响后,聋人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格外突出,并且这些问题还往往与语言有关。奥地利、德国和英国一些学者通过对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后发现,聋人青少年只在同伴人际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问题。[5]笔者在刚开始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时,也预期听障大学生存在更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聋人教育工作中,实际体验与国外学者研究结果相似,听障大学生很多心理健康问题是由于语言剥夺、语言不通、与健听人隔绝造成的适应性问题,而在聋人文化群体中,有些听障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表达能力、人格品质、与他人建立情感能力并不弱势。所以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出发。

二、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

(一)开发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增强心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作为一门高校公共必修课,需要根据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加强对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心理健康课三大课程目标是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与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除此之外,听障大学生还应该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应该根据听障大学生思维特点,多采用如情景表演、团体训练、实践调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象生动的方式,而课堂讲授、心理测试等内容需要充分了解授课学生的语言能力,用合适的语言教授。同时,加强聋生专用教材建设和专业心理教师培养,优质的教材是听障大学生“无言的知心朋友”,而专业的心理教师是听障大学生人生的“知心朋友”。

(二)倡导融合教育,构建人际支持网络

绝大多数听障大学生从小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长期生活在单一、封闭的校园环境中,与健听人的人际互动有限,长期以往,听障大学生既期望但更害怕和健听人交往,经常感觉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和自卑。进入大学后,聋健融合的大学为他们提供了成长的契机,一些积极主动的听障大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校园各种活动[6],但有些听障大学生比较退缩和自卑。而通过心理健康课开展聋健融合教学,为听障大学生“搭心桥、铺心路”,也拓宽健听大学生心理品质,构建人际支持网络,使他们在美好的大学校园生活中获得更多正能量。

(三)引入生活技能教育,锻炼社会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将生活技能定义为:个体采取适应和积极的行为,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包括自我认识-同理能力、处理情绪问题-缓解压力能力、有效的交流-人际关系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解决问题能力等五对能力。有学者研究证明,生活技能教育能够提高聋生自我意识水平,缓解社交焦虑,可以有效促进聋生的心理健康。[7]同时鉴于听障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生活技能教育,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缓解社会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爱鸽.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73-174.

[2] 王昕. 融合教育视野下听障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 202-203.

[3] 于靖,王愛国,鲁毅光. 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 2010, (8): 33-36.

[4]刘在花,许家成,吴铃.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8):91-95.

[5]任媛媛.国内外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工具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17,(10):36-38.

[6] 李国敏,吴洪菊. 我国听障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 教育观察, 2018, (3): 7-8, 44.

[7]王雁,王冉冉,何晓,周琛.生活技能教育对聋生心理健康促进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8):13-2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例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