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怡妮
【摘 要】《堂吉诃德》中最重要的人物便是堂吉诃德和他的仆人桑丘,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作者希望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塑造从而达到什么?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对两个主要形象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此作出解读。
【关键词】堂吉诃德;桑丘;形象;作者意图
堂吉诃德死了,在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存在之后郁郁而终。然而关于堂吉诃德形象的认识以及这个文本的研究却从未停止。有人认为他是针对当时风行的骑士小说而存在的反讽小丑,有人认为他是坚贞不渝地追求自己理想的悲剧英雄。笔者认为,堂吉诃德是忽略了现实的,虔诚地追逐梦想的人。他能清醒地意识到在当时的社会是“可恶的年代”(第63页),“世道人心,一年不如一年了”(第64页)。他渴望能寻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便是他的梦想—骑士道,“建立骑士道就是为了保障女人的安全,保护童女,扶助寡妇,救济孤儿和穷人”(第64页)然而却因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最终走向死亡。
但是,堂吉诃德的骑士道虽然没有实现,笔者认为堂吉诃德骑士道中的某些精神却是被作者认可的,并且是作者通过这部作品想要传达的主题—什么才是能够实现这种精神或者理想的办法,也就是笔者认为的作者塞万提斯在他的写作历程中,一直在探寻的一个问题:
究竟应该是由理想直达理想,还是应该立足现实,在现实中成全理想?
作者的探寻,主要是通过对堂吉诃德以及其仆人桑丘的游历经历,以及二者的性格、思想的转变来实现,并最终通过二人的结局,完成自己的探索。本文就通过对二人形象的解读,来追寻作者关于此问题的思考。
一、堂吉诃德
上文已经说过,笔者认为,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了现实,执着地坚持自己信仰的行动派,意即“失足的追梦人”。为什么说他脱离了现实,因为他所信仰的那种道义,在当时已经无法继续实行。他的骑士道是西班牙尚在鼎盛时期或者说冷兵器时代所奉行的骑士制度的产物(毫无疑问,其中的关于人文关怀的精神至今仍值得称赞),但是,在当时已经逐渐由枪炮主宰的现实中,并且西班牙已经退出了世界舞台中心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坚持传统,不切实际地照搬曾经的方式,那便是倒行逆施,最终的下场可想而知。这也就是为何当我们看到堂吉诃德这个形象的时候,看到他游历时的经历时,会忍俊不禁的原因。他做的那些事情,是与现实不相符的,即使那个世界是污浊不堪的,但他的方法非但不能解决那些社会弊病,反而徒增笑点。他过于坚持他自己的理想,一直活在他自己幻想的世界里。他的生活恰像一部由小丑担任主角的戏剧,上演的都是令人捧腹大笑的无厘头的笑料。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便是在第十八章,堂吉诃德把两个羊群当做即将开战的两支军队,并且要主持正义,帮助其中的一方,沖进羊群,举枪乱刺,刺伤了羊,自己也被牧羊人打成了重伤。出力不讨好,还给别人带来了麻烦。倘若将世上的人划为三类人:一类,既不损人又能利己;另一类,既损人又利己;最后一类,既损人又不利己,那堂吉诃德毋庸置疑便是第三类中的佼佼者。就像第十九章中被他弄瘸了的教士对他的评价:“我不懂您这个打抱不平是怎么回事。您害我折了一条腿,我原先好好一个人给您弄成瘸子,一辈子也站不平了。您为人除害,却害苦了我,叫我终身受害。我碰到您这位多事冒失的人真是够倒霉的。”(第128页)
虽然作者以戏谑手法展现了骑士道的种种不合常理,但是并不代表作者不认同堂吉诃德的某种精神,这点从作者写作风格的转换中即可看出,也只有在完整地看完整部作品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通过这部小说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从最初的喜剧到结尾悲剧性的意味,几乎可以确定,作者并不仅仅想要批判堂吉诃德的典型骑士的形象,恰恰相反,堂吉诃德的某种精神是他所追求的,是他在面对当时已经衰败了的西班牙的社会现状所想出得解决办法,换言之—他的理想。而整部作品是他对于这种理想该如何实现的一种假想式的尝试,通过对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明白,能够通向理想的不是浮在空中的美好的幻想,而是清醒地立足于污浊的现实,并从其中开出理想的花。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堂吉诃德后来的旅程中,他的仆人桑丘存在的原因。
二、桑丘·潘沙
桑丘潘沙是作者塞万提斯设想中解决理想如何能够实现的践行者,是作者眼里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这在作者写的前言中就可有所察觉:“我向你介绍了那位超凡脱俗、可敬可爱的骑士倒不想卖功,只希望你感谢我介绍了这位呱呱叫的侍从。”(前言第8页)
但是,最初出现的桑丘仅仅只是一个代表了与堂吉诃德理想式人物相反的存在。堂吉诃德追求骑士道,完全脱离现实。而桑丘则不同,他跟随堂吉诃德的目的不是捍卫骑士道,而是为了谋求一个海岛总督的位置。“他带着褡裢袋和皮酒袋,满心想当东家许他的海岛总督。”(第42页)堂吉诃德勇敢,不重金钱,而桑丘则是胆小,贪婪,走到哪里都想捞一笔的农业小生产者的形象。“桑丘瞧修士倒在地下,就迅速下驴,抢到他身边,动手剥去他的衣服。恰好修士的两个骡夫跑来,问他为什么脱人家衣服。桑丘说,这衣服是他东家堂吉诃德打了胜仗赢来的战利品,按理是他份里的。”(第50页)最初桑丘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堂吉诃德的不切实际,比如,当堂吉诃德不顾一切想要冲进他所认为的军队中时,桑丘便是那个清醒的现实者:“堂吉诃德先生,您回来!我对天发誓,您冲杀到羊群里去了!”(第120页)堂吉诃德喝了神油自以为神清气爽时,桑丘却给出了正常人该有的反应。
桑丘真正作为塞万提斯设想方法的实行者是在他放弃了海岛总督的职位之时,“我是在那个时候掂了一下总督身背上的担子,估计自己承当不起,而且也不配。我宁愿趁早甩了这个官,免得带累自己摔倒。”(第363页)他在经历了种种玩弄之后终于明白何者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选择重新做回堂吉诃德这个骑士道忠诚捍卫者的侍从,跟随堂吉诃德一起继续骑士行侠仗义的游历,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开始选择并支持骑士道精神。而且,从桑丘的行为中,也可以看出他在逐步接受骑士精神的熏陶,当堂吉诃德面对现实中的堂娜杜西内娅时,一时无法接受现实,是桑丘安慰他,那是魔法师耍的鬼把戏,当堂吉诃德即将逝世,亦是桑丘坚持着他们曾经的约定,坚持着要和自己的主人开启新的骑士游历。试想,最初的桑丘是只相信堂吉诃德许诺给他的海岛和金钱,可是当他放弃海岛总督之位后,依然坚持要跟随堂吉诃德游历。桑丘是一个贪婪金钱的人,这从他每次对到手之物的斤斤计较即可看出,可是,在利益已经无望,许诺已经破灭的情况下,桑丘依然希望和他的主人外出游历。让一向唯利是图的桑丘如此执着地是什么?让桑丘甘愿放弃已经到手的利益的又是什么?难道不是作者想要或者希望能在现实中得以实现的某种精神吗?由此可知,“桑丘不仅陪,不仅衬,他是堂吉诃德的对照,好比两镜相对,彼此交映出无限深度。”(译者序第11页)是始终立足于现实的桑丘弥补了堂吉诃德忘却自己血肉之躯的缺陷,使二者形成一个整体,得出作者想要的答案—只有从现实中走出的理想,才是真正能够实现的理想。
塞万提斯是伟大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诙谐与幽默,更能看到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那深层的东西,看到他渴望探寻的结果,或许正如海涅所言,在《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和桑丘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主人公。
【参考文献】
[1]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杨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饶玮.浅析堂吉诃德形象[J].北方文学,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