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爱芬 郭萍
【摘 要】结构化研讨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方法,在干部培训中被逐步采用。结构化研讨的主题来源于学员,强调学员的参与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慎重选择催化师,合理组合研讨组成员,科学把握研讨流程,理性总结研讨结果是结构化研讨培训方式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结构化;干部培训;催化师
目前党员干部培训的现状滞后于社会需要,改进培训方式迫在眉睫,所以党校的干部培训必然要转变培训观念,创新培训方法。结构化研讨培训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方法,在党校干部的培训课堂中出现,对进一步创新干部培训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现实价值。
一、什么是结构化研讨
结构化研讨是围绕某个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在培训催化师引导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灵活采取团队学习、团队决策工具,帮助学员分步骤、多角度开展研讨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鱼骨图法等方法。在结构化研讨的过程中,使得研讨议题逻辑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学员更积极地参与到研讨中。学员可以放慢思维步伐,严格按照每一阶段的讨论议题和要求进行研讨。结构化研讨的流程不变,使得每一阶段的研讨都有序进行,并且有利于学员课前准备,提高培训效果。
二、结构化研讨方式的基本特点
1、研讨主题结构化。研讨的主题一般来源于学员,围绕培训主题,学员都有各自最想通过培训解决的实际问题。在结构化研讨的过程中,党校教学部将学员带来的问题聚集出共同关注的若干个主题,以此作为培训期间研讨的重点问题,再采用民主的方式确定最后讨论的主题,主题一旦确定,每一位学员都要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研讨。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定研讨主题,使得研讨议题逻辑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学员更积极地参与到研讨中。
2、研讨成员结构化。结构化研讨的成员由催化师和学员组成,研讨成员按照一定的规则分为若干个研讨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催化师。催化师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学员以更有效的方式思考与对话,他不仅关注学员对话与思考的内容,更关注学员良好思维方式和对话方式的养成。结构化研讨的学员分组可以采用自主选择或班主任安排两种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确定组员后,在结构化研讨的整个阶段中,每一小组的成员,一般不能私自调换,以确保研讨成员结构化。
3、研讨流程结构化。结构化研讨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民主聚集最亟需讨论的课题;第二阶段,在培训催化师引导下,围绕主题进行三段式研讨;第三阶段,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现场点评;第四阶段,深化认识,献计献策,形成书面研究报告。结构化研讨的流程不变,使得每一阶段的研讨都有序进行,并且有利于学员课前准备,提高培训效果。
4、研讨成果考核要素结构化。在培训之前,教学部应该科学确定培训成果和学员学习效果的测评要素,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培训成果,以期逐步提高培训水平,提升培训质量。结构化研讨的研讨主题和研讨流程具有结构化的特点,更便于教学部门事先制定更客观的考评要素对每一研讨主题进行评议,对研讨的每一流程进行监测,从而使测评结果更直观、更公正、更有参考价值。同时,在结构化研讨中,每个研讨小组会根据其研讨和交流的成果,形成一个关于研讨主题的研究报告。
三、结构化研讨方式在干部培训中的实施
1、催化师的选择。在工作方式上,催化师不同于培训师与咨询师。他不是指导者,也不是方案提供者;他是倾听者,是思考的引导者,是不良互动方式的干预者。要使结构化研讨发挥其应尽的作用,必须加强对专业催化师的培训,实现教师从培训师到教练,从教练到催化师的身份转变。
2、研讨组的成员组合。干部培训组织的关键在于充分考虑学员本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年龄结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等因素,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次、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为目标,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传统的干部培训是以个人为核心的,强调单个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结构化研讨是以团队或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以5到10人为宜。根据差异互补原则,尽量安排不同地域、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位的人分在一组。考虑学员的差异性安排研讨组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团队成员的差异性有利于学员间的相互学习,拓展思路,知识互补,经历互补,通过学习者之间的支持与质疑激发反思与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政府及公共部门在解决问题和执行公务时,往往更多地以团队为单位展开,尤其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而这种研讨方式,能让干部进一步了解各部门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程序要求,对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学员的实际合作能力有重要意义。
3、研讨流程的把握。在研讨的过程中,催化师作为整个研讨的引导者,必须合理把握节奏。在第一次小组讨论中,有可能出现有些学员发言积极,或者发言时间较长,而有些学员比较沉默,不愿积极发言,这时催化师应该注意要求学员发言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不让部分学员独占大部分讨论的时间,从而提高研讨的质量和实效,与此同时也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员的倾听能力。对于在研讨的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学员发言偏离研讨主题的情况,催化师应该分情况处理,如果偏离不远或者学员发言跟主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就不要随意打断学员。如果学员的发言偏离主题太远,且会影响其他学员的思维方向或研讨方向的,应该巧妙地打断。如果学员在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讨论过于激烈,观点争锋相对,互不相让,催化师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引导,间接地培养学员的说服和包容妥协的能力。当然,在研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情况,这些都需要催化师和学员共同配合予以化解,逐渐培养催化师与学员之间的默契,保证研讨有序高效地进行。
4、研讨结果的强化总结。美国学者拉斯卡在对教学方法进行细致的研究后提出了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教学方法,即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其中的强化方法是指在学生作出预期反应后给以奖励或强化,通过刺激来“加强”学习效果,也可以说,强化方法是一种提高和保持学习动力的教学方法。可见,在培训结束之后,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学员学习所得进行强化,对提高培训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在结构化研讨过程中,每个学员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由于结构化研讨限制了研讨的主题,流程也很固定,每位学员只能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发言具有片段性,而缺乏条理性。学员在倾听别人观点后,往往也很难将研讨观点系统化。当然,催化师在结构化研讨中既不是培训师,也不是教练,自然不便发表自己的专业观点,这就使得结构化研讨课程让学员感觉欠缺专业性、权威性的指导。最佳做法是教师在系统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一定要对学员的观点进行适当的评述,同时允许学员保留自己的观点,引发继续的思考。通过以上这些归纳、总结、评述的“刺激”方式,应该能够有效强化学员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员的学习动力。
总之,在党校教学实践中,结构式研讨是一种应用引入并且可以嵌入的新型教学方法,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党校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6月12日.
[2]理论探索:2016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