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2019-04-30 09:39张富禄
中州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启示经验

张富禄

摘 要:德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多方面的,工业4.0战略是主攻方向,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是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培养是经济根基,高度重视变革管理、创新管理和质量管理,科技研发支撑其企业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为其制造业高素质技工的重要来源。德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建设制造强国是基本方向,主攻智能制造的同时,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以强大的科技创新作支撑,同时强化管理创新的支撑。

关键词:德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3-0029-06

德国是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经过几百年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的洗礼,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基于“区域—产业—产品—企业—技术”这个基本的产业理论分析视角,可以看出,德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基本经验①是多方面的,而且自成逻辑体系,与其国情相符合。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德国经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德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基本经验

1.工业4.0战略是主攻方向

工业4.0战略运用信息物理系统等技术手段,顺应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大趋势,实现制造业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的变革。这是德国政府推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之一。从整体来看,德国的工业制造技术强,信息技术弱,通过工业4.0战略继续维持其全球工业高端地位,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基本要义。

德国工业4.0战略包括:一个核心,即信息物理系统(CPS);两个主题,即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三个重点,三项集成;八大关键,即标准化及参考架构、复杂系统管理、(宽带等)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工作组织与设计、培训、法律监督框架、资源效率;九大技术,即自动机器人、工业物联网、模拟技术、水平垂直整合、增材制造、现实增强、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网络安全。

德国推进工业4.0战略具有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制造业占德国GDP的比重约为30%,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地位重要。但是德国资源匮乏,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明显减少;同时,德国制造业受到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制造业服务化等大趋势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实力不断增强。为了保持制造业国际领先地位,德国需要做出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工业4.0战略的道路是进化而不是革命(Evolution,not Revolution)。通过昨天的本地自动化技术、今天的通信支持自动化,以及明天的创新软件系统优化整个生产过程,努力实现未来的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分析、虚拟模型行动选择、自我优化。工业4.0战略的关键是通过IT和传感器彻底改变流程。德国的部分中小企业不是很积极,需要加快进展。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多数德国企业而言,目前的重点是实现企业产品“四化”: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客户访问界面化(数字客户的接入,例如手机APP、网站等)。

2.产业结构调整是重要基础

近50多年来,德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德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的增加值占比演变进行阶段性的发展比较,发现农业占比从5.9%降到0.5%,制造业占比从53.2%降到30.5%,而服务业占比从40.9%上升到了69%,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在近几年一直保持着30%左右较为稳定的占比。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是,德国从农业转向制造业没有造成农产品的供应不足,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也未造成工业产品不足,工业制造反而增加了。这说明德国经济已形成自我调节平衡机制。

从当前每年德国各行业的就业人口需求分析发现,德国总体上是一个充分就业的社会。德国需求缺口较大或最大的是服务业,制造业由于技术的进步,就业需求反而没有以前多了(目前保持在每年4万人左右)。如今,一些大企业如宝马公司等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自己专注于生产关键环节和对顾客需求信息等进行整合,自身的整车生产业务量并不高。

目前德国仍然自称工业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其主要产业是汽车、机械制造、电子、化工等。德国已经开始实施工业4.0计划,目前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绿色、数字、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主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变革,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对于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巨大影响。在G20国家中,德国是较早实行结构性改革并取得成功的国家。强大的制造业构成了德国实体经济的支柱,也使得德国经济目前仍然处在一个持续的繁荣期。

什么是合理的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就业、收入、科技等美好生活的需要。服务业也不能太集中,例如大家都挤在银行上班不合适。产业范围宽一些,可以拓宽就业领域,可以形成国家和地区丰富的而非单一的、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3.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能源转型是德国近年来积极实施的可持续经济的计划之一,最终目标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福岛核危机成为21世纪发生的一起7级核事故。在核事故后,对待核能发展的态度可以分为“弃核”与“核改”两派。即使是在同一阵营内部,如同为弃核派的日本和德国,也由于地理、历史以及经济的原因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日本在减少核能的同时,将重点转向了节能和对传统能源的再开发上,德国则增加了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德国联邦政府于2010年9月28日推出《能源方案》长期战略,《能源方案》规定的目标包括:至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降低40%,至2050年则需与工业国家的目标相匹配,即至少降低80%。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应的主要支柱。

德国能源转型雄心勃勃,但是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呢?德国国内外许多人,包括环保主义者都对能源转型否成功心存疑虑。但是,这些人也乐于看到,德国为展现一个蓬勃的工业化经济体,可以实现从核能和化石能源转到可再生能源与能效而所设定的目标。德国这种勇于开拓的态度是基于过去20年来的经验,其间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愈趋成熟,比最初预计的要更为可靠和便宜。德国再生能源发电所占比率在10年间便从6%升到25%。在阳光普照而又有风的日子,目前太阳能光伏板和风机最多可以满足德国一半的电力需求,这在过去哪怕是仅仅几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最近研究预计,德国将进一步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上超越其设立的目标,在2020年之前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将超过40%。德国的许多研究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都为此做了计算,为可再生能源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可行的路线和方案。

4.以中小企业培养为根基

德国经济的根基不仅仅是大企业,更加重要的是众多不怎么知名的中小企业。例如德国的一个重点产业——汽车产业,拥有奥迪、大众等众所周知的汽车产品品牌。那么这些汽车企业的生产装备是谁生产的?当然少不了FFT(已被复星集团收购)及其上游的ABB、KUKA、Reform(锐锋)等。也就是说,下游的大企业集团,奥迪、大众等,优势在于品牌和系统集成能力,上游的诸多中小企业则是配套冠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例如Reform集团拥有200多名员工,其主要产品是大型数控机床,每台300多万欧元,小的30多万欧元,每年1亿多欧元的销售收入。另外,FFT为全球一线汽车制造商提供柔性自动化生产线解决方案,FFT的解决方案可以覆盖顶层的生产流程和其中特定工艺的制造。复星国际有限公司2018年6月宣布通过旗下基金收购FFT。

德国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从“隐形冠军”的角度,研究了在德国和一些国家占据出口主要位置、数量众多、不怎么出名、在本行业拥有市场垄断地位的中小企业。2018年10月,赫尔曼·西蒙教授出席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的学术活动,并发表了题为《隐形冠军》和《隐形冠军:全球化、创新与成功》的演讲。到底什么是隐形冠军?赫尔曼·西蒙教授认为大致有三层含义:它是同行业世界前三或者所在大洲第一名的企业,是市场上的领先者;它的年收入上限尽管在调整,一般少于50亿欧元,从全球的维度看,它是一个中型企业;这些隐形冠军并不被大众所熟知。“隐形冠军”为何能够成功?赫尔曼·西蒙教授分析了“隐形冠军”的特质与成功因素,例如宏大的目标与雄心、十分专注与聚焦、拥有全球化策略、高度重视研发与创新、靠近客户、强大的竞争优势(产品质量和服务)、高效的员工和稳定的管理层等。

5.高度重视变革管理

变革管理是通往“学习型组织”的途径。成本压力和变得更好的愿望是推动变革的主要原因。有两大关键群体影响变革管理:领导(需要提高领导力)和员工(需要区别对待,加强沟通)。如今对企业的要求众多、复杂且日益增加,领导力是成功变革的中心推动力,尤其是战略领导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最终决策是管理层做出的,领导应该是变革的榜样、带头人以及变革过程的推动者。

对领导力的要求。三种专业技能和三种个人技能构成了成功领导的基本要素。业务方面超前思考和制定雄心勃勃的目标,用相关方法理论规划如何实施目标,激励他人并让其参与进来成为合作伙伴。个人技能方面,自律自检,责任与热情,努力成为公众榜样。如今对领导力的理解,“扁平化的等级”和更多的团队合作打破了传统的“上级形象”,传统看法是基于层级结构的。

员工对组织变化的典型态度遵循正态分布。主要类型包括:梦想者和传道者,好哇,我喜欢做;活跃的信徒;机会主义者,让我们看看是不是值得;等待和无动于衷者,好吧,如果没有别的办法;暗地抗争;公开反对者,离开,我从来不干。分析个中原因,个人阅历差异和组织沟通不足是抵制变革的最常见原因。根据变革接受程度的差异性,必须以不同方式处理不同人群。需要公开提拔、支持和任用变革者,公开表明参与是值得的。处理极少数唱反调的,作为反面教材使用,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显示可能后果的透明度。

面对变革,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诸如提供及时的信息、积极组织培训和指导等措施有助于克服阻力。电子邮件或微信不能作为沟通手段,最多作为一种信息的备忘手段。尽量减少电话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对面。面对面沟通,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带着问题来,然后做好会议纪要,最后有沟通的反馈。当然沟通只是手段,而要把目标作为核心诉求。例如和上级老板的沟通,不要用简单的战术问题去和老板的战略意图对抗,应该换位思考积极配合——他的依据、他的意图、他看到的未来方向等。

6.普遍认可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管理实施的是结果导向。创新类型需要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创新类型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最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常常取代真正的新产品开发。杰出的产品还不是成功的保障,只有融入市场需要的商业模式,才能使卓越的产品取得成功。因为纯粹的产品创新经常比商业模式创新更快地被复制。新业务模式专注于直接与客户接触,而不是批发和零售业,是其成功的基础。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在长期内实现战略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创新正成为许多行业未来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德国企业界普遍认可创新的重要性,90%的被访企业确定创新为使命,但是,不到一半(48%)的参与者对创新支出的投资回报感到满意,52%的参与者感到不太满意。

创新需要和市场结合。除了一个创新的想法,对市场和竞争情况的基本了解是必不可少的。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罗瑟·里夫斯提出,要求向消费者说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简称USP理论。人们必须确保这个独特的地位!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懂得市场营销和销售是创新过程的一部分!仅仅技术上优于其他系统,还远远不够!

加强企业的创新风险管理。创新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是掌握整个过程链,包括创意、产品概念、研发、生产和市场等。典型的研发项目成功率通常低于20%。在100个研发项目中,57个可以克服技术风险实现技术上的成功,31个通过市场风险将投放市场,但是只有12个最终克服各种经济风险而成功。通常只有与企业战略过程密切相关,创新过程才能真正取得成功。除了员工之外,客户是最重要的創意来源。选择正确的想法和坚持实施是创新风险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战略创新管理框架内,必须解决两个基本任务:项目评估(根据公司战略选择最有成功希望的开发项目)和项目管理(明确期限、结果、成本和资源的责任),可以聘请职业专家辅助企业开展创新管理工作。

7.科技研发提供领先优势

德国企业在全球的领先优势并不取决于廉价的劳动力,而是科技研发。为实现工业4.0并保持全球的制造业领先地位,必须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作支撑。德国重视应用学科领域的创新和开发,在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科技研发远不只是砸钱或者补贴,核心内容是全面的管理、科学的评估与决策、全体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德国蓬勃的创新力与其分工明确、统筹互补、高效运作的多层次科研体系密不可分。

制定高科技战略。高科技战略重点考虑五个要素:一是注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网络,特别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三是增加企业的创新动力和紧迫感;四是提供与创新相关的各类服务举措,尤其是针对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五是在机制上实现相关利益方参与、决策等的透明化。

构建科技创新体制。企业、高校和非营利科研机构是德国科研与开发的三大支柱,在德国的创新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里介绍一下德国政府的中小企业创新核心项目(ZIM)。ZIM是德政府(德国经济能源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最主要的措施,重点面向生产过程需要进行研发,而且鼓励与其他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不同类型研究项目的申请过程是不一样的。欧盟资助项目的申请获得资助率为20%,申请报告达50页。ZIM针对中小企业,只需要5页申请报告,80%申请者获得资助,金额达到35万欧元,被称为“自动取款机”。申请项目时需说明技术水平、竞争对手、创新点、市场前景、成功转化进入的市场领域及可能占有的市场份额等。德国目前3000万就业人口(不含学徒工)中,就有1700万人在中小企业就业。

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德国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企业共同构成了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与转化体系。例如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区,是“德国最成功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园区领导介绍了他们成功的发展模式:以大学(院系和学生)、非大学的科研机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园区专业管理公司等为主体,通过学生实习、课题研究等形式,研究机构、大学、企业进行良好合作,特点是“产、学、研”紧密结合、协同创新。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也是一个典型案例。目前,史太白的业务已经遍及研发、咨询、培训、转移等各环节,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和知识转移网络,每年完成5000多个技术转移项目。史太白创立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转移模式,为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拥有者提供合作平台。

德国创新水平的评价。在欧盟体系中,德国创新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在以下方面占优:德国企业科研投入情况最好,起到主导作用;德国创新网络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好;德国创业者极为活跃,创新活力强;德国注重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其转化项目收益遥遥领先。在高素质人才和教育方面,德国总体上与欧盟相当,这也是德国未来可以大力培育的潜力方面。在政府创新体系方面,德国由于存在诸多的中间层,在欧盟体系中居于弱势,需要进一步改进创新制度。此外,德国已形成15个高端产业集群,未来将更注重新兴产业的集聚。

8.质量管理赢得市场

什么是质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定义,通常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工业化社会需要寻找一个客观的表述。对于制造业来说,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领导和指导组织的活动。

质量管理的工作内容具体包括:质量策略(上级意图和组织在质量方面的方向)、质量计划(确定质量目标、执行过程和资源)、质量控制(满足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确保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检验(确定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提高(提高满足质量要求)、质量促进(提高质量能力)。质量管理工作过程(计划—控制—检验—提高等)类似PDCA构成不断的操作循环和进化循环。

其中质量保障技术很关键。参观德国大众、奥迪公司的时候,奥迪高管认为,对于复杂的系统可以进行分解,划分为不同的细节环节,从各个细节环节做起确保质量,从而保障整体的质量。大众高管提到工具问题,例如紧固螺栓(拧螺丝),不同规格和等级的螺栓、螺母都有明确的技术参数拧紧力矩,使用专用工具按要求操作即可。工业CT可以对汽车的金属和非金属零件进行断层扫描,对被测试件的内部缺陷进行观测。

质量管理原则包括:客户导向,领导人负责质量工作,全员参与,面向生产过程考虑质量不能凭空想象,需要全方位系统管理和持续提高,决策方法依靠事实数据说话。尤其是与供应商保持互惠互利关系,不能让供应商长期赔本,价格太低德国社会不会接受,德国人不相信物美价廉。

实施质量成本管理。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有些成本可以降低。例如错误预防成本(主要来自领导层,不易确定)、实际检验成本(通常比较容易计算和确定)、内部错误成本(废品、返工、重复检查)和外部错误成本(保修)。对于错误成本要进行评估,无差错生产最好,有的差错生产部分可以删除无需继续生产,有的差错生产部分可以通过附加程序进行修复然后继续生产,有的差错生产部分可以通过限制冻结其影响然后继续生产。

9.开展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指的是以职业学校和企业培训这两大主体为核心的人才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协会、企业等多方面的持续努力,德国政府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中主要是从法律法规方面发挥作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工业发展的又一个根基。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习年限是2—3.5年,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中,学生在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学习交替进行,70%在企业学习,30%在职业学校学习。可以每周在企业学习三天,例如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在学校学习两天,例如星期四、星期五。企业和职业学校也可能分別安排学生在其各自的场所连续学习较长时间,比如在企业连续学习4周,在职业学校连续学习1周。学习内容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制造需要。一般“双元制”职业教育毕业之后,就可以达到熟练工的水平,大大减少了企业使用不熟练工人而带来的效益损失。

在德国REFORM集团考察过程中我们看到,由于他们的大型机床产品大多是定制的,所以有些工位(例如螺丝钉打孔、上钉)其实是员工双手拿着专用工具操作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些熟练的工程师用自己的双手生产出了自动化程度极高、价值数百万欧元的数控机床。从这个角度来看,独特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德国制造业的高素质技工的重要来源,进而构成了德国制造业优秀的产品质量基础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包括系统集成)基础,最终构成了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包括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地位。

二、德国制造业转型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制造强国。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9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继续保持在中高速增长的合理区间,由于多方面原因也面临下行压力。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德国制造业的成功转型为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1.明确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无论进行数字化转型,还是智能化转型,转型本身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制造业转型的根本目的是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转型要以制造业为根基,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

2.主攻智能制造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

中国制造的产业类别存在结构偏低问题,在实施个性化定制、服务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绿色制造等制造方式转变的同时,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重点是抓住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等落后产业,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3.中国制造必须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作支撑

德国为实现工业4.0并保持全球的制造业领先地位,突出强调了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对于我国来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等都是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需要继续深化促进创新的改革举措,高校、科研院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注重开放合作,吸引世界人才,建立研究联盟,进行协同创新。

4.抓紧补课,强化管理创新能力的支撑

对于精益生产、质量管理、变革管理等,我国部分企业与世界优秀企业还有很大差距,该补的课必须补。某些技术方面的弯道超车、后发优势并不能弥补管理方面的短板。2016年我们国家工信部等十一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建议强化企业管理工作,河南省工信委等个别省份及时行动,社会影响颇大。建议企業管理创新工作升级升格,在我国企业界持续开展大范围专项行动。

5.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又一个战略选择。从整体来看,我国制造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具有一定基础,包括政治基础、市场基础、产业基础、实践基础等。如河南省许昌市初步构建了“渠道+洽谈”“园区+项目”“政府+机构+企业”等对德开放合作模式,成立了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以扩大开放促制造业发展,成效显著。

注释

①2018年11月作者参加河南省制造业转型发展赴德国专题研讨班,在德国法兰克福、柏林等进行研讨学习,学习期间认真听取了科隆技术大学、史太白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单位多个老师课堂授课,并且到部分企业实地考察。在此对于各位老师表示感谢。通过研讨学习,对于德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基本经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故形成本文。

参考文献

[1]宁振波.航空智能制造的基础——软件定义创新工业范式[J].中国工程科学,2018,(4).

[2]周济.走向新一代智能制造[J].中国科技产业,2018,(6).

[3]一止.德国工业4.0新进展告诉我们什么?[J].中国石油企业,2018,(Z1).

[4]谭露露.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德国崛起[J].特区经济,2016,(7).

[5]雷鸣.日本与德国新能源产业结构转型的比较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3,(1).

[6]李工真.德国工匠:我们不相信物美价廉[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6,(2).

[7]底晶.德国创新产业政策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J].上海经济,2017,(1).

[8]管克江,郑红,黄发红.中小企业如何成为“隐形冠军”[N].人民日报,2012-02-27.

[9]江时学.德国:经济上的“欧洲巨人”[J].经济,2013,(8).

[10]戴晓虎.向德国学创新(8)科研,不只是砸钱[EB/OL].澎湃新闻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1451,2015-03-15.

责任编辑:澍 文

The Basic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nsition Development

Zhang Fulu

Abstract:The basic experience of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multifaceted. The industrial 4.0 strategy is the main directio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and energy structure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German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hange manage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quality management, as well 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German enterprises have a leading advantage in the world. Unique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high-quality skilled workers in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uilding a strong manufacturing country is the basic direction. While focusing 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we need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 stro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Key words: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启示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