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黄沙始到金

2019-04-30 11:15穆晓琴
课外语文·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口头表达

穆晓琴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应用不同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去做,去改变,我们就会有收获。关键是想学生所想,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给他们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关键词】阅读经典;写作实践;口头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盲区,着手少,见效慢,老师常常处于不得不做,又不知该怎么做的尴尬处境。学生没兴趣,不爱写文章,考试又最怕作文,那半壁江山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硬夺也得拿下。高二下学期,我做了一次尝试,将阅读经典和写作还有口头表达训练有机融入课堂,抓平时练笔和读书笔记,注重课上的交流评价,不少学生的作文有了起色,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阅读经典,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的学生大多的问题是脑中空空,没有写作素材,不知道怎样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太多积淀,没有透彻深邃的思考,平淡苍白是他们的通病。面对这种现状,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回归经典,把学生的大脑先武装起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感性,什么是理性,什么是高雅,什么是通俗,找到自己行文的嗜好和缺点,想要发展什么、弥补什么,就显而易见了。再借助读经典、学经典,让嗜好成为特长优势,缺点也不再是短板瑕疵。

我的班里有喜欢散文的孩子,自己的文章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就去学习借鉴余光中、余秋雨、龙应台等大师的散文,丰富其禅理、文化生活等方面知识,学出一分从容和娴静也是可喜的。有些孩子喜欢说理,但举例不鲜明,叙事没条理,杂乱无序,文章就显得干瘪无力,了无生气。这样的学生就可先从有趣的叙事开始,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课间走在学生中间,我就发现有人在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冯骥才的《俗世奇 人》、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等叙事性强、较合学生口味的书,读得多了、杂了、广了,他们就会区别鉴赏了,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潜移默化的写作效仿点。你会悄然发现:让他们讲一段故事,他们已不再抓耳挠腮、眉头紧锁、颠三倒四地苦心陈述,而是娓娓道来,侃侃而谈,流露出的是一种淡然和自信。我发现,大多能把话说顺溜并有一定深度的,作文分数提升的难度都不大,怕的是没兴趣,不愿读书,不去有意识地提高。

一开学我就响应学校的读书节号召,在课时尤为紧张的情况下,每周给学生挤出一节阅读课,将学生分层、分类,给他们开相应的书单,建议他们去读,当然最终要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自由选择阅读书目,确定本学期的阅读目标。阅读课让他们推荐好书,将自己的收获拿来分享交流,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解读。有解构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意义的;有分析小说《黑天鹅》中复杂人性的;有探究《三体》之未来可能性的;有通过解读《撒哈拉的故事》来揭秘作家三毛的;还有读唐诗宋词、谈魏晋风流和钟嵘《诗品》的。如此种种,我觉得隔一天写三百字的读书笔记还是有实效的,像一颗小石子,落入死水,泛起了涟漪,我想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吧!我顶着压力节约课时做这件事,结果他们每周最期待的就是这节阅读课,满脸的兴奋和期待,互相炫耀,晃着手里大部头的书。我曾一度茫然过,我们是用怎样的黑手把这些可爱的学生逼上了“死境”?生活每天都在继续,思想每时都在流淌,却流不进学生心头那片荒漠,谁能替我解释这份苍白无力?这一学期,学生人均读书5本,多的达十几本,做读书笔记、摘抄60多篇,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突破。

二、写作实践,每天都写一点点,由文字的自然流淌到雕琢成器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我们学生的作文里大多没有他们的真生活、真情感,内容大多寡淡无味,平淡无奇。为了让他们将读的书应用到作文中去,体现观察的敏锐和思考的深度,我每天让他们写两百字的小练笔,由我命题,如“甘”“痛”“愧”“风”“发现”“笑”“谦逊”“孤独”等,挖掘生活的情感或哲理题材,或是某首歌、某幅画等,看似简单,实则是要求文段要有内容,有深度,有思辨。一开始,好多学生都写自己的一个具体的情感体验或经历,经过作业品评、学生和老师的一番启发和引导,第二、第三次作业,就有一些孩子写得有模有样了,也试着大胆尝试,改变惯式,写开了,写活了。有一个学生在解读“痛”时说,“它是人生一帖苦药,越痛,越苦,越能考验人,磨砺人,造就人,劝君定要及时饮”。当人经历了痛苦的层层打磨,他的光芒才会显现出来,才会更加耀眼。当学生想超越,也能超越时,我们适时地给他指引,帮他巩固,把这种不经意的能力变成习惯,让他踏实进步,试着和昨天挥手告别。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美的所在,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蕴含丰富的文章。记得有一次班级值周结束,为了增强班级凝聚力,发现同学身上的美和闪光点,我就让学生写了“发现”这个命题的小练笔,学生之间许多鲜为人知的鼓励、宽容、交友的艺术都涌现了出来,让人震撼,让人感动。

三、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每天课前5分钟主题演讲

为了活跃语文课堂,拓宽视野,丰富写作素材,训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我每节课给学生5分钟进行主题演讲。内容自己来定,可以是帮助大家积累成语,可以是新书推荐,可以是新闻播报,等等,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效果还不错。每天上语文课,大家都很期待。记得有个学生用解读汉字“王”“巫”“教”“孝”“行”“德”来探索汉字演变的文化特点,深入解读了中国的“孝”文化,管中窥豹,内容深邃。

还有学生上来用课件展示了几组旅游的照片,讲述自己去欧洲几国旅行的经历。一路的美景、美食,还有陌生的地域文化、风俗,让课堂耳目一新,分享的同學把我们也带入一段奇异之旅,他洋溢的自信、快乐,瞬间增添了他的魅力。我想这也是学生喜欢这种学习、分享方式的原因吧。还有一个同学讲“江南”这个名词的解释,他把历史中江南区域的变化,在唐、宋时江南在商业、建筑、文化方面的繁荣,配上地图,解说得有理有据,像一个老学究,站在百家讲坛的桌旁,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讲一个名词的演变,穿越几个朝代交代得清清楚楚,由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到了民族情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人的天堂情结就是接地气的江南情结。短短几分钟,一个名词的探究就让我们把握了历史变迁中的中国情怀和民众的一个层面的精神信仰。下面的同学听得专注,受到了震撼,更有深深的仰慕。

让学生动起来,把自己的生活挖掘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找到作文的落脚点,这个过程简单又烦琐,但学生乐在其中。两次月考,学生的作文平均分均有上升,又涌现了几个五十多分的高分作文,不少学生作文有话说了,素材丰富了,说理也有一定章法了,叙事、抒情散文也有一定哲理了。转变观念,换一种方式引导学生,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口头表达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不沉默才是金
讲出来,学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