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钰 许雅柯
当前,中国高校公共雕塑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品质参差不齐、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照搬原有的雕塑作品、缺乏创意、缺乏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从传承优秀文化、彰显个性、提倡环保、与时俱进等方面探析高校公共雕塑设计的发展方向,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探索更多的高校公共雕塑价值提升路径。高校公共雕塑设计应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富有典型性、时代性和文化性,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高校精神水平建设的高低代表着一个高校文化水平的高低,同时,它也反映了高校中教师和学生的审美水平。公共雕塑会巧妙地透过自身蕴含的精神内涵影响学生的日常思维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公共雕塑不仅体现了一个高校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学风和校风的建设过程,还向人们传达了高校的治学理念。那么,如何打破高校公共雕塑设计的屏障,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创新性及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公共雕塑呢?
一、高校公共雕塑设计现状
公共雕塑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立体的外在效果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可以直接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文化的交流,同时能够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传播。优秀的公共雕塑可以用自身独特的文化语言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领悟能力,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美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努力进取、积极创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大部分的高校中,公共雕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色的雕塑品质参差不齐,材料和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地域文化特征。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对公共雕塑进行定期维护,公共雕塑的表面破损严重。所以,在选择高校公共雕塑材料时,应考虑雕塑所处地的气候和环境,考虑材料的耐受性。随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公共雕塑已经无法满足师生的审美要求和精神需求,他们更需要有创意的、有丰富内涵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雕塑,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秉持绿色环保的理念,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融合校园环境,打造自然、人文、艺术和谐共存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公共雕塑设计策略
先秦古籍《周礼·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意思是说,造物受季节、气候、工匠的技术以及材料的好坏影响,合此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所以,在设计高校公共雕塑时,人们要注意把握好时间、空间、材料、构思这四大元素。
(一)传承优秀文化,结合当地文化特征
高校是面向全世界求学者的育人场所,承担教书育人责任的同时也有负责推广地域文化特色的义务。目前,我国高校公共雕塑形式普遍过于单一,具有地域特点的公共雕塑更能引起师生的心灵共鸣。高校公共雕塑设计要显示独特的文化特征,浓缩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将地域文化或地域历史事件融入其中。在设计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与地域文化紧密的联系,以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传递给学生历史的延续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雕塑将成为高校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印记。
(二)突出个性,注重创意,塑造高校公共雕塑形象
目前,高校公共雕塑产品高度同质化,公共雕塑大部分都是纪念性雕塑,尤其是名人雕塑数量格外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需要继承和发扬,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里的雕塑都如出一辙。小初中是人的启蒙、发育阶段,这时候的雕像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主,所以雕像基本是以纪念性雕塑为主,但当青少年进入高校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时的纪念性雕塑主要起到警示性作用,时刻提醒着学生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培养良好的美德。
高校学生迫切需要能够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开拓自己创新思维的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校园雕塑。但是,部分高校内装饰性雕塑大都是随意组装、拼接而成,缺乏美感,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校园公共雕塑基本上和创意二字并不沾边,导致其往往成为环境中容易被忽视的对象。不同的校园文化、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都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设计元素,所以高校公共雕塑设计要具有独特性和前瞻性,可以围绕高校的特色定位来进行,并不断创新。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高校公共雕塑能够增强师生的认同感,自然而然地营造出雕塑在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给人亲切感和趣味感,引起师生欣赏视觉的亲近。
(三)融合校园环境
高校公共雕塑应该结合场地的功能需求去设计。公共雕塑与校园公共环境的共存和谐才能构成空间景象的美,形成具有“场”或“群”的氛围。适宜的公共雕塑可以为师生提供舒适、愉悦、自然的生活空间,赋予师生具有审美的人性关怀。
目前,高校公共雕塑的形式与功能大都脱节,缺乏整体性考虑。比如,现有教学区域内公共雕塑的设计应以专注、学习勤劳刻苦为主题,操场等运动区域内公共雕塑的设计应以运动、休闲、健美为主题,宿舍等休息区域内公共雕塑的设计应以放松、休闲为主题,办公区域内公共雕塑的设计应以仁爱、严谨为主题。
从色彩和材料的运用角度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公共雕塑以石雕为主,颜色基本属黑灰色,庄严却缺少了生机与活力。高校公共雕塑的设计要从校园的整体环境氛围出发,要与周围环境(如地势、地貌)相结合,注重肌理、质感和色彩的搭配。比如,在较为庄严的场所,可以選择朴实与庄重的青铜或者洁白高雅的大理石;在较为放松的场所,可以选择反光感强的不锈钢或者色彩明快的玻璃钢雕塑作品,利用不同颜色的对比调和打造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
与此同时,高校公共雕塑应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区域内树立的雕塑风格也应着重考虑。比如,理工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严谨,如果在周围的室外休闲区域树立过于理性的雕塑便会使他们感受到沉闷和压迫。每个学生都对美都有共同的追求,在抛开学业的休闲区域,他们更需要的是对美的感知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所以此处设立的应该是具有高度审美的、色彩活泼、意味十足的公共雕塑。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划分区域,进而设计不同风格的公共雕塑,不仅使高校校园充满趣味,也使学生性格在日积月累中得到均衡的发展。
(四)注重公众参与度
目前,高校公共雕塑以展示陈列为主,和师生缺乏互动,而互动性是公共艺术的核心特征。高校公共雕塑作为一种校园公共资源,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去促进师生参与公共雕塑设计,这样才能吸引师生对校园公共环境的关注。所以,高校公共雕塑设计环节应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广泛征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引导师生为公共雕塑设计出谋划策。例如,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每年都会举办一次“Block-week”活动,提倡每一位学生在一周内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创造,打造自己理想中的校园block,每一次活动的举办,不仅让学生发现了废旧物品的闪光点,也进行了自我创造意识的释放。
三、结语
随着社会进步和审美需求的多样化,高校公共艺术以最直观、最具体的艺术形式作用于校园的公共环境之中,这种艺术形式便是公共雕塑。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高校公共雕塑不仅是传达校园文化的载体,还是一种地域文化、民族风情、人文历史的表达方式。高校公共雕塑和校园文化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一件优秀的公共雕塑是校园环境的点睛之笔,它凸显了校园文化的理念,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水准,校园环境也赋予了公共雕塑独特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气息。
(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