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名词,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传统教学模式要适当改变,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高中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如何在学科核心素养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在高中课程教学中,地理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地理核心素养是新课改要求下的新模式和新理念,培养学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别于传统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由传统教师填鸭式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综合学术年会上,人教社韦志榕教授提出: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时间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各不相同,人地关系也随时间发生变化。从采猎文明时期的崇拜、依赖自然到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再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所以,人们要保护环境,正视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地协调。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一直是当前面临的问题,也贯穿整个高中地理,因此人们要用人地协调观的理念处理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每个章节的教学中不能单纯依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点,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把人地协调的科学理论渗透到教学的每个过程中,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把知识用到社会和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时,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比较说明人地关系。森林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热带雨林能够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如过度发展迁移农业,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商业性伐木和开辟大型农牧场等,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危害。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未注重环境的保护,人地关系失调,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因此,地理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建设美好家园。
(二)综合思维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地理现象或事物是有联系的,讲解某个知识点时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解释地理现象或事物,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自然规律,运用综合思维来实现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共同发展。
例如,学习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创设情境,假设学生自己準备开工厂,需要考虑哪些条件,怎么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利润,让学生自主发散思维,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教师喊一些学生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工业生产需要考虑劳动力、市场、交通、原料、燃料、科技、政策和环境等因素,不同工业的主导型因素不一样。这种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维的能力。
(三)区域认知的培养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分析任何一个区域时,都要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水文、自然资源、植被、土壤等)和人文地理环境(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等)等方面来着手,指导学生能从任何一个区域图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学会分析区位条件,进而总结区位特征。
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要学会进行区域定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某个区域图,引导学生从中获取相关知识,根据经纬度或者海陆轮廓确定该区域的地理位置,总结出该区域的位置特征(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根据地形图可以确定该区域的主要地形以及地形特征(①以××地形为主;②地势××高××低或者地势由××向××倾斜;③海岸线平直或者弯曲),还可以判断出该区域的河流,总结出水文特征;根据经纬度或者世界气候类型图可以确定该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进而总结出该区域的气候特征(①以××气候类型为主;②这种气候的特征),根据气候可以判断出该区域的植被类型;根据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图总结出该区域的矿产资源。这些自然地理环境都可以在区域图中显示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从地理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区域地理环境是有联系的,根据自然地理环境进而总结出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根据该区域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人们可以推断出该区域主要农作物以及农业特征和农业发展方向,根据自然资源,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工业以及经济。
总之,“区域认知”是学好区域地理的前提条件,人们应加强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学会区域定位,发散思维。
(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不是简单地讲述地理知识,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正确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积极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地理知识中有很多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旅游地理中旅游景观的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地貌等,所以要加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自身出发,让学生充当一个农民角色,自我分析出影响农民决策的区位因素,教师再进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结合学校的学农基地,指导学生因地制宜种植符合当地的农作物,加深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学生一有空就去学农基地观察农作物、浇水、适当施肥,享受收获的喜悦,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实践能力,在感受劳动的同时,学生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加深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三、结语
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改要求下的新趋势,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深入钻研地理教材和新课改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湖北省云梦县黄香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