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理论中的神话多指《圣经》的神话原型和古代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在西方的神话体系中,《圣经》可以被称为最广博的神话体系。除了运用神话故事中大量的人物和主题原型,马拉默德前期长篇小说《店员》中的空间和意象原型也贯穿全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借助《圣经》以及神话故事中的天堂、人间、地狱的空间原型和以雪、玫瑰、地狱之火为代表的意象原型,探究空间场景和事物意象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原型”一词最早出自希腊文,在希腊文中,“arche”这个词喻指初始、根源,和“typos”(形式)一词合为一体即为原型(archetype)。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首先用这个概念指称事物的本源,他认为理念是客观事物的原型,客观事物是理念的影子。近代原型概念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人们将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意象称为原型。原型的概念首先被文化人类学家詹姆士·乔治·弗雷(James Geroge Frazer)采用,借以解碎多种文化中存在的神话传说和宗教典礼,通过对这些仪式的形式进行分析解读出其中包含的结构规律。对原型的重要研究始于弗雷泽,至20世纪50年代由加拿大学者弗莱(Northrop Frye)发展起来。弗莱认为,古往今来许多民族把太阳和山视为阳性意象,把月亮和水视为阴性意象,这些都是原型意象在作品中的体现。象征或意象通过文学作品扩展为文学的一种原型象征,成为一种可以交流的玄妙符号。
一、场景的原型
作为一部成功小说必不可少的元素,小说的场景可以是真实场景,也可以是社会背景。其中,真实场景可以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活动的时间、地点和自然景物;社会背景则反映了小说发生的特定时代背景。作者可以通过营造不同的场景来传达耐人寻味的主题。马拉默德在《店员》中借用了《圣经》以及神话故事中大量的场景原型作为意象,使故事场景有效地推动了场景的发展,从而打破了小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大部分《圣经》以及神话故事的发生场所分为天堂、人间和地狱,在《店员》中,细读之下发现莫里斯家的阁楼、杂货铺和地下室均可以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原型意象。
该小说的主要故事场景是主人公莫里斯的杂货铺,莫里斯家分为上下层外加一个地下室,从空间分布上为:二层阁楼(海伦和莫里斯夫妇的卧室);一层杂货铺;地下室。三者分别对应着《圣经》中的天堂、人间和地狱。
(一)杂货铺——人间
《圣经·旧约》讲述了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在偷吃禁果之后被贬入人间受苦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人间是吃苦受难、磨砺心志的地方,恰好也是犹太人作为“上帝的选民“来到人间受难的原型场景。作为小说中的主要场景,莫里斯的杂货铺正是人间的刻画。店主莫里斯勤勤恳恳在杂货铺中工作二十余年,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最后落得一身疾病,在疼痛中离开人世。可以说杂货铺就是莫里斯接受磨难的地方,正是因为他兢兢业业为他人操劳,才换得了人世间的和谐安宁。不仅仅是莫里斯,杂货铺的另外一位店员弗兰克,也在此地接受了身体和心灵的折磨换得灵魂的升华,成为另一位在人间待人受罪的圣人。杂货铺也是他从一位蝇营狗苟、依靠坑蒙拐骗谋生的流浪者成为接替莫里斯管理店铺的继承者的地方,也暗示着弗兰克将会在此地接受莫里斯经受过的苦难,将自己的毕生心血投放于此地。
(二)地下室——地狱
在《圣经》中,魔鬼撒旦策划了忤逆上帝的行动,失败后被上帝流放到赤火烈焰的地狱中接受惩罚,所以地狱在文学作品中多被视为阴谋的策划地和受苦受难的场所。除了小说中地窖和地狱有着类似的空间方位外,地窖的文学色彩也和地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圣经》中,地狱本是一切罪恶的发源地,例如,弗兰克还未醒悟时,就牺牲于地窖中,正是地窖里的黑暗潮湿使他萌生了抢劫的邪念。曾经被弗兰克偷窥过的海伦这么评价他:今天他是潜伏在地窖角落里鬼鬼祟祟的一个摸不透的人物,明天他在阳光中满脸笑容。这句话暗示弗兰克只有走出万恶之源的地窖才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三)阁楼——天堂
西方神话故事为后人展示了人类向往的乌托邦式的生活场所,天堂就是一个最好的代表,凡是行善之人死后均能升入天堂,在那里,人们只需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莫里斯家的阁楼与人们向往的天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来住在楼下店铺中的弗兰克得到莫里斯的信任后,搬到了楼上的阁楼。一方面,这说明了弗兰克地位的上升,另一方面,这段时光也是弗兰克自我提升的阶段。海伦经常借给他各种文学书籍,弗兰克抓紧机会在书中拯救自我,提升个人价值。并且与海伦在阁楼里约会时,弗兰克能够克制住自身的淫欲,享受爱情带来的精神愉悦,诸多情节均表明阁楼在本部小说中的原型正是天堂。
二、意象的原型
意象的使用在多数文学作品中都能寻找到蛛丝马迹。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许多符号都承载了古老的文化底蕴。因为象征手法的使用,许多意象在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特殊的含义,《店员》中也不难发现意象的使用。
(一)雪——灾难和麻烦
每每提及到雪,人们总会联想到“寒冷”“冬眠”“冬天”这类意象,引申为停止生长和生命的终结。《圣经·旧约》提到,如果违背上帝的旨意,上帝将会“降雪如羊毛,撒霜如灰炉”;上帝曾对约伯说“雪和冰雹是他为降灾而储备的”。因此,雪和冰雹可以视为上帝惩罚世人时所用的手段,而雪象征着灾难和不幸。在小说中,每当不幸和意外要发生时,天空中都会飘起阵阵雪花。首先是在弗兰克走投无路对莫里斯一家实施盗窃之夜,“街上满是积雪”,第二天早上,空中又飘起了鹅毛大雪。这看似不经意的环境描写却为小说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表面上,阵阵大雪为莫里斯一家带来了寒冷,实际上也预示着对于弗兰克的收留是这家人麻烦的开端。
(二)地狱之火——罪恶之源
《圣经》提到,地狱中的某一层是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火湖,这里“火”的原型被大量文学作品借用,凡是一提及火,人们便会联想到邪恶和充满破坏力。在《店员》中,火的意象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穷困潦倒的莫里斯受到纵火犯的怂恿,想要监守自盗,放火烧掉店铺,骗取保险金。然而,马拉默德将莫里斯决定纵火的地点设定在地窖,这又恰好符合罪恶的地狱是邪火发源地这一意象原型。第二次火灾出现在卡普的酒铺里,这场大火是具有撒旦原型的沃德失手点着的,不仅酒铺灰飞烟灭,沃德本人也葬身火海。该场景的意象符合坏事做尽的撒旦被烈火吞噬的场景,也是一切罪恶的尽头。
(三)沙伦的玫瑰——爱情和希望
玫瑰作为意象出现在国外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圣经》第一次提及玫瑰,出自基督之口:“我是沙伦的玫瑰,空谷的百合。”这里基督自喻为玫瑰的原因是她是上帝派到人间的使者,向人类传播大爱和福音。因此,玫瑰在《圣经》的原型是博爱、爱情和希望等美好的事物。在靈魂得到莫里斯一家的感化后,弗兰克亲手雕刻了一朵木玫瑰准备送给海伦。此时的他已不再盲目迷恋海伦的肉体,而是怀着一颗忏悔的心想要用劳动抵消之前在莫里斯店铺中犯下的过错,并决定帮助海伦完成学业。马拉默德刻意将送玫瑰的情节安排在弗兰克醒悟之后,意在表明此时此刻他对海伦的感情已不再是掺杂着占有欲的迷乱,而更多的是爱情的成分。最终,木玫瑰却是借一位圣僧之手转送给了海伦,这象征着弗兰克在灵魂上“净化”的完成,海伦也欣然接受了他的感情。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究了小说《店员》中出现的《圣经》和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场景和意象原型,大量原型的使用为整部小说增加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其中,三个场景原型的使用,强化了叙事场景,使得故事情节更具条理性;三个意象原型的使用,增加了叙事的深度,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胡佳汝(1993-),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