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莲
(大连市结核病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肺结核是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引发的肺部传染性疾病,传播方式为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后发病具有差异性,当身体羸弱、免疫力下降后结核分枝杆菌激活产生作用[1]。作为慢性传染病,肺结核病程长、易反复,其长期的药物治疗及用药不良反应促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疾病的传染性致使患者生成社交恐惧,孤僻、单一的环境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由此,有效的护理模式能扭转患者内心负能量,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治疗结果向好转转变。为探讨肺结核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以我院肺结核患者为观察对象,以分组对比形式进行研究结果的验证,具体方法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中抽取7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先后分为2组。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24~67(43.12±10.55)岁;其中原发型结核9例,继发型肺结核21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8例。对照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23~68(45.36±11.37)岁;其中原发型结核7例,继发型肺结核25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6例。
入选标准:①X线检查下均可见肺部各种阴影性改变;②痰结核菌培养阳性、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③均有不同程度午后低热、消瘦、胸痛、咳痰等症状。排除标准:①其他疾病导致上述症状者;②出现恶病质;③精神异常、老年痴呆、消极抵抗等不配合护理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结核类型等对比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饮食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①以专业角度解释疾病病因、发展、治疗、预后及传染方式、防治方法等,定期开展相关知识讲座,鼓励患者及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改变其对于肺结核的不正确认知,从而产生正确、合理的自我护理行为;改变患者家属对于疾病的恐惧心理,掌握预防传染的具体方法,加大自我保护力度,同时以恰当的态度对待患者,给予患者最大的疾病治疗支持。②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仅包括患者还要将患者家属纳入其中。通过有效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以倾诉、哭泣、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发泄内心不良情绪,协助患者建立积极、良好的治疗心态,增加自我能动性。注意患者家属的心理开导,提供其疾病认知度,为患者治疗提供支持力量。③指导患者以高热量、高营养饮食为主,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戒酒,嘱患者家属给予监督。在疾病允许范围内加强日常锻炼,锻炼强度至少达到中等以上,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禁止熬夜,以免加重身体负担。④介绍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告知坚持用药的重要性,掌握部分不良反应的自我护理措施。⑤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遵医行为的重要性,以微信、电话短信、上门等形式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疾病进展及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指导。
1.3 观察指标:以SAS评分、SDS评分及SF-36评分为评比项。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中,50分为有无焦虑的界限,分数高低与焦虑/抑郁程度呈负相关。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患者生存质量。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用“均数±标准差”表达全文结果,t值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观察组肺结核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SAS评分、SDS评分及SF-36评分(分,±s)
表1 对比2组SAS评分、SDS评分及SF-36评分(分,±s)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 SF-36评分观察组 38 42.13±5.77 40.64±6.38 86.07±4.16对照组 38 60.08±4.82 59.83±5.71 67.33±5.11 t-14.7175 40.1499 17.5319 P-0.0000 0.0000 0.0000
WHO统计全球范围内疾病影响寿命的大数据显示,肺结核是引起机体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型的传染病,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字,我国属于肺结核疫情最严重的行列[2]。肺结核的传染源为排菌者,体质差、免疫力下降者为易感对象,起病程度不一,表现为持续的午后低热、纳差、食欲减退、消瘦、盗汗、月经失调、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在药物治疗中,因结核分枝杆菌可能存在先天耐药菌或长期单独使用某一种抗结核药而获得的对该药的耐药菌形成耐药,耐药性的形成极大程度上减缓了肺结核的好转进程[3]。
肺结核患者因漫长的病程及用药时间,加之社会人群对于肺结核的恐惧性、工作种类的限制、用人单位的不合理待遇等现实情况,均不可避免的促使患者出现抑郁、焦虑、恐惧、自卑、愤懑等情绪,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排解时对疾病治疗产生负面作用,甚至出现报复社会行为;患者对肺结核的认知度较低,没有认识到疾病的传染性,日常生活中存在随地吐痰、共用水杯、对人咳嗽等不恰当行为,容易致使他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患者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偏信、采用“民间偏方”等不正确治疗手段,或者忽视了肺结核治疗中的“联用、适量、规律”原则,遵医行为较低、治疗不规范、擅自停药减药等行为,均会造成耐药性的增加,降低了治疗效果,延长了治疗时间。
针对性护理干预通过积极、全面的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协助患者了解肺结核的基本情况,提高疾病认知,掌握防止传染方法,最大程度上切断传染途径;在全程的心理辅导中,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护理、治疗工作的开展,通过专业的聚焦解决模式下的心理指导开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在坦然接受疾病现实后,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肺结核的诊治、护理中来,逐渐消除患者的抑郁、焦距情绪,表1中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的遵医行为指导,不仅延伸了护理时间,还提高了治疗依从性,督促患者正确生活模式的养成,有利于肺结核的控制;提高患者自我价值认识,可在结核病友大会中“现身说法”,以自我肺结核治疗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分享,鼓励他人坦然积极的面对疾病;还可参与社会结核病防治宣传工作,呼吁广大民众理解、接纳结核病患者,提升自我价值与社会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得到提高(P<0.05)。
综上,护理干预有利于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改善,还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