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雪
[摘要]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的训练程序初步可概括为四步:选材定题,构思列提纲,起草修改,批改评。当然,如果把起草和修改分成两步也可以。如果是观察作文,还可以加上“观察”这一步,那样可以分成五步、六步。教师的指导在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要切实、具体地帮助学生完成每一个步骤,使学生的作文进步更快,教师的作文教法更加完善。
[关键词]命题作文;具体指导;写作材料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形成了教师命题、学生独立写作、教师改评的模式,却忽视了对学生写作的指导这一环节。其实,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极其重要,应贯穿在学生写作的全过程。
一、选材上的指导重在寻找优秀命题
1.选材命题是源泉
可以是教师命题,也可以是学生个人自己命题。教师命题可以是只出范围题,如《一件难忘的事》《我第一次……》,但不论怎样命题,都有选材的问题,只是命题方式不同,选材的范围就有大有小。学生作文常常不注意认真选材,且不说连题目都没弄清就动笔,以致背离命题,离题万里;即使弄清了题目确定写的材料时,也常是随便抓一个就写,缺乏认真的选择。“选材”就要“选”,要让学生围绕题目提出几个可写的材料来,通过比较,选择一个最能写、最爱写的作为素材。难忘的事很多,要罗列出来,选择其中最难忘的。“第一次缝扣子”“第一次包饺子”“第一次坐火车”……很多个“第一次”,要找其中印象最深的作为材料。选材一关具有决定意义,不可马虎。有的学生平时作文不错,但有时因为选材不当,无能为力,失败了;有的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但选对了材料,正好是他能写爱写的,于是写出了好文章。为此,对于选材这一关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认识选材的重要性,学会选材,不妨让每个学生围绕命题多列出一些材料来,如列出几个“第一次”,从中找一个材料来写。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就学会了选材。
2.构思提纲是关键
选材只是从众多的可写的材料中,选择出最能写的材料来,而构思列提纲则是关键的一步。其实学生对众多的材料只是作总体的对比,并作出抉择,对于材料的细节还没有深入具体地考虑。到构思阶段就要细致地具体地考虑怎样把选用的材料写出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立意:确定用这个材料说明什么,表达什么思想观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确定材料的起讫:记叙文写清一件事,确定从哪里写起到哪里结束。说明文要确定说明哪一点或哪几点。
确定材料的主次处理:哪些为主,详写;哪些为次,略写。
段落的设计和安排:分几段,各段写什么。
详写的段落的层次:详写段还要想好分几层。
开头与结尾: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为了促进构思,也为了便于教师指导,构思时要同时写出文章的提纲,即文章的设计图,设计必须精心,要反复构思,反复修改提纲。构思是从头脑中提取信息并组织信息,处理信息,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教师要把“文成于思”的道理告诉学生,并以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勉励学生。构思是打腹稿,是形成内部言语,这是作文关键的一环,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开始训练的时候,不妨规定时间,在这时不许动笔起草,还可以由教师逐个审阅提纲,指导修改提纲。如对详写部分要求列出层次,防止只会选用三段法编提纲等。
二、修改时的指导重在打好基础
1.起草作文,一吐为快
构思阶段形成了内部言语,这时候就不吐不快,要立即提笔起草。起草时要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思路的推进是敏捷的,笔头要尽可能跟上思路的运行,不可停顿,不可中断,这样才能保持文章的气势,前后贯通。那种“一步三回首”的做法,是鲁迅先生早已反对过的,即使遇到不會写的字也不必立即查字典,可以先空着用拼音代替。个别地方出现文句不通也可以先不管它,写下去再说。等到全文写完了,再作反复细致修改。
2.修改作文,反复推敲
任何人的文章都是要经过反复修改的,修改是完成一篇文章必需的程序。文章写得好,修改很重要,所以,要把“文成于改”(作者自改,不是别人改)这个道理教给学生,而且要把怎样修改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有的教师让学生手拿五支不同颜色的笔:第一次修改内容,用一种笔;第二次修改段落,用一种笔;第三次修改词句,再用一种笔;第四次消灭错别字,又用一种笔;最后用一种笔改正标点。这样经过五次修改,文章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训练学生修改文章要多次进行,直到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修改的必要。修改时教师要巡视、辅导,有的问题学生自己看不出来,教师要指出来,如错别字;修改的方法也要由教师提供,如怎样做记号,修改时一面读,一面改,这样容易发现问题。修改后由学生誊清,再读一遍,觉得没有问题再上交。
三、改评指导重在提升作文能力
批改作文不仅是教师的事,也可以组织学生互改,后进生能发现优等生文章的问题,也有助于鼓励后进生上进。
1.教师帮助学生修改作文
思想上要有“三变”,工作作风上要有“三勤”。“三变”即变文本的批改为能力的培养,变按教师好恶批改为顺着学生的思路修改,变不分对象平均用力的一作一改为因人因文而异的辅导修改;“三勤”即“腿勤”,遇到批改中的问题,不呆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迈开双腿到学生中走走、看看、听听、问问;“手勤”,勤作批改记录,把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摘记下来,归纳整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脑勤”,对学生作文中各种问题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哪些该集体辅导修改,哪些该个别辅导修改及怎样辅导修改,都要深入思考,周密安排。
教师的修改是必要的,但不必每次都精批细改,可以抽改或就某一训练内容作修改。由于作文过程中教师已经进行了个别的、细致的具体指导,又经过学生自改、互改,剩下的问题就不多了,批改比较容易,找出共同毛病,集体辅导修改。一次习作,只要将班内上中下三种水平学生的文章各选几篇,就能从中找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将学生习作中的普遍性问题记录下来,集体辅导修改,让学生从病例分析中懂得错在哪里,怎样修改。然后,再找出文章中的同类错误,练习修改。为了便于整理,“批改记录”可按篇次分列错别字、病句、审题、取材、结构、思想内容等项。批改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是哪方面的问题,在规定的栏目里注上学生的姓名、页码和行次。
2.学生反复打磨作文
让学生通过观察、辨别找出错字,再让他们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这时候要找出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和缺点来,然后讲评。讲评时要表扬好的,包括后进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好词语。除了集体讲评,对每个学生的作文也要指出问题,有的还可要求再改甚至重写。
3.教师的指导要有成效
按照上述程序训练学生作文,学生下功夫较细,收获较大,即使多花一些时间也是值得的。教师的具体指导,要贯穿到学生作文的全过程,尤其是贯穿到构思和修改这两个关键环节中去。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指导这个外因起了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有效地完成每一步,自然就能大大地提高作文的质量。作文的程序不合理,每一步没有做细,是目前学生作文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学生不懂得怎样改进程序,不懂得哪些环节重要,因此,每次作文只是马马虎虎地走过场,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态度问题,有的是方法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有效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学生进步就会很快。
我们提倡对学生作文的全过程作具体指导,而目前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只抓“作前指导”和“作后批改”这两头,这种做法是片面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细致观察学生作文的全过程,切实、具体地帮助学生完成每一个步骤,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凤霞.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读写算,2013,(21).
[2]吕艳辉.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2015,(04).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