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脚
人居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加快美丽乡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期待。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分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县政协社会发展委员会于7月初组织专委会全体成员进行了专题调研,以期通过调研来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提升的办法,促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居住人的品位。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状况
1.涉及方面广。农村人居环境,既涵盖卫生条件,又包括生活舒适度,既涉及公共服务、民主权利,又囊括社会治安和人文和谐,人居环境既有生活基础设施这些“硬”性的东西,又和民生民权、社会和谐这些“软”性指标分不开,关联纵多。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村涵盖249个行政村,2297个村小组,27个居委会,有农户125258户,农为业人口410690人,占全县总人口78%,农村人居环境影响不仅面积广,而且涉及人口多。我县至今大力开展的870个村点村庄整治建设,就直接惠及4.04万户15.2万人,100个移民新村全部建成,惠及2.3万移民。
2.工作力度大。自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县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新农村建设”和“峡江水利枢纽移民新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新农村建设就累计投入资金4.74亿元,进行了870个村点的整治建设。
3.群众期望高。各地群众对居住环境的改善都怀有高昂的热情和深厚的期盼,许多没有列入公路村村通或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村庄自行组织村民,筹资筹劳,修建通村公路和进行村庄整治工作,个别如白水镇上东云村的高塘组户均出资达到1.2万元,但他们都毫无怨言,并积极参与。
二、我县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1.面源污染堪忧。一是“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粪便乱流,卫生情况不容乐观。二是水库、水塘等水源富营养化程度惊人,全县小(二)型以上水库195座中,除了65座没有养殖条件外,130座都被承包进行了水面养殖,今年上半年水样送检水质50%多不达标率。三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土壤理化性状逐年恶化,农药残留大,重金属含量越来越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受到威胁。
2.村庄规划滞后。一是村组发展规划还没有完成,仅完成了18个乡镇总规和259个行政村规划编制工作,尚有502个自然村庄还没有进行规划。而且全县大多乡镇仅对30户以上村庄开展规划,30户以下的村组基本没有开展;二是规划大多停留在纸上,重规划轻实施,只见新房不见新村。
3.基础设施薄弱。一是村村通中的道路虽然基本完成硬化,经过新农村建设的村组道路也实现了硬化,但许多村组道路还是空白,路面泥泞坑洼不平。二是集中供水少,村民用水基本采用打井方式取用地下水,用水安全隐忧;三是电力电信基础设施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有此村组变压器容量小,随着农村电器逐渐普及,用电负荷加大,电力供应跟不上;广电网络铺盖面低,想装有线电视或用互联网的,也碍于没有网络而放弃。
4.社会矛盾依存。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偷窃盗抢的行为,打架斗殴现象好越来越少,社会治安状况趋好。
三、改善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议
1.合理规划。一要规划前要先征求群众意见,再整合专家建议,根据村组人口变化等情况,科学论证,分别不同类型,定位建设内容,优化功能布局;二要提高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规划编制时要深入实地调查,坚持问题导向,保障农民参与,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等规划的衔接。 三要把产业发展列入规划重点,围绕優质稻、鸭鹅、蔬菜、井冈蜜柚等我县几大特色产业,引导村组农业生产方向。
2.提升意识。一要创新宣传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发挥好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二要加大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国家环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内在联系,了解怎样科学、全面、协调地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和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的环境权益,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增强环保意识和环境忧患感,自觉参与、积极保护农村环境。三要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户“门前三包”和保洁员责任制。制止乱倒、乱放、乱扔、乱堆等不文明现象的出现,加强典型引路,对有利环境卫生的典型行为进行褒奖,使其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其对自身污染或破坏环境行为的自我约束,逐步改变农民的卫生习惯,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3.增加投入。一要整合项目资金。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合力,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扶贫移民政策、支农富农强农措施、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政策资源整合集成;二要加大集体投入。可采用政府出一些政策,集体衬一些资金,农户出一些劳力的方式,从集村资金中挤出一部分来,优先考虑用到优化人居环境建设上来。三要争取社会支持。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推动政府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污水处理、河塘管护等公共服务。
4.完善机制。一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健全层层落实的责任制。各单位、部门及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遗余力长期不懈地做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各项工作。二要建立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加大农业执法力度,肃清农资市场,严防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在市场上流通,加大畜禽水产品等养殖管理,杜绝“瘦肉精”、“孔雀石绿”等饲料添加剂行为,控制源头污染;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以处理好人畜禽粪便;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畜禽养殖规模,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养殖场、养殖小区;三要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公用设施的运行管护,要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积极探索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或筹劳相结合的管护保障制度,建立专业管护队伍,配备管护工具,确保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果能持续发挥作用。四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机制。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总体部署、整合资金、制定规划、示范推广等方面,而不大包大揽。五要建立健全科学管用的考评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对相关部门、乡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业绩考核。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积极性,增强长效管理意识,巩固建设成果,切实维护好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