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平年间,汉明帝感梦求法,是为佛教在中国之滥觞。此后,佛教这一外来文化在与儒、道的碰撞融合中逐渐扎根于华夏大地的文化土壤,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从诸多文献记载及考古资料来看,佛教初传与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本文试从佛教东传的过程分析其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原因,并简要探讨佛教传入对中国后世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东传;明帝之梦;丝绸之路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印度,于汉代由西域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中不可忽视的大事件。在此之前,百家争鸣引起思想的激越,大秦一统完成制度的兴建,西汉远征实现领土的扩张,这些都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时至佛教传入以降,新的文化思想格局在儒释道三家为主的交流融合中逐渐演化,对中华文明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考证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过程有其必要性,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佛教初传过程的诸多争议做出大致的梳理,分析其传入的原因并简要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佛教东传的过程
回望两千多年前的大汉王朝,佛教东传的具体行迹早已湮灭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之中,所幸后人仍可依据古文献中的记载与考古资料以作遥想。然而正是由于历史的复杂性与模糊性,长久以来,人们对佛教东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存在着争议,其中以传入的时间和路线问题最为关键。
首先,关于佛教初入中国的时间,历来说法纷杂。其中以西汉末年伊存授经和明帝永平年间遣使求法两种说法可信度最高。前者说的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在长安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此说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中所引,此后又有《世说新语》 《隋书经籍志》 《太平御览》等历代典籍记载,可见其有一定的史实依据。后一传说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序》、汉末牟子《理惑论》等篇目,记载了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于殿前,次日问群臣,得知西方有得道者曰“佛”,于是派人出使西域访求佛道的故事。此说颇具神秘色彩,为一些学者所疑,认为明帝之梦以前或已有佛法。哀帝时有伊存授经,永平八年(公元65年)有明帝给楚王英所下诏书,大臣傅毅也已经听闻天竺有佛教,可见当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开来,甚至引起了上层统治者的注意。因此,将明帝感梦求法作为佛教最初进入中国的时间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但是汤用彤先生又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指出:“汉明帝永平年中,遣使往西域求法,是为我国向所公认佛教入中国之始。”(1)笔者认为,这里的“公认”佛教传入之始,不是单从时间概念上确定的,而是从该事件的标志性意义来看。其一,伊存授经虽为事实,然景卢仅是博士弟子,尚未步入仕途,其影响力有限,对佛教的传播助益不大。其二,明帝之梦虽为虚妄,也许是受到当时谶纬之学影响而产生的附会之说,但其派遣使者出使西域求法的事实不必完全推翻,而且该传说的神秘性和传奇意味对于一种宗教的流传来说是有利的。其三,汉明帝在佛教传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标志性作用,代表着汉代统治阶层对佛教的官方认可,尽管在此后不短的时间内,佛教与黄老之术相混淆,但明帝求法确实是佛法作为信仰而系统性地输入中国的一大契机。而且佛教传入是一个缓慢浸没的过程,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此,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作为佛教入中国之始的标志有其合理性。
其次,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传统的主流说法是通过张骞之后开通的“丝绸之路”经西域向东传入长安、洛阳。但经过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不断有与佛教有关的汉末文物出土,主要以佛像为主。上世纪末,由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博物馆和日本龙谷大学联合组成的“佛教初传南方之路”课题研究组沿长江流域开展了实地考察,调查成果收录于《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2)这些考古资料不仅填补了汉末三国时期川蜀一带佛教资料的空白,还勾勒出了佛教初传的两条南方之路:一是东南方向自“海上丝绸之路”而传入江淮地区;二是西南方向自滇蜀道而传入四川地区。
从考古资料来看,南传之路的实物佐证更为丰富,然而从历代典籍来看,由西北丝绸之路传入的史料记载更充分。这与南北路线传播者的身份与传入的内容有关。一方面,北传路线是官方主持开辟的丝绸之路,往来之人大多是社会的上层阶级,如使臣、文士等,他们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官方的意识形态。而许多西域高僧也在与这些人的交游中经由此路来到内地,带来了早期的佛教经典与佛法教义,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也在官方的支持下建立起来。这些是佛教作为一种思想哲学,要想加深其影响力度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南传路线主要是往来贸易的古商道,传播佛教者多为社会的底层民众,如商贾、旅人等,他们看重的是佛教这一异域文化的新鲜感,而佛像便是带有艺术性质的物质载体。这是佛教作为一种民间信仰,要想扩大其影响范围的前提。总之,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是多元的,但不同路线的传播各有其特点,在论及佛教对中华文明影响之深远时,西域一线无疑是具有主导性质的。
二、佛教东传的原因
佛教在其诞生的几个世纪之后才在东汉永平年间正式地由官方渠道传入中国,这除了与佛教在中亚地区的传播状况有关,更是由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本文将主要从其输入国即当时的中国社会方面分析其正式传入的原因。
其一,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再开通为佛教东传提供了可靠的渠道。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为汉王朝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大门,往来官员有机会接触到佛教这一异域文化,使其有了传入中国的可能性。但在当时儒家文化占有主导地位,新思想的兴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然而到了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内有王莽篡权,外有匈奴掠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由此断绝,在中土尚未成气候的佛教自然不足以引起官方的重视。直至汉明帝时期北征匈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才再次恢复了与西域诸国的联系,为此后外域僧人、佛法经书的自由传输提供了路线的保障。而明帝遣使求法虽然略早于西域的正式再开通,但该事件也有存在的可能性。
其二,大汉王朝的文化氛围是佛教传入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发展至汉王朝之时,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以儒学为核心的完整且稳定的封建思想体系,士人和贵族们普遍具有昂扬的进取精神,渴望建功立业,即使到了东汉王朝的衰落期也仍然保持着一种恢廓的胸襟气度。两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承平盛世,政府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选择了文化扩张政策,对自己的文化有着蓬勃的自信。因此,对于佛教这种和平输入、没有政治野心的新鲜思想,汉王朝所持的是接纳而非排斥的态度,同时官方为了展现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视,还会采取主动引进的举措,使佛教的正式传入成为可能。
其三,统治者的支持是佛教傳入并得以站稳脚跟的重要依靠力量。汉明帝是东汉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对东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永平八年给楚王英的诏书中,他以楚王英笃信佛老之学为由退还其缣帛,从而委婉地传达了对于佛教的认可。遣使求法更是汉明帝允许佛教自由传入的一种明示信号,尽管他自己并不像后世那些崇奉佛法的皇帝那样大力地宣扬其思想,但其行为已经足够给刚刚进入中国的佛教一片容身之地。
三、佛教东传对后世的影响
佛教这一外来文明的传入,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中国后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各方各面,实难详尽。笔者仅就政治、哲学、文学及民俗等方面展开简单的论述。
首先是政治方面。佛教在明帝时期首次得到统治者的注意与认可,在此后的历朝历代,佛教也反过来影响着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在传入之初,佛教在汉明帝后近百年中陷入了沉寂,直至桓帝崇奉佛法才再次活跃起来。此时的佛教是尚未成熟的,往往与黄老之学、谶纬之术混杂起来,统治者对佛教的信奉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方术的沉迷,是对朝政的荒废和对国道日衰的逃避。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渐盛,诸朝君臣大多信佛,统治者逐渐将佛教视为维护封建政权稳定的一种工具,或是大力支持佛教,或是给予其重大的打击,如佛教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之厄”。
其次是哲学方面。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原之地站稳脚跟,必得在初期依附于儒、道两家主流思想,但在长期的碰撞、交流之中,佛教也反过来影响了儒家与道家的学说,并在宋明以降形成了“三教合流”的趋势,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古代哲人先贤开辟了新的思想境界,由关注当世、不语鬼神的儒家和关注宇宙大道、主张自然无为的道家转而发现了人的前世与来生,引发人们对于超越有限生命的思考。同时,佛教讲法还促进了中国古人的思辨精神,在魏晋时期大为盛行的清谈之风是其表现之一。
再次是文学方面。伴随着佛教的传入,随之而来的还有宣扬佛法教义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和叙事技巧,如唐代的俗讲变文对中国白话小说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佛经的翻译使得古代文人们开始注意汉语的声韵规律,南朝梁的沈约首次提出四声的概念,诗文中开始有意识地追求音韵的和谐,促进了古体诗向律体诗的转变。同时,佛法的传播影响着文人的创作心境和文学观念,为文人们提供了一条新的避世路径,不必隐遁山林便可获得心灵的平静与解放,比如有“诗佛”之称的王维诗中多有禅意,呈现出一种空灵幽邃之美。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境界说、形神说等也都与佛教紧密相关。
最后是民俗方面。佛教最初在民间的蔓延多带有异域文化的艺术性、装饰性,佛像绘画、摩崖石刻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存留至今,同时保留的还有民间的礼佛传统,烧香拜佛保平安是佛教信仰的世俗化。而兴建寺庙成为寄托民间信仰的重要承载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可以一窥其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对其的写照。
四、结语
纵观佛教初传的历史可以发现,它的传入不是一种张扬的带有侵略性的文化观念输入,而是如涓涓细流一般无形地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在平缓的落地中逐渐完成其本土化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土之民怀着对新奇而无害之物的兴趣极大程度地包容接纳了这一外来文化,进而发展出与汉民族精神高度契合的中国化佛教,在千百年来始终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灵性。
注释:
(1) 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12.
(2) 杨维中.佛教传入中土的三条路线再议[J].中国文化研究,2014(04):25.
参考文献:
[1]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12-34.
[2]魏承思.略论佛法东来和丝绸之路[J].历史教学问题,1991(02):18-22+50.
[3]吴焯.汉明帝与佛教初传——对于中国佛教史一段历史公案的剖析[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05):55-62.
[4]刘月珊,罗晶.佛教传入我国时间略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9,29(04):55-56.
[5]杨维中.佛教传入中土的三条路线再议[J].中国文化研究,2014(04):24-31.
[6]胡克森.佛教初传中国的途径讨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3):109-117.
[7]禹平.汉明帝与东汉的文化发展——兼论汉明帝时期的中外交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81-88.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3-16.
作者简介:龚艳林(1997.1)女,汉族,籍贯:重庆市万州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