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
摘 要:简述赤霉病在我区发生情况、特点、发病原因及危害,通过不同药剂防效对比试验,筛选出理想的防治药剂,为小麦赤霉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赤霉病;试验;防效;药剂
一、试验条件
试验地设在界首市靳寨乡聂马试验站内,试验地属于潮土类,淤土土种,PH值8.1偏碱性。田间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作物玉米,栽培方式为麦/玉轮作,由于近年来秸秆还田率高,田间菌源广泛存在,小麦品种为淮麦24,赤霉病抗性一般。试验小麦与2017年11月1日机械播种,播期比正常播种时期略晚,播种量25kg/亩,药剂拌种。
二、试验设计及施药
1.试验设计及处理。本试验共有5种药剂和清水对照6个处理,分别是1.咪锰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总有效成分含量59.7%(多菌灵含量13.5%、咪鲜胺含量46.2%,)亩用量23克;2.戊唑噻雷酮(勇护)总有效成分含量27%(戊唑醇含量25%、噻雷酮含量2%,)畝用量35ml;3.氟环多菌灵悬浮剂(谷思)总有效成分50%(氟环唑10%、多菌灵40%)亩用量70克;4.氰烯戊唑醇悬浮剂总有效成分含量48%(氰烯菌酯含量36%、戊唑醇含量12%,)亩用量60ml;5.苯甲丙环唑乳油总有效成分30%(苯醚甲环唑15%、丙环唑15%)亩用量20g;加清水对照共六个小区,每个小区333.3㎡ 。小区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其中处理1咪锰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2戊唑噻雷酮, 处理3氟环多菌灵悬浮剂, 处理4氰烯戊唑醇悬浮剂, 处理5苯甲丙环唑乳油 处理6清水对照。
2.喷施药剂方法及时间。第一次喷施时间是小麦齐穗期,4月18日下午晴天,新型电动喷雾器人工喷施,喷头为扇形喷头,清水喷施空白为对照区。为了试验准确性,有专人配施药剂,有一人一次完成作业任务。折合每亩兑水30kg均匀喷施于小麦穗部及上部叶片上;第一次喷药每小区加等量的鱼蛋白叶面肥及噻虫胺防治蚜虫。第二次喷施时间4月24日,小麦扬花后期,下午晴天。每小区按照第一次赤霉病药剂亩用量喷施,没有加叶面肥及噻虫胺。
三、药效调查方法计算
以小麦穗部发病情况划分病情严重度,共分5级,0级:无病;1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1/2;3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2-3/4;4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5月14日在小麦赤霉病显症后调查一次;5月23日小麦灌浆后期病情稳定后调查药剂防效,以穗为单位,采取每小区S型5点取样法,每点用0.25㎡圈子随机套圈法取样。每套一圈总穗数及各级病穗数,每小区取样1.25㎡。统计调查总穗数及病穗数,加权平均病穗率分析严重度,计算病指防效。每种药剂病穗率=每小区总病穗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指=∑(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4)*100;赤霉病病指防效(%)=(CK区病指-PT病指)/CK病指*100。
四、试验结论
1.不同药剂对小麦生产安全性。
处理1药剂咪锰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2药剂戊唑噻雷酮, 处理3氟药剂环多菌灵悬浮剂, 处理4药剂氰烯戊唑醇悬浮剂, 处理5药剂试验苯甲丙环唑乳油 处理6清水对照。 经第一次施药后和第二次施药后多次目测观察,5种药剂处理的各小区小麦生长正常,叶片平展,叶色浓绿,与CK区基本一致,均未见畸形穗及其明显药害症状,表明5种药剂在正常剂量下对小麦生长安全。其中苯甲丙环唑还兼治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等。
2.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病穗、病籽的防治效果。(见表1)
小麦孕穗至扬花期后期气温忽高忽低,雨水中等,累计降雨量50.3mm,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赤霉病菌源侵染,第一次施药后有一次降雨过程,雨量不大,气温偏低,第二次施药后有一次连续三天的阴雨天气,不利于小麦灌浆。从表1可以看出,第二次施药后一个月左右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后调查记载,清水空白CK区赤霉病病穗率32.56,病穗率极高,但病穗级别一般,一级病穗偏多。病指9.16,病籽4.05%,相比药剂防治的小区发病最重。氰烯戊唑醇在5种药剂中防效表现最好,平均病穗3.57%,病指2.29,平均病籽1.23%,病穗防效89.03%,病指防效75;其中平均病穗从低到高依次是处理4、处理1、处理3、处理5、处理2;病穗防效依次是处理4、处理1、处理3、处理5、处理2;病指和病指防效依次从低到高依次是处理4、处理1、处理3、处理2、处理5;病指和病指防效是对应的。采用DPS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处理4与处理1之间防效差异显著。达不到极显著。处理4与处理2、3、5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五、结论及建议
含量48%的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含量59.7%的通知咪锰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含量27%的病虫害戊唑噻雷酮(勇护)、50%的通知氟环多菌灵悬浮剂(谷思)对小麦生长都是安全的,未见明显药害;30%的苯甲丙环唑乳油由于连续多年使用,小麦赤霉病菌源对此药产生抗性,防效明显下降。建议与其它药剂混合使用和换用药剂。通过对比试验得出:含量48%的氰烯戊唑醇悬浮剂防效最好。
本次试验田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属1级发生,两次施药时间间隔7天,分别为齐穗期和扬花后期。在淮北中北部麦区,赤霉病轻发生或者中等发生年份,可在小麦扬花初期适当加大剂量一次用药防治。如在抽穗扬花期遇多阴雨天气,或者在预测赤霉病大发生及重发生年份要进行补治(二次用药);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减量增效助剂。加强防治,以更好地控制赤霉病菌源蔓延,减少病害损失,为农民挽回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宝强,张雅,田新月.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效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06):65-66.
[2]辛一兰,陈金唤,严福祥,候小宁.小麦赤霉病不同防治适期防效对比试验报告[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0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