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礼鉴
摘 要:2017年7月份我镇新庄村中寨组一农户拔来一丛水稻稻株,到镇农业服务中心反应他家的水稻有枯死现象,经自己和镇农业服务中心其他同志下到田间查看,了解调查农户,该坝稻田在6月份被涨水淹过,同坝田有40%的稻田发生该病害,发病率在30%左右,发病稻株的稻叶中脉深褐色长条斑,严重的叶片已经枯死,枯心等现象,本文就这一现象展开深入鉴别与防治技术。
关键词:水稻细菌;稻田病害;水稻褐条病
一、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为害症状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从苗期到穗期都可能受到侵染危害。開始发病多在秧苗心叶下一片叶片,先在叶片中脉出现褐色小点,以后向上下扩展成为褐色或紫褐色条斑,病斑与叶片长度接近或相等,边缘清晰,病重时秧苗枯死。成株期发病,先在叶片与叶鞘交界处发生,病斑黄褐色,呈水渍状,然后沿中脉上下延伸,上至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深褐色长条斑,严重时全叶枯黄,纵卷而死。叶鞘发病,病斑呈不规则形,初为黄色,后变为黄褐色,直至腐烂。心叶未抽出时发病,则不能继续生长而死于心内,成为假枯心,故有“心腐病”之称。这种枯心应与水稻钻心虫(螟虫)引起的枯心区分开,特别是新病区,往往不加辨别,易被忽视。剑叶发病,先在剑叶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条斑,后扩展到剑叶,沿中脉形成褐色条斑,并伴有早穗现象,穗颈伸长,穗部小枝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褐色,多不结实,部分稻穗破叶鞘而出,或裹在叶鞘内成“闷死胎”,茎上倒生须根。所有病部用手挤压均可见到乳白色至淡黄色混浊菌液流出,病部组织有腥臭味,这是本病的特征。
其症状如下图:
通过查阅资料和与上级植保部门专业人士探讨,诊断为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二、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病原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中文名为:细菌性鞘腐病,拉丁学名为:PseudomonasoryzicolaKement。病原形态特征:菌体杆状,单生、偶尔成双,一端有1-3根极鞭。病原在种子上和病组织中越冬成为下年侵染源。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机体,也可通过水孔、气孔侵入。病原菌可在水存活20—30天,并可随水流传播。
三、发病流行规律
稻种萌发第一片真叶时显现症状。低洼受淹稻田,或连日暴雨、受洪水淹没的田块都易发病。一般稻苗受淹后3-8天,开始出现症状。发病轻重与稻苗受淹时间长短成正相关。高温、高温、天气闷热有利于发病。秧苗期及分蘖盛期发病重,幼穗分化期较轻;生长嫩绿的发病重,黄瘦的发病轻;矮杆品种发病重,高杆品种发病轻。
四、综合防治技术
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立排灌系统,避免稻田受淹。
2.品种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良种,一般矮杆品种发病重,中、高秆品种发病轻。
3.抓好种子消毒处理,用强氯精浸种消灭菌源或种子消毒处理对可疑稻种采用温汤浸种的办法,稻种在50℃温水中预热3分钟,然后放入55℃温水中浸泡10分钟,期间,至少翻动或搅拌3次。处理后立即取出放入冷水中降温,可有效地杀死种子上的病菌。
4.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的抗病能力。
5.加强田间管理,平时要防止深灌积水,以避免稻株感染,同时通过合理的肥水管理来增强稻株抵抗力。对被淹没的稻田,应及时排水晒田,要尽量防止田水串流串灌,防止病菌随水流传播。为增加植株营养,提高抗病力,可适当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也可每亩撒施石灰或草木灰30-40斤,以控制病害扩散和促进稻根新生。
6.化学药剂防治:每亩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60公斤喷洒,或用50%抗枯灵500倍液喷洒防治。在秧苗期可用50%代森铵水剂1000~2000倍液喷洒,大田期用2:1:500的波尔多液喷洒,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初发病或发了病的田块,立即亩施用20%叶青双100克兑水30公斤喷洒,也可用同时用农用链霉素500—600倍液喷雾或噻菌铜防治。
参考文献:
[1]杨春兰.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菌lipo和pppA基因功能及壳聚糖的抑菌机理研究[D]. 浙江大学, 2015.
[2]申荣萍, 韦鸿雁.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 21(16):78-79.
[3]李伟, 肖卫红, 方东光,等.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识别与防治[J]. 湖北植保, 2015(2).
[4]刘春红, 刘明霞. 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5):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