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方法研究

2019-04-29 06:23王军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9年4期

王军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决定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意境转化能力,甚至还影响着写作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只有明确诗歌鉴赏中的基本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才能保证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对诗歌鉴赏的领悟能力。

一、从词句入手

学生在诗歌鉴赏中往往进入审题误区。具体地说,一些学生无法理解题目,一些学生会看漏题干信息,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完整地审题,长此以往,学生只要进行诗歌鉴赏,每每就会犯错,进而形成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遇到的困境,导致学生迟迟不能掌握诗歌鉴赏的审题技巧。针对学生审题存在误区的情况,教师应该教学生使用“切句法”。

所谓“切句法”,主要就是以题目为核心,以标点符号为单位点,从而找出每个标点符号中的关键字词。在对这些字词进行明确之后,学生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对这些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而找出内在的知识点,如此就可以减少审题过程中的误区。如教授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教师可以从句中切出“水”“奔流”“白发”“雪”等关键词,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蕴。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都会教学生使用“切句法”,可见这一方法具备合理性,适用于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二、从语感入手

想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困境,教师还必须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而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朗诵的重要性。即便是一时不能顺畅地朗诵,也要坚持读、认真读,只要学生能够将一篇诗歌顺着读下来,就能够起到培养语感的作用。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诗歌,普遍具备语言凝练的特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同时结合诗歌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朗诵兴趣。

如高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诗——《观刈麦》,这首诗不仅有极高的思想境界,同时还很适合朗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诗人白居易的生平,讲述当时的农户如何辛勤劳作并联系现实,这无疑可以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背诵打基础,而是要体会诗歌的节奏,代入作者的身份,读出语气语调,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逐步形成敏锐的语感。

此外,教师要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朗读的基本形式进行确定。如在刚刚接触一篇诗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集体朗读,这次朗读能让他们发现很多较难的句子,之后教师再进行示范朗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诗歌的顺序与脉络,为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三、从兴趣入手

从高中诗歌鉴赏来看,对于诗词中的典故,很多学生都看不出含义,阅读不足,尤其是那些成绩本就一般的学生,往往不知道哪些词语是典故。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按部就班地对诗歌的基本常识进行介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对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之后,教师再开始示范朗诵一遍诗歌,接着开始逐字逐句的翻译。殊不知,教师对诗歌的翻译过程,是学生最难接受的。这是因为,学生本身就对诗歌没兴趣,认为诗歌的学习十分乏味,而教师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诗歌进行翻译,他们怎么可能听得进去,怎么可能认真探究呢?如果加入对苏轼一些小故事的讲述,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厚很多。

在高中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很多方法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加强他们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如很多学生喜欢看的影视作品与诗歌的联系都比较密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挖掘诗歌背后的时代背景,并联系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找出影视剧与诗歌时代背景的交集。如此既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如讲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可以引入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中孙仲谋的有关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合理的情况下加强诗歌与诗歌之间的隐形联系。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就将相关的诗人、词人类似情感的诗文进行联系。总而言之,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学生自然就会对诗歌的学习充满热情,诗歌鉴赏的困境也会自然得以解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出教学中的困境并进行解决,势在必行。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质量不仅仅决定着学生的成绩,更决定着学生日后的发展。是在诗歌鉴赏部分有一定的難度,学生在对其进行学习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才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