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里的那些“非智慧”与成本
——专访传化智联智慧园区产品专家徐军

2019-04-29 03:56
中国储运 2019年2期
关键词:物流园区中枢园区

文/本刊记者李静宇

从1979年设立蛇口工业区算起,我国园区经济历经四十年的发展,园区通过产业集聚,产生了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在当前新一轮全国产业园区投资热潮中,新时期产业园区的发展背景已经显著改变,产业园区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随着我国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也将逐渐削弱,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和建设已经不能沿袭早期的模式。

当下,园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概念已成潮流的时代站立在潮头?如何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园区的智慧发展?本刊记者专访了传化智联智慧园区产品专家徐军,就物流园区智慧化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园区智能化的“表现方式”与“成本”

《中国储运》:据我们了解,很多智慧物流园区项目只是单纯地把园区里“内容”进行了线上化,增加了很多监控摄像装置而已。而这样的“智慧”,到头来还是依赖人工去操作,非但没有解放物流园区工作者的劳动,反而增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监控与维护任务。对此,您是怎样看的?这个问题能否解决?

徐军:很多智慧园区项目中所谓的“智慧”是把原来靠手工操作或电脑操作的工作,利用一些技术换了一种操作方式。比如,原来是EXCEL表单管理,升级成线上表单管理,原来是分屏展示,现在是大屏展示,本身并没有减少人力和工作量,工作人员的感知则是更加忙碌了。

我认为智慧的本质是“人性”,什么是“人性”?说白了就是明白你要什么,并主动去协助你,而不是被动地让你来找他,也就是一种高阶的“人机协同”。

在我看来,实现真正的智慧园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全面地感知。园区关键区域的物联网覆盖要尽量全面,减少人工录入,减少不准确不及时的数据采集。

二、产品设计思路要转变。传统的表单格式、流程化、重交互操作的设计方式,都需要工作人员的大量干预,要采用“平静设计原则”,避免大量表单式信息涌现,让计算机按预制的经验规则自动处理数据,只在关键点提示用户,使用形象的VR/AR人机交互,信息上使用定制推送,灯光,语音提示等。

三、信息中枢处理。所有的数据首先要在中枢大脑清洗一遍,经过专家经验的过滤,分析与控制,不能无差别地展示出来。

还需要说明的是,园区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思维也要跟着智能化进行升级,要从原来人员铺开流程化的事无巨细管理方式,转变成中心管控、按需调度、注重经验规则的智能化应用等方式。

《中国储运》:成本是每个园区都要考虑的事情,比如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关系。园区进行智慧化也是需要成本的,您是如何考虑园区智慧化与成本间关系的?

徐军:首先要明确,并不是每一个园区都要智慧化,每个园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阶段的智能化,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考虑,短期来讲,任何智能化的升级改造,都将比传统的信息化成本要高,但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智能化的成本应分摊到园区发展的未来几年,并且与对应的人工成本节约、效益产出一起计算,才能做出全局的决策。

现今即使是最普通的汽车都应用了少量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园区在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上,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园区的运营管理者,应当尽早引入智能化技术,提升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信任是共生体系的根基

《中国储运》:我看到全国很多产业园区建设得都很好,水、电、热及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齐全,各自都可以成为独立体系。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一个园区内的企业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就像公寓中的邻居一样。在您看来,园区产业集群的企业间怎样才能形成共生体系?

徐军:公寓中的邻居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只是这个关系是从一个第三方物业那里发生的,一些具备高水平服务的物业是能把小区住户的资源共享起来的。

在园区产业集群中,存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企业,他们集中在一个物理上的区域中,形成一个园区企业生态。既然是生态,他就是一个多样性并存的又互相依赖的共生体。他们之间需要业务往来和信息往来,这样,他们就需要一个中间平台。目前传化智联正在构建智能化园区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要解决一个信任问题,平台本身必须是可信任的,平台上的企业经过多层审核同样要具备可信任度。所以,平台首先要构建用于共生的信任管理机制,在这基础之上平台将会为企业间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提供快速的流通渠道管理。

《中国储运》:在这种共生体系的构建中纯技术的因素起到了什么作用?园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链缺失环节能否通过技术因素来补救?

徐军:首先,技术是由需求而生的,园区共生体中某些相互依存的需求,需要更安全、更便捷的方法或技术来解决,由业务催生的技术必然能起到有效作用。

比如在企业信用交换中,需要有新的如区块链合约技术的应用;企业产能提速,需要更智能化的、数字化的制造设备;物流提速,需要高精准的路径规划、自动分拣等技术。

产业链的流通从上游的供应商到下游的制造企业,再到最终用户,目前中国在产业链环节主要缺失的是信用体系,底层核心技术和管理环节的数字化,这些缺失成为产业链的发展瓶颈,这些环节的提升都需要“变革”技术的支撑。

事实是,这些变革的技术一直在发生,交通工具的变革,导致了物流的提速。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了采购交易等方式的高效化。而现在则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信用合约、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引起很多环节的量变到质变,大大提升产业链路的流通效率。

园区智能化需求核心是运营

《中国储运》:您分析了园区生态化中最为重要的基础——信任,园区的智能化为信任机制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园区智能化在运营方面的需要是什么?目前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

徐军:经过调研,目前大多数物流园区还处在管理信息化层面,只有少数成熟的园区发展实现了部分智能化。而且,受限于网络速率、传感器视频识别、云端计算等设施的能力限制,园区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仓储能耗和安全等方面,而且数据是分散的,孤岛形式管理的,没有形成中枢大脑管理。

在我看来,物流园区的需求是十分务实的,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智能化设计者们绝对不能脱离实际做智能化,否则只会是成本浪费,资源浪费。

物流园区的核心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降本增效,一个是业务创新。

降本增效就是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主动安防,事前预测、精准营销、统一调度、一体化服务等,从而减少单一岗位所需要的人员数量,提高单一人员的工作效率。业务创新利用新的技术,发掘新的体验更好、更便捷、更节能的服务,为园区的入驻企业客户提供如数字月台、智能仓储、人车跟踪、一体化终端、主动安全等创新服务,以新的技术为业务管理,分拔装卸,仓库安全等问题提供一个有更加有效的方案。

《中国储运》:如果要将园区智能化从单纯的信息化与采集升级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其智能化包括哪些要素?

徐军:我认为智能化园区最重要的标准是一定要有一个中枢大脑,没有一个中枢大脑的智能化园区最多算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

从大的体系讲,智能化园区是一个智慧的、互联的园区,简单来说就是具备可感知、可视化、可连接、自适应、主动协同的能力。它应该分为三层,感知层、互联层、AI中枢层。感知层使用物联网技术将人、车、货,场元素感知成数据;互联层将感知的数据实现场景化关联,AI中枢大脑有数据、算法、专家库三核心,高效运转并管理、调度、协同、共享着单园区或多园区的各种资源,最终实现相比于传统园区更高的管理运营效率。

智慧物流园区内所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如何应用呢?我认为,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实现园区内各元素数字化之后,要进行数据的互联网场景化关联,让静态的数据活起来。一个个场景化的数据,利用中枢控制系统中的专家大脑,进行运算,挖掘,分析,发现流程中的缺陷,加以修正,提高各场景中的资源利用率,在数字层面统一调度,协调各个场景运转,从而大大提升物流作业效率。

猜你喜欢
物流园区中枢园区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文化中枢和遗产链:丝绸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基于改进物流量分摊模型的物流园区竞争关系研究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基于AHP-TOPSIS的物流园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