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 刘颖
摘 要:伴随着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提出,在新时代、新的教育背景下,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就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本文选取实验学校以微课结合“课内翻转”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期望。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课内翻转
一、引言
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中对信息技术课程作出明确定位: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基础课程[1]。课程兼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
二、相关概念概述
1.微课。
对于微课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致观点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知识拆分成独立的小知识点,将小知识点进行微课教学设计,通过微课制作工具将抽象化的知识以直观性、视觉性、趣味性的呈现出现,一般五到十分钟内,由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一种资源[2]。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2007年,美国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化学课上为他的学生们播放了由他用工具软件录制的PPT并融入了自己的讲解。自此之后,该视频上传至网络媒体,免费提供给缺席的学习者,学习者们被超乎传统课堂的授课形式深深吸引,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由此,开启了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篇章。
三、基于微课的“课内翻转”教学模式的分析与设计
1.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考量: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对教学环境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笔者选取献县职教中心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学习主体对信息技术具备一些基本的认知,高中阶段的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尤其是对于一些抽象乏味的知识而言,学习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而以微课结合翻转教学模式的形式给学习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了他们的兴趣点。
(2)教学环境分析。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程时通常在学校配备的机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一现实情况为本研究提供了可以施展的空间。
(3)教学内容分析。高一信息技术第一学期选用必修教材,课程内容涉及信息及信息的处理与加工等内容。部分内容过于抽象,抽象的知识比较难以理解,此时借助媒体技术,结合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抽象思维的提升。
2.教学设计方案。
本研究选取必修教材《信息的加工》内容中的“音频的加工”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对学生而言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能力培养。
(2)学情分析。通过之前对信息获取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利用网络搜集素材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的认知差异,还存在掌握水平不均衡的情况。
(3)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主要以三维目标为衡量标准:了解常见的声音加工软件;根据不同主题选取不同的工具软件的能力;体验和感受音频加工的过程,激发学生信息加工的兴趣和求知欲[3]。
(4)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资源设计主要由学习任务单实现:
微视频的开发通常借助软件CS软件进行制作,首先根据教学设计制作PPT文稿,教师根据文稿的内容配备声音,通过CS软件进行录制,录制完成后在CS软件环境中编辑,包括添加片头和片尾等内容,时间通常控制在五分钟。
四、基于微课的“课内翻转”教学模式的应用
1.实验对象。
本研究选取高一年级为实验对象,选取两个平行班,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
2.实验的变量控制。
为测量将微课运用到翻转教学中是否有效果,需要对实验成果进行对比。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根据班级人数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具体分组情况如下表4-1:
3.实验结果对比。
以下是实验的结果对比情况,如图4-2所示:
五、总结
笔者在本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微课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微课在翻转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由于样本较小,应用范围窄,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今后继续改进,增加样本容量,提高教学技能,以提供更有价值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玉琦,钱松岭.国际视野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17-20+32.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10-12.
[3]高方银,申智龙.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9):121-122.
作者简介:
许敬(1993-),女,汉,河北沧州,在读研究生,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刘颖(1989-),女,汉,河北滄州,在读研究生,智能计算
此论文课题号:BE2018961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