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贤
“老三届”是近年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老三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生在旧社会或建国初,长在红旗下,与社会主义中国相伴同行;他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艰难,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磨砺、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他们用青春与热血浇灌了中国发展的沃土。我是重庆南开中学“老三届”的一个学子。“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是我一生努力领悟与践行的精神。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召示了南开中学以培养“公”“能”兼備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学子为办学目标。“公”是天下为公,天下就是国家与民族、社会与人民;“能”就是才能,就是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创新能力;“日新月异”就是永不满足现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懈追求新目标,用自己的创新能力与成果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民。
南开精神如春风春雨,润物细无声,渗透心田。1963年金秋,年满16岁的我跨入重庆南开中学高中部(时称重庆第三中学),从此成为南开家族的一员。
重庆南开中学坚持育人先育德。我们入校之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恢复和国民经济发展调整时期,学校充分利用形势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宣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南开中学善于用历届卓有成绩、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校友事迹为榜样教育感召在校学生,用当年毕业生自愿奔赴新疆建设兵团的事迹现身说法,树立学生“好儿女志在四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报国志向。
重庆南开中学一贯秉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英语教师吴庆华通过开展师生课堂对话、小型情景剧等教学活动训练同学口语能力;数学教师周家贤总是要求同学们探索一题多解的思路和方法;物理老师黄炎特别强调同学们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家里当年使用的收音机就是我装配的。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活动,开启了我们的心智,唤醒了我们的创新意识,训练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增强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南开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极具艺术性,化学老师汪严渝将金属元素活性和元素化合价等知识点编成顺口溜,上口易记,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55年后的今天,我仍能一字不差地记得。总之,南开的育智,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授予学子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南开中学追求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会做题,考高分,更着重培养学习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南开中学育人心智的教育理念亦充分体现在体育教育中。新生大会上校长就特别强调南开体育运动、洗冷水澡、长跑等活动的传统。学校不仅早操、体育课严谨认真,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亦丰富多彩。在练长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告诉你,长跑出现“极点”时人会很难受,会产生放弃继续跑下去的念头,但只要你坚持渡过“极点”,就会成功到达终点,这就好比人生征途上会遇见困难,但一定要坚持,才能实现人生目标。在南开中学就读期间,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学会了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增强了意志品质,增强了团队意识,让我终身受益。
南开中学的校园劳动极具特色,每周星期六下午是我们参加劳动的时间。津南村旁有很大一块菜园土,翻土、除草、种菜是我们的任务。当年付振垣校长倡导修建校园潮汐发电站又让我们在劳动中开阔了胸怀、拓宽了眼界,把我们的思想从内陆延展到大海,从眼前延伸到未来.....
“文化大革命”使我们这批老三届南开学子待在学校的时间比正常学制长了两年多。在1969年初春寒风的吹拂中,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习生活了五年多的母校,在以后的50年人生历程中,我心系南开,南开始终精神始终铭记心间、催我奋进。
我们老三届学子不幸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磨难,有幸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全力推进的恢复高考得以实施时,我脑海里涌现出喻传鉴先生的几句话:“希望受过南开教育的青年,个个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必须培养南开学子有为公牺牲的精神及为公服务的能力,有公才能无私,有能才能成事。”我毅然翻出了冷落了十几年的教材,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时间补习迎考,如愿进入重庆医科大学。进入大学后,虽然自己比大多数同学年龄大十几岁,被同学称为老大哥,但得益于在南开中学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我以优异成绩完成大学学业。大学学习期间,我除了刻苦学习钻研医学知识技能,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培养自己为社会服务的精神。我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校团委副书记,积极为同学服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年大学生涯,我荣获两次校优秀共产党员,四次校三好学生、四次重庆市三好学生,一次四川省优秀学生干部,并于198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全国三好学生称号。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重庆医科大学工作。30多年来,作为高校“双肩挑”人员,我的一个身份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中,我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并以重庆南开中学我的老师教书育人的良好师德师风为榜样,传承老师们的科学精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和良好的教学方法,使自己能很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我先后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在实践中,我注重和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以教学反思促进科研,以科研成果指导教学。我针对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致力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一些成果。我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独著、主编专著9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政府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此期间,我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重点学科带头人,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等头衔,在2008年首次教授定级时,被评聘为二级教授。在教学和学术研究历程中,重庆南开中学镌刻在我身上的文化基因和科学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我作为高校“双肩挑”人员的另一个身份是党政管理干部。我先后担任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处处长、党委学工部部长、党委副书记,渝州大学最后一任党委书记和重庆工商大学首任党委书记的职务。在上述工作岗位,我都要求自已恪尽职守,忠诚履行党和政府赋予高校管理者的职责、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保证自己所在大学健康发展,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我随時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鞭策自己,以国家为公,以人民为公,自己在任期间所做的事,都要有利于学校的前进和发展、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不能因循守旧,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和中国发展的进程,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办学质量,探索办好现代大学的路径,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和办法。我的成长和进步,是党的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是改革开放为我提供了奋进的机遇。
从1963年秋进入重庆南开中学,成为南开学子,南开精神作为文化基因,早已融入我的血脉。55年过去了,在我的人生路上,我用克服长跑“极点”的精神鞭策自己去勇闯难关,以“允公允能”为标尺去处事做事,用“团队精神”与同事们精诚合作,以“日新月异”鞭策自己继续努力,不断开拓创新,向下一个目标奋进。
诉不尽的南开情怀,说不尽的南开精神。55年后的今天,作为南开学子,涌上心田的是一股感恩的暖流。
感谢您——亲爱的母校,永远的南开!
铭记您——永远的南开精神,人生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