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括
1.关注提问模式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②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③概括文意,说说××××为什么闻名遐迩。
这类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能遗漏要点。
2.把握思维模式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说到底,散文全文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若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
3.规范答题模式
这类题型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
(1)引述,即选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
二、分析词句
1.关注提问模式
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
对这种题型,要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3.规范答题模式
体会含意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
(1)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2)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3)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
(4)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部分,逐层体会。
圈点批注
朱自清一生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他总是以传统思想为基点和标准来衡量、吸取外来思想,为己所用。同时,对于传统思想,朱自清也经历了由全盘接受到深刻反思、最终实现一次次扬弃的艰难发展历程。在不断扬弃旧思想、汲取新思想的基础上,朱自清实现了由狷介之士向民主战士的过渡。从思想内容方面看,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即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与感受,描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朱自清散文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能深深地感动读者。正如作家赵景深所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朱自清先生的《说话》一文,采取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引经据典,步步推进。具体说来,全文涉及这样几层意思:一、人人要说话,但“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说话的“约略分别”(包括“正式”的说话和“非正式”的说话);三、“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但“这些年”说话变得“艱难”(即言论不自由);四、“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及“平凡的人”“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文中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语言简洁明快、平实流畅,恰如说话一般。
阅读速解
1.作者为什么说“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所说的“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进步”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句中的“两者”指代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我们”作为“平凡的人”,应该怎样说话呢?请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鲁迅先生的《立论》原文,谈谈你对这一作者称之为“精警之作”的主旨的理解。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