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会展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9-04-28 12:26陈唐
价值工程 2019年2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

陈唐

摘要:会展就业问题研究相对稀缺,所涉及的会展就业现状、会展职业能力素养和会展岗位满意度调查,是国家、地方落实会展业发展大政方针政策、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任务举措、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重点关注杭州市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他们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为妥善解决会展就业困难与会展人才紧缺这一矛盾难题提出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exhibition employment is relatively scar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hibition employment, exhibitio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exhibition job satisfaction survey are the basic work of national and lo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olicy, the formulation of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and mission initiatives, and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employ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exhibition graduates of Hangzhou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alism,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properly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ifficulty of exhibition employment and the shortage of exhibition talents.

关键词:会展就业;职业能力素质;对策建议

Key words: exhibition and employment;professional abilit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02-0084-03

0 引言

会展是一个综合性很强、产业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需要的是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虽然目前全国会展从业人员接近百万之多,但是总体素质偏低、专业结构不完整、人才分布不均匀、人员流动性大。即使每年有不少科班出身的新鲜血液补充行业市场,也无法有效解决会展人才紧缺与会展就业困难且专业对口率不高这一矛盾难题。会展人才紧缺成为公认的事实。

1 中外会展业相关研究综述

1.1 中外会展业发展现状概述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高盈利、高产出行业,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重视。据全球展览业协会(UFI)2017年2月发布的调研统计数据预期:全球展览行业普遍将在2017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且参与调研的大多数会展企业的营业额将会增长,并维持两年相对稳定的盈利空间。美国、墨西哥、中国和英国的表现较为乐观,高于平均水平;德国和意大利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显颓势;巴西和俄罗斯在降到谷底之后已出现反弹,但乐观预期难以为继。全球政治经济环境、行业内部竞争和技术数字化已经成为影响展览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1]

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于2016年5月发布2015年度国际会议市场报告,美国、德国依旧占据最佳会议国家冠亚军席位,英国出人意料跃居第三,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日本、中国分列五至八位;在最佳会议城市方面,柏林连进三位位列榜首,巴黎、巴塞罗那、维也纳、伦敦、马德里等紧随其后;总体而言,传统会议强国、强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断受到新兴市场的冲击和挑战,此外,相较于竞标国际协会会议的传统模式,越来越多的会议目的地开始创立自有品牌。[2]

中国会展业经过十数年发展,呈现出与世界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相一致的常态发展。《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展会经济直接产值达480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8%,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71%,高于2014年的0.66%;2015年办展面积和经营收入均有大幅提升,且展览面积增长速度快于展览数量增速,大型展会数量增多,平均单体展览规模持续提升;2015年在建、待建展览场馆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已拥有4个室内展览面积超20万平方米的场馆,与德国并列第一;2015年展览业拉动社会就业效应依然显著,直接从业人员96万人次,带动全国就业总人数达3184万人次;上海、广州、重庆、北京领先优势明显,东部12省、区、直辖市办展数量和展出面积占全国总数60%以上,中西部地区增速加剧份额不断攀升。[3]

杭州会展业发展起步很早、速度缓慢,随着2016年G20杭州峰会、2017全国学生运动会、城地组织2017世界理事会的成功举办,2018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019东亚青年运动会、2020世界游泳大会、2020世界知识产权大会以及2022亚运会等大型会议和赛事相继落户,杭州会展业或将实现“弯道超车”,奋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和赛事之城、全球知名的國际会议目的地、国内一流的展览中心城市、地方特色显著的节庆之都、中国会展业标准化示范城市、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会展人才培养基地。

1.2 中外会展业就业问题研究概述

服务领域就业问题从来都不是理论研究的重点,而其中对会展就业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4]。McCabe[5]认为会展就业是一只“蓝筹股”,从事会展工作的职业人士一般女性多于男性、多有酒店工作经历、教育背景多元化、职业忠诚度高。McCabe和Savery[6]首次提出会展业内新涌现的职业发展模式——蝴蝶效应,即职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并且自我主导职业变迁的比例很高。McCabe此后研究又分别提出:①会展领域职业规划与发展策略[7];②会展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以及会展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应该配备的条件和提供的福利待遇[8]。Ladkin和Weber[4]打破McCabe对会展就业研究的垄断,却依然把业内管理人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活、工作变迁历程的分析,认为适当教育和专业培训是会展业内成功人士的必备条件。

综观国内外对于会展就业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国外对于会展就业的研究侧重于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背景以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McCabe & Savery,2007;McCabe,2008;Ladkin & Weber,2010;McCabe,2012);而国内研究则基本停留在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温娟,2013)。总体而言,国外研究有深度但较单一,国内研究则更多浮于表面。

2 会展就业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1 会展就业问题研究有助于会展专业毕业生精准个人定位

会展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不断推动会展教育的扩张与发展。很多学生在报考会展专业时,是基于社会舆论导向、大型会展事件影响、个人成绩满足录取条件等因素做出的选择,而对专业性质、就业前景、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以致于在求学求职过程中错误定位。会展就业研究可以明确地告诉会展专业学生以及即将报考会展专业的毕业生会展工作有什么(如岗位职责、薪资待遇、福利保障)、凭什么(如必备的职业能力素质项)、要什么(如根据个人需求和岗位要求确定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职业规划、理性选择成长路径、精准个人定位。

2.2 会展就业问题研究有助于会展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会展是一个实践与理论并行,甚至实践超前于理论的行业。目前会展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项目导向、产学并行,实现虚拟项目和真实项目无缝对接的项目化课堂教学;二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锻炼学生的项目策划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三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行业导师进课堂与学生服务行业展会的双向互通机制。看似严谨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诸多问题:真实项目是否依然以学生自办“过家家”为主?职业技能大赛是否依然以考验指导教师的功力水平和行业关系为主?学生服务行业展会是否依然以展会期间志愿参与形式为主?会展就业问题研究有利于会展院校和专业根据市场以及学生自身需求,重新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在定位选择、专业能力、责任意识、实训操作、就业心理、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导,不断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

2.3 会展就业问题研究有助于会展企业优化人员组织架构

笔者曾就会展企业/岗位对毕业生的学历需求展开专项调查,在知名招聘网站上任意选取100则招聘广告并进行分析,发现22%拟聘岗位要求本科学历,41%要求大专学历,37%要求高中或中专学历或对学历不作要求;销售和设计占所有非管理岗位的半数以上;管理岗位对英语语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岗位工作经验、以及行业客户资源的要求很高。会展就业问题研究不仅可以挖掘行业企业对于人员配备和人才质量的需求,还能了解人才和储备人才对于企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满意度的评价,有利于会展企业调整心态,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培训和帮扶,使其学以致用、不断成长,从而优化企业人员组织架构、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3 会展就业现状及问题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建立了针对会展岗位的就业评价指标,同时征求业内学者专家意见,完善指标体系并据此设计了问卷,以在杭高校会展专业毕业生为例,重点关注他们的就业现状、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自评以及会展企业对他们的评价,以有效掌握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发展、会展储备人才的培育现状。

3.1 会展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岗位薪资待遇偏低

参与调查的会展专业毕业生中,专科学历占53.6%,从事会展或会展相关工作的占比50.5%,基本符合高校会展专科毕业生数量多于本科毕业生、以及专业对口率不高这些实际情况。绝大部分受访者为职场新人,从业三年以下者占比81.5%,年收入3万以下者占比30.9%,年收入5万以下者占比达49.5%。根据杭州市政府的认定标准,近1/3的会展毕业生达到低收入标准线(2016年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限额为28990元),近半数毕业生在低收入标准线上下徘徊,岗位薪资待遇普遍偏低。进一步分析发现,会展从业人员中,本科學历的收入明显高于专科学历,且多位居管理岗位(团队负责人、部门主管、单位/企业主管等)。

3.2 会展就业容量有限,其它相关专业高学历人才赢得竞争优势

杭州市开设会展专业院校11所,包括5所本科院校、6所专科院校(其中1所为展示设计方向),年均招生近800名。依照目前杭州会展产业总体规模,根本无法容纳年均800名的新增从业人员,会展对口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多数的专科院校又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率,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毕业生盲目就业,进而导致工作流动频繁、稳定性不高。据不完全调查发现,71.9%的会展企业拥有专业学历背景的员工居然不到20%。会展行业市场的高端人才和企业内部的管理岗位,往往更容易被其它相关专业背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的高学历人才所占据。会展企业在设立内部晋升机制时,并不偏好专业学历背景,而更青睐优质高效员工。越来越多的会展专业毕业生从事会展辅助性、基础性工作,未等成长就已离开。

3.3 沟通协调能力非常重要,服务意识与团队合作须加强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研究以及行业专家的访谈素材提炼,最终确定了9项职业能力素质开展抽样调查,分别为思维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合作态度、服务意识。综合分析会展企业和毕业生的答卷发现,沟通协调能力在会展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比较关注个人能力的成长,如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会展企业则更加注重服务意识与团队合作。会展企业对于毕业生职业能力素质表现评价中等偏上,本科生的整体水平明显优于专科生,但在应变能力和服务意识上略有落后。受访者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评价最低,表现评价(自评或企业评价)也是最低,表明会展行业整体创新度一般。部分受访者在补充说明中提到,外语能力之于会展工作也同样重要,但是从业人员普遍表现较差。此外,会展企业认为从事会展行业须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特别是销售岗位。

3.4 企业对会展就业满意度评价更高

会展就业满意度指标包含工作的挑战适度性、职业地位、从业人员流动性、个人职业晋升空间、社会保障健全程度、继续社会化程度、中远期发展前景预期。会展企业对该系列指标评价明显高于会展毕业生,双方均对挑战适度性最为满意,说明会展工作挑战性适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从业人员的热情和兴趣;对流动性的满意度最低,说明会展职业流动不够顺畅,可能阻碍从业个体的发展。此外,对于今后是否继续或选择从事会展行业工作这个问题,34位毕业生持肯定态度,占比35.1%;43位表示将视情况而定,占比44.3%;说明绝大部分(79.4%)毕业生不排斥从事会展工作,这是一个较为乐观的信号:会展就业具备一定程度的吸引力。

4 会展就业引发的思考讨论与对策建议

坦白说,会展专业毕业生在求职竞聘会展企业/岗位过程中,与其它相关专业毕业生相比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在某些方面甚至处于劣势。为解决会展就业困难与会展人才紧缺这一矛盾难题,我们需要专业学生、会展院校和会展企业的共同努力。

4.1 精准定位、理性准备,会展专业学生重视个人职业素养的养成

会展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涯中,不仅需要完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还需逐步成长为一个职业的社会人。即使当初的选择并非出于个人兴趣或特长,会展专业学生也应该理性思维,根据自身情况及行业市场需求制定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阶段性的任务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会展行业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即,一位得力的项目主管可以带领一个实习生团队出色完成会展项目的策划和实施。究其原因,一是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二是团队合作。职业能力需要实践的积累,合作态度、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则是自我修炼。能力和意识,是毕业生必须重视的个人职业素养。

4.2 科学分析、深化教革,会展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会展院校作为会展人才成长的摇篮,应该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招生规模,量出而入,避免出现会展就业供大于求的局面。在设置专业课程、教辅活动时,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建议在实践教学中突破课堂、校园的限制,借鉴德国、美国等地开展真实展会全景化项目教学,即安排专业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项目设计、策划、立项、筹备、运营、评估、后续跟踪等全流程,避免理论与实际大相径庭。精选课程、精编教材,可参照德国模式,全国统一课程(7门必修课),全国统一教材(定期更新)。以普遍开设的展览策划与管理、会展英语课程为例,会展院校可进行有机整合,开设展览策划与管理(双语)课程,延长授课时段(如从1学期延长为2学期),配合行业展会项目的周期性安排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

4.3 提高准入门槛、开展职业培训,会展企业不断提升员工核心竞争力

会展企业在行业人才培养上同样承担着责任和义务。校企合作将实践项目引进校园课堂,提前训练储备人才的职业思维和职业意识。企业还可参与会展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甄选优质项目,尝试落地运营,鼓励会展专业学生创新展会主题和活动内容设计,不断激发储备人才的潜能。提高准入门槛,限制综合素质不过硬的人士进入会展行业,尽量避免岗位人员流动性过大;开展职业培训,在发展公司业务的同时,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提升员工对职业、行业的忠诚度,提升员工的个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The Global Association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UFIs Global Barometer shows exhibition industry geared for further growth around the world in 2017 [Z]. 2017年5月4日摘自http://www.ufi.org/wp-content/uploads/2017/02/2017-01_18th_UFI_Global

_Barometer_February_2017.pdf.

[2]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Convention Association. ICCA Captures Record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Meetings Taking Place in 2015 [Z]. 2017年5月4日摘自http://www.iccaworld.org/newsarchives/archivedetails.cfm?id=6036.

[3]商务部服贸司. 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2016[Z]. 2017年5月4日摘自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gzyb/ybr/201702/20170202512321.shtml.

[4]Ladkin A., Weber K. Career aspects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professionals in Asi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0(22-6):871-886.

[5]McCabe V. Career paths and labour mobility in the conventions and exhibitions industry in eastern Australia: results from a preliminary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3):493-499.

[6]McCabe V.S, Savery L.K. Butterflying a new career pattern for Australia? Empirical evidence [J]. 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07(26-2):103-116.

[7]McCabe V.S. Strategies for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in Australi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8(27-2):222-231.

[8]McCabe V.S. Developing and sustaining a quality workforce: lessons from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J]. Journal of Convention & Event Tourism, 2012(13):121-134.

[9]溫娟.天津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以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