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华
四川壤塘县地处川甘青结合部深藏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是严重的大骨节病区和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何科学选择一条符合壤塘实际的发展之路是壤塘县委、县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深刻领会把握中央、省州重大决策部署基础上,县委、县政府高扬文化发展大旗,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富民强县进程。
认清优势资源
坚定文化旅游发展自信
壤塘地处安多、嘉绒、康巴藏民族文化交融地和藏传佛教觉囊文化非遗核心区,文化资源类型多、蕴涵深、品位高、特色浓。全县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国家级文保单位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4座,国家级自然生态风景保护区2处,另外还有省州级文化资源上百个,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多元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生态文化形成了壤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代表性和唯一性,构建起了特色鲜明的壤塘文化体系,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为我们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富民兴县进程,赋予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有利条件。
科学定位目标
打造藏区文化旅游强县
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县是县委、政府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和州委精神,深刻分析县情后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大举措,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百姓所盼、潜力所在。我们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化为基、民族文化构魂,特色文化塑形”发展思路,深度挖掘生态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内涵,以“三态”(生态、文态、业态)融合为引领,“三微”(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联动为切入点,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禀赋资源,寓“活态”文化传承于静态自然景观之中,以文化提炼旅游品牌,用旅游激活文化资源,伸展文化与旅游双翼,打通文旅融合之经脉,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力争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将壤塘建成“川甘青结合部宗教文化旅游黄金地”“川甘青结合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地”和“川甘青结合部多元民俗文化体验地”,努力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文化公园和遗产公园”,形成旅游、文化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破解发展难题
明确文旅融合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传承原则。注重保护与传承相结合,以保护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为前提,把握好旅游开发速度、程度和规模,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永续合理利用,确保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在政府引导、寺庙配合、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格局下,加快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探索创新发展文化与旅游的新业态,共同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以展示壤塘民间文化、多元民俗风情为主线,充分发挥本地区文化资源禀赋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文化旅游融合并朝着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态势。
——坚持项目带动原则。挖掘整合全县丰富文化资源,找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切入点, 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堅持项目带动,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推动发展,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
——坚持远近结合原则。树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理念,既制定宏大远景目标,又注重发展阶段性目标,更明确当前必须完成的任务,谋划实施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确保文旅融合发展的整体性、持续性和连贯性。
找准融合发展路径
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完成《壤塘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壤塘县专项规划》《中壤塘一棒托寺旅游开发建设性详细规划》《中壤塘文化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做到远有目标、近有重点、干有项目。目前,正在编制《中壤塘创建四A级文化旅游景区规划》《中壤塘文化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提升壤塘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激发文化活力,推出文旅品牌。牢固树立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思维,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基础上,确定壤塘文化旅游总品牌为“悬天净土·壤巴拉”,这其中凝结了壤塘文化旅游核心和精髓,融神秘性、圣洁性、原生性等为一体,全县所有文化旅游概念和文化旅游产品都将围绕这个总品牌进行诠释,总品牌下面所有子品牌都必须体现其中内涵。不遗余力把“悬天净土·壤巴拉”这个文化旅游品牌推荐出去,打造响亮,力争走出全州、面向全国、风行世界。
——挖掘文化内涵,搭建传习平台。坚持从点滴抓起、从根本入手,先是扶持藏戏演出,然后逐步扩大到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石刻、陶艺、觉囊梵音、传统服饰、川西北民歌等,逐步建立起26个非遗传习所,一大批民间技艺传承人重振信心、重拾技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壤塘地区是全县文化特色和富集区、生态功能区、贫困重灾区及发展前景好,政治社会意义重大等实际,以26个非遗传习所为依托,着力建设壤巴拉非遗文化传习创业园,打造一个集文化技能培训、文化旅游景观和居住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美丽家园、文化原乡”。
——加大项目投入,打造文旅景区。坚持把文化贯穿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实现“以点连线、以线促带、以带兴面”的空间发展格局,力争将全县的每个村寨,每栋建筑,每条街道,每处田园,每个角落都融入壤塘深刻的文化内涵,以一个一个“小景观”如珍珠般串联成“大画面”,不断诉说“壤巴拉”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同时,摒弃过度商业化模式,保留口口相授、手手相传的手工作坊生产形式,注重体现珍藏性、观赏性和原真性,使壤塘文化始终保持原汁原味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按照“统筹全局、突出重点、递次推进”思路,围绕打造中壤塘4A级文化旅游景区目标,启动多个文化旅游建设项目作为支撑。投资2.9亿元,建设壤巴拉非遗文化传习创业园;投资2亿元,启动玛拉雅文化发展中心建设;投资1亿元,建设觉囊文化展示中心;投资1200万元,打造茸木达棒托石刻公园。同时,集中打造则曲河水利名胜风景区,使之与中壤塘文化旅游景区相互呼应、互为依托、各呈特色。项目建成以后,整个中壤塘和南木达片区将呈现出一个完整而宏大的文化旅游景区。
——举办文化活动,扩大文化影响。举办了两届关于文化旅游方面的盛大节日,壤巴拉觉囊非遗文化(上海)交流活动、“绵阳壤塘文化周”活动、《大众摄影》60年60地采风首站在壤举行。同时,全县建立省级非遗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2个,9个非遗项目在上海成立传习基地,觉囊唐卡多次走出国门,并与故宫博物院签订了故宫藏品唐卡复制研发项目合同,梵音古乐在多个大城市巡演,备受好评与推崇。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在温州市等内地举办“壤塘文化周”活动,在马尔康等地举办“觉囊文化论坛”,加紧筹备觉囊唐卡、梵音古乐全国巡展。同时,加强与上海金泽工艺社的交流与合作,在上海市金泽镇建设壤塘文化发展“飞地”园区,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平台上弘扬、宣传和推介壤塘文化。
——坚持文化惠民,助力脱贫攻坚。坚持把文化作为壤塘最大资源,把培育文化产业作为壤塘最大出路,探索“文化+扶贫”路径,依托26个非遗传习所和壤巴拉非遗文化传习创业园,吸引3000余名贫困农牧民传承民间文化,制作文化产品,在农牧民中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发展“能人”,实现不离乡、不离村、不离土、不离牧就业增收目标,让文化不仅“富”群众的脑瓜子,更“富”群众的钱袋子,成为脱贫攻坚最重要的“助推器”,以文化惠民的浓墨重彩地描绘农牧民群眾的幸福民生。2018年6月,全州文化扶贫现场会在壤塘县召开,壤塘“文化扶贫”模式得到各级领导和各界专家充分肯定。
夯实发展保障措施
凝聚全县上下思想行动
——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激情。要求每名壤塘人都要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敢于担当,奋勇争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壤塘文化旅游的弘扬者、传播者,推动者。同时,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在文化发展的核心作用,增强群众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成为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鼓励更多民间艺人走出壤塘、走出阿坝,面向全国,让农牧民群众成为弘扬和发展壤塘文化的主力军。
——组建文化旅游发展专班。坚持以战略眼光来统筹,以创新思维来谋划,以过硬措施来推动文化旅游发展。成立由书记、县长亲自抓、负总责,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宣传部长,分管副县长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文化旅游发展专班,形成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凝聚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切实优化全县招商环境,吸引更多外来资金投向壤塘文化旅游产业。
——培养文化旅游发展人才。一方面,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派更多干部到内地学习取经,培养更多壤塘本地文化旅游人才;另一方面,保护好现有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积极性,完善非遗传承人管理、培养体系,创造一切条件支持和鼓励他们;再一方面,对壤塘文化发展有特殊贡献的社会人士给予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搭建起更高、更大的平台,让他们尽情施展才华,书写精彩。成立“壤巴拉文化研究院”,聚集更多专家学者研究壤塘文化,推动壤塘文化,宣传壤塘文化,提升壤塘文化软实力。
——依托援建部门地区优势。坚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对口援藏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建立不同层级的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使壤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到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同时,充分利用壤塘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着眼于交流合作、借力使力,不断拓宽对口支援合作领域,不断促进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尤其是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的开发合作,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赢协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