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夏夏,曾 姗,闫志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中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为地区产业转型发展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人才优化、专业设置直接关系产业转型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1]。区域产业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配性,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成效[2]。根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院校必须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力资源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设置应服务于区域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3]。随着京津冀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必将引发河北省产业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亟需推进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2011-2015年,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2011年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为24515.8亿元,三类产业比重为11.9:53.5:34.6。2015年,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到29806.1亿元,三类产业比重调整为11.5:48.3:40.2。与2011年比较,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4%和5.2%,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5.6%。五年间,河北省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特征,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一产业保持稳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逐年减少,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
“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将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行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产业。可见,“十三五”期间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仍将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三产业为辅。京津冀“十三五”规划也对河北省各城市提出了不同的发展定位。保定、廊坊两市为京津核心功能区,主要承接非首都功能的转移。唐山、沧州和秦皇岛三市为沿海率先发展区,将大力发展钢铁、高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石家庄、邯郸、邢台和衡水等四市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将发展各城市特色产业。承德和张家口两市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将大力发展生态服务行业。
表1 河北省2011-2015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表(亿元、万人、%)
2011-2015年河北省就业人员结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2011年河北省就业人员3962.4万人,2015年增至4212.5万人,五年间就业人员增加了3.6%。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员五年间分别下降了2.2%、5.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五年间上升了7.9%。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逐年下降,五年间所占比重下降了3.3%;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虽呈逐年增长趋势,但五年间比重下降了0.8%;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长,五年间所占比重增加了2.5%。河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呈先升再降趋势,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逐年上升。总体看,三类产业就业人数分布较为均衡,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2011年、2015年河北省三类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11.9:53.5:34.6和11.5:48.3:40.2,三类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6.3:33.3:30.4和33.0:34.1:32.9。由此可见,2011-2015年河北省三类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人员比重存在一定的偏离,但产业结构变化和就业人员变化表现出同一趋势。随着河北省三类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人员结构也产生了相应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第一产业2011-2012年略有上升),与之对应的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呈现下降趋势(2011-2012年也略有上升);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与之对应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逐年上升。
表2 河北省各产业中职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情况(人)
注:数据来源于《2005年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15年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15年受中职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数=中职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数+高中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数。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将2005年、2015年河北省各行业中职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情况整理为如表2所示。总体上看,2015年中职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数量较2005年有所增加,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职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数量有所减少。
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以产业分类为依据划分了专业类别,设置了19个专业类别(或“专业大类”)。由于中职学校具体专业数量众多,很难获取全部数据,本研究仅分析了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大类(简称专业)设置的现状。
河北省共有中职学校503所,专业设置情况如表3所示。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覆盖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设定的19个专业大类,专业大类设置总量达1754个,平均每所学校设置专业大类3.49个。各专业大类设置数量占所有设置专业大类的比例较高的为:信息技术类、土木水利类、财经商贸类等专业。
表3 河北省2015年中职学校专业大类设置及毕业生数量
注:专业大类设置总量包括不同学校之间重复设置的专业大类数量。
《河北省2016年经济年鉴》显示,河北省2015年中职学校毕业生数量、招生数量、在校生数量分别为25.4万人、24.3万人、61.3万人。各专业大类毕业生数量较高的前几类为:农林牧渔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和教育类。
经济产业结构是制约教育学科结构的主要因素,评价教育学科结构是否合理应看其是否与产业结构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匹配[4]。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必须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或称“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相匹配。因此,判断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必须分析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劳动力就业状况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本研究做出一系列“强假设”。
第一,依据劳动力迁移理论,在自由市场环境下,劳动力可实现“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纵向流动”指某一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可被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替代(有时也被低层次人员替代),“横向流动”指劳动力富裕区域可跨区域流动到劳动力紧缺区域[5]。本研究假设每个行业中都存在一个自然新增岗位需求,这个需求主要是由人员退休、自然流动等原因造成,自然流动人口数为年末就业人口的10%,则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为本年度就业人口数减去前一年就业人口数,然后加上自然流动人口数[6]。
第二,依据产业带动效应理论,某一行业(产业)的兴起会带动相关行业(产业)发展,也会导致就业人员的总量以及就业人员的就业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7]。本研究认为,新型产业(行业)的兴起会经历一定时期,故假设未对当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
第三,依据劳动力结构理论,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类型转变、劳动力政策变动以及人口再生产等均会引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在任何历史阶段,劳动者群体均具层次性,人力资源市场总会对技术技能人才产生需求,其总量也会随社会进步和科技水平发生变化。本研究假设人力资源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的变化未对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结构、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8]。
此外,基于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对口升学等接受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毕业生也未纳入本研究范围之内。换言之,本研究假设中职学校毕业生全部就业,且所有专业与就业岗位对口。
运用崔晓迪等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公式,分析了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9]。借鉴王春艳的吻合度分析方法,确定了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吻合度模型,分析了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对应产业的吻合度[7]。
1.匹配度的计算方法
匹配度分析公式为:
公式中:TM表示专业与产业的总匹配度,i表示产业级次(取值范围为整数1、2和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次产业)。Mi表示三次产业结构的匹配度,Gi表示2011~2015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比重。
Mi=∣某次产业对应专业毕业生比例年增长率-某次产业产值权重年增长率∣
显然,匹配度值越大,说明某次产业与对应专业越不匹配。
2.吻合度的计算方法
由于匹配度分析不能获知某一专业与对应行业(产业)之间的适应性状况,极易作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出现不匹配的判断,故本研究利用吻合度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吻合度。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i代表某个专业,Fi代表某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Ngi代表某年i专业“毕业生人数所占比例”;Ei代表对应年度i专业“新增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如果Ngi与Ei相等,吻合度为零(Fi=0),表示对应年度本专业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完全吻合”。如果Ngi大于Ei,吻合度Fi为正数(Fi>0),表示对应年度本专业人才数量“供过于求”;如果Ngi小于Ei,吻合度Fi为负数(Fi<0),表示对应年度本专业人才数量“供不应求”。
根据李德方等的观点,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偏差在20%以内可被政府及社会接受[10]。本研究设定,当-20%≤Fi≤20%时,表示对应年度该专业及其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吻合良好”,应保持该专业及人才培养规模;当Fi>20%时,表示对应年度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供过于求”,应适量减少该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当Fi<-20%时,表示对应年度该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应适当扩大该专业人才招生规模。
设定中职专业大类与产业对接分析表4,作为专业(实际为专业大类)与产业(实际为行业)吻合(对接)情况的分析依据。
计算获取的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度如表4所示。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三类产业结构的总匹配度为0.0940,说明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性较差。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三类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分别为0.3650、0.0520、0.0650,可见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的匹配性最好,其次是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匹配性较差。
表4 中职学校专业大类与产业(行业)对接及匹配度分析表
注:权重(%)为该产业产值占三次产业产值的比例,为2011-2015年平均数;
由表5可见,河北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两个行业中职教育程度的新增人员数为负值,中职学校应缩减与之对应的两个专业大类的发展规模。与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教育业及文化、体育及娱乐业等四个行业对应的九个专业大类培养的人才“供过于求”,应适当缩减其发展规模。与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与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六个行业对应的资源环境类、石油化工类、加工制造类等八个专业大类的吻合度均为负值,且小于-20%,说明该八个专业大类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应适当扩大其发展规模。
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目的在于推动区域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促使河北省中职学校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合理分工,兴办特色专业。参考部分区域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调整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其专业设置调整的过程实际上是人力资源市场(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学校三方需求协调、妥协过程。因此,推进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协调,需要在明确遵循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整体推进。
1.适应性原则
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需要,需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基于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社会职业分工的变化,中职学校应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同时,要适应中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理念,立足学校地理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和政治环境等,兴办优势专业、特色专业。
表5 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分析表
注:1.I1=农林牧渔业;I2=采矿业;I3=制造业;I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I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I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I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I8=住宿和餐饮业;I9=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批发和零售业;I10=建筑业、房地产业;I1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I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I13=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若新增岗位为负数或零,说明毕业生数“供大于求”,不计算吻合度。若职业院校未开设对应专业,也不计算吻合度。用“-”表示。
3.某行业新增中职就业人数=(中职教育程度2015年就业人口数-2005年就业人口数)/10+自然流动人口数(10%*2015年就业人口数)。新增岗就业人数、毕业生单位为“人”。
2.稳定性原则
专业设置是立校之本,既要配备相应的师资,也涉及到实验实习设备的完善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关联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开发、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因此,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时,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涉及到类型、规模、周期等多个方面,也关系到市场、政府、学校、企业等多项要素。根据吻合度分析,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很多不尽理想之处,在调整专业设置时根据稳定性原则,尽力保持专业稳定,减少职业教育资源的闲置或浪费。
3.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指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在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还要考虑专业设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职学校以专业为载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所需师资、教学设备都有其特殊要求,专业师资、实验实习设备配置等均具有具体标准。因此,要保持专业的适度规模。专业规模过小容易造成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率过低,专业规模过大容易导致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影响教育质量。同时,频繁更换专业也会加大中职学校的办学成本。
1.基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调整专业设置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随产业结构调整而调整[11]。经济新常态推动河北省产业结构发生系列变化,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应积极应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变化,中职学校必须以此调整专业设置,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确保毕业生学有所用,能够顺利就业(创业)。《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强调,培训壮大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绿色建材、生物医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中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的匹配性最好,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较差。适应河北省经济发展要求,建议政府积极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引导中职学校发展与制造业、服务业、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满足产业结构变化所需人力供给;提高第二产业的专业建设水平,保证为河北省产业转型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
2.基于专业人才供求平衡调整专业设置
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出现“供求失衡”现象。人才(培养)供给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专业错位是导致此现象的重要原因。为避免某一专业人才培养过剩,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投资杠杆的作用,限制人力资源市场“供过于求”专业的发展。对“供不应求”专业,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引导中职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投入力度,采取激励政策,扩大相应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基于教育培育人才的滞后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人才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工作,从未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角度平衡某些专业潜在的“供求失衡”。中职学校应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及社会相关组织合作,搞好区域产业发展趋势调研,及时获取信息,以此判断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与行业企业保持经常性联系,了解其转型发展、技术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特殊需求。目前,河北省经济呈现出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动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帮助中职学校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实施传统专业改造,并不断孵化新的专业,以专业群建设应对产业链变革,不断提升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契合度。
3.基于现实提升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水平
专业设置涉及到师资配备、实习实验设备及课程资源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升职业教育区域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持续提升专业设置水平。要切实加强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不断丰富专业设置内涵。要立足于实践案例的“真度”,技术应用的“深度”,创新空间的“广度”,教学内容的“厚度”,软硬结合的“密度”,虚拟仿真的“效度”,学习过程的“乐度”,人才培养的“适度”等方面,自主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强化学生专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保障[12]。从本质上看,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集结于时间、空间、学科三维网络中一个“网结”,存在于社会生态环境之中。推进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协调,需要持续优化相应的外部环境,积极拓展社会空间,引导各类社会主体以及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积极参与到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中来[13]。注重教育系统的协同,鼓励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开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确保河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特色专业
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鼓励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举办或参与举办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主要依托企业开展教学实训,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融为一体,产教、科教融合发展,专业特色明显的特色学院。建立特色职业院校,需要实施校企合作,以特色专业为基础[14]。积极引导河北省中职学校迎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利用“已形成优势”或“最适合发展”专业,打造特色专业。河北省中职学校第一、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能较好对接产业经济发展,满足人才刚需,如加工制造业专业,专业设置和招生比例都具有一定优势,是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急需、也是河北省中职学校一直重点发展的专业,可称为河北省中职学校优势专业。此外,河北省存在部分服务类专业,虽不是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专业,但却是河北省产业发展配套不可缺少的服务行业,如休闲保健类专业、旅游专业,能够满足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可成为最适合发展专业。发展“已形成优势”或“最适合发展”专业,扩大相应专业的招生规模,为地区发展储存高质量人力资源。
5.基于完善质量评价体制优化专业结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购买公共产品服务将逐步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目前,我国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较低,关键在于社会资本的趋利性和职业教育的公益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迫切需要国家进一步修订《职业教育法》,激励市场要素参与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评价。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推进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质量第三方评价,倒逼中职学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提升专业育人能力。建议河北省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技术技能人才供求平台,促进中职学校毕业生自由择业、就业。仿照电视台股市分析评论员的办法,让一些专家学者对区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趋势做出预测,为中职学校实施专业设置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