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双利,黄 倩,黄 珂,许洪波,崔玉池,金康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物流与交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多种途径扶持小农户,促进小农生产健康发展。小农户受农产品种植规模限制,难以满足批发商大量收购的需求,种植的产品也就限于自产自销的层面,又因其销售渠道狭小,从而造成农产品过剩和浪费。事实上城市居民恰恰对农民精耕细作的放心农产品有强烈的需求,却碍于空间的限制难以买到。造成卖难买难的重要原因是农产品流通不畅。因此开展精准对接是改变小农户“丰产不丰收”现象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本文从农社对接的现状出发,分析小农户农产品直供社区的可行性,并提出近郊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直供社区的新模式。
“农社对接”是近些年兴起的农产品直供直销的主要形式,是由农田到城市社区居民楼下的点对点的直销模式,由农业生产的组织者向社区的消费者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2011年,我国商务部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启动了“农社对接”试点。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构建稳定的农产品供求框架。之后,农业部全面启动了“农社对接”试点和推广工作。目前“农社对接”主要有社区直销店、车载市场、专业配送和综合直销店等几种经营模式[1]。经过几年的试点和发展,“农社对接”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仍难以撼动菜市场或超市等传统载体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2]。
与“农社对接”相似,近些年“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在日本、美国等地蓬勃发展[3-4]。Walter(2012)指出,在美国大农场模式下,订单农业已经越来越普遍[5]。随着“农社对接”的提出和推广,我国各类报刊杂志争相报道“农社对接”的实施方式和效果。一些学者也从不同层面对“农社对接”展开了研究,如吴昊(2014)以保定市为例分析了“农社对接”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6]、刘兵(2015)提出电子商务和“农社对接”相结合[7]、刘刚(2015) 分析了面向社区的三类农产品流通模式(连锁经营的社区直销网络、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商模式和食品社区模式)[8]、罗萍(2015)专门探讨了“农社对接”下的物流配送模式[9]、张建奇(2018) 分析了农产品O2O销售社区模式[10]。
总体来看,农产品直供直销是目前农产品流通领域研究和发展的热点,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现有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较大规模农产品生产如何直接对接终端消费的问题。据悉,目前我国有2.6亿农户、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其中2.3亿户是承包农户,也就是小农户,小农经济仍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形式。而小农户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解决此问题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突破口,重点研究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如何直接走进城市社区的方式方法,探讨“农社对接”的新模式。
相比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小农户分布分散且生产规模较小,产品流通组织难度相对较大,但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物流技术的支撑下,近郊小农户农产品直供社区并不是不可能。
(1)需求旺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城市居民对绿色安全的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现代农业技术的渗透,使小农户生产的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种数增多,但销售渠道仍然较窄,造成农产品过剩,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新的途径实现产品销售,从而实现增收。可见,买卖双方均对方便快捷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具有显著需求。
(2)具有技术支撑。现代信息网络发达,城市周边地区的手机使用率和网络覆盖率都非常高,很容易在小农户与社区居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实现产品买卖信息的互通。同时,近郊的公路网络普遍发达,运输条件较好,加之当前先进的物流技术,能实现农产品快速到达居民手中,从而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安全。
(3)效益明显。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直供社区,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避免了层层加价,可以让农民以相对较高的价格卖出产品,也可以使城市居民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优质农产品,实现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双赢。另一方面,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减少也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环境,具有很明显的社会效益。
相比于农业生产基地或农民合作社,小农户具有分散、生产规模小、使用现代技术水平较低等特点,将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直供社区也因此需直面几个难题。
(1)如何让农民适应网络销售模式。相比于其他农村地区,城市周边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好,道路、通信网络以及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等也更好,但由于目前从事小规模农产品生产的以年龄偏大的农民偏多,这部分人群对于网络、电子商务较为陌生,要让他们熟悉通过网络销售产品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2)如何高效组织物流作业。农社对接对物流响应速度要求很高,对于小农户农产品进社区,需重点考虑几个问题:一是如何高效地将来自不同散户的农产品收集起来;二是每天订单产品多样,如何进行合理配载;三是如何确定合理的配送时间和方式,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
(3)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是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化肥超标、农药残存等是农产品最为常见的安全问题,如何保证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达标,且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保证农产品的品质是小农户农产品进社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从现实条件和需求出发,近郊小农户农产品直供社区模式应主要遵循便利性、快捷性、安全性及低成本性原则,将小农户剩余的优质农产品直接送达社区居民手中,实现小农户和城市居民的共赢。
近郊小农户农产品直供社区模式架起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农产品直通的桥梁,一头连接小农户,另一头连接社区居民,属于“散户对散户”的模式。从可行性角度分析,小农户应具备的条件是:分布于城市周边;有农产品剩余;愿意通过新渠道销售农产品。社区居民则主要集中于30~50岁之间人群,且以都市白领为主,因这部分人群对优质农产品需求更旺盛,同时因工作繁忙抽不出更多时间到超市或农贸市场购物,更倾向于在工作之余在网上下单,另外这部分人群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适应力更高。
由于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不确定性较高,其产品不一定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因此近郊小农户农产品直供社区模式的导向是农民有什么卖什么,包括蔬菜、水果、水产品、家禽、加工制品,重在解决小农户剩余农产品销售问题。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主要通过该模式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优质农产品,作为每日消耗农产品的有益补充,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的农社对接模式主要是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在城市居民小区开设直销店,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产销对接流通方式,存在产品单一、季节性明显、直销店运营成本高等问题。而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种类较为丰富,且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色的农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居民需要,但关键是实现农产品买卖信息的互通,同时通过物流的快速响应降低流通成本。按此思路,近郊小农户农产品直供社区可采用的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该模式通过信息平台的构建快速实现商流,运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网上预订、配送到户”的销售系统,实现产销对接,能大大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近郊小农户农产品直供社区以销售农民剩余农产品为主,因此业务起点为小农户发布产品信息,城市社区居民在平台上查看商品信息,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产品下单,小农户在接到订单后进行备货,然后由物流公司(一般由平台搭建企业安排)送达城市社区,由居民自提或送货上门,实现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其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
图1 近郊小农户农产品直供社区的基本模式
图2 近郊小农户农产品直供社区的主要流程
由于大部分农产品具有时令性,如蔬菜水果具有最佳采摘期,同时农产品的新鲜程度直接影响品质,流程操作的关键是各环节作业响应及时,尽量缩短业务完成周期。
(1)平台构建载体。对于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民而言,手机是与外界沟通的最重要工具,以手机为载体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最为合适。小程序是现代电子商务的一个风口,它以微信为载体,有广大的用户基础,且开发成本低,操作方便,使用者只需关注公众号即可直接进入买卖页面进行线上交易,是一种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交流平台。近郊小农户农产品进社区模式可以通过开发微信小程序的方式搭建交易平台。
(2)平台构建原则。对于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太复杂的平台操作将难以接受。另外,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很多农民不会打字,普通话也不标准,给信息发布和交流带来困难,平台信息应以图片和视频为主。同时,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也大多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购买农产品上面,因此平台界面应力求简洁、易操作。
(3)平台功能。买家页面有最基本的搜索、图文展示、图文详情、支付下单、加入购物车、物流信息查询、评价等一系列功能,方便居民完成农产品购买过程。卖家的操作界面则不需要太多功能,以最简单的操作方法实现农产品的发布与信息交流,便于农民操作,减小操作难度。
(1)配送区域划分。从经济可行性角度出发,近郊的范围应划定在城市周边50公里以内,行车时间最长在1.5小时左右,这样有利于及时将农产品从农村运达城市,也有利于保障物流运作中的产品质量安全,而无需增加过多的保鲜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为缩短城市配送路径,最好进行分区配送,如若干相邻村庄对接若干相邻社区(社区居民在交易平台上只能看到对接区域的产品信息),可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2)物流运作时间。由于配送区域车程较短,可以采用日配的方式。小农户接到订单后傍晚进行采摘、捕捞或宰杀等,晚上由物流公司运输至社区暂存点,第二天早上即可进行派送或自提;对于一些小型货车不限行的小城市,也可以小农户接到订单后,第二天早上进行采摘等,物流公司在中午之前将农产品送达社区(一般10点前即可送达)。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一天对农产品的需要,也使农产品在一天中温度相对较低的时段进行运输,可较好地保障农产品的新鲜度同时又不增加物流技术要求和难度,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
(3)物流运作方式。由于采用一个或几个村庄对应相邻社区的方式,物流车辆从农村到城市的路径相对固定,关键是需根据每天的订单情况确定运输车辆在村庄的行走路径及车辆配载方式。这需要根据当地小农户分布及农产品的基本情况设置路径选择及配载的原则,或通过优化算法进行决策。农产品运达城市社区后,以货物自提为主,部分特殊情况可送货上门。采用自提的方式一方面是为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是为方便居民,顾客可以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去拿取货物,而无需预约送货时间。自提点的设置可以在小区租赁门面,也可以与小区便利店、菜鸟驿站等进行合作,后者成本更低。
(1)提高农民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的意识。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农民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情况,使他们明白城市居民宁愿为高品质农产品支付相对更高的价格,前提是产品是绿色、安全的。当精心生产出的农产品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时,农民生产安全农产品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2)抽检。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是儿戏,光靠农民的自觉性显然不够,质量检查是保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企业在接收农产品时除了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进行产品质量表面检查外,也可用一些方便携带的设备进行产品质量抽检。抽检的比例可由对接合作的阶段不同进行调整,在合作前期,抽检比例应较大,通过检查督促产品质量的保障和提升;随着合作期越来越长,社区居民和农户及其农产品越来越熟悉,逐渐形成较稳定的供需关系,抽检的比例可适当降低。
(3)建立惩罚机制。当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需进行严惩。惩罚的依据有三个:一是来自城市居民对所购农产品的评价;二是其他小农户的举报;三是抽检结果。产品质量问题一经核实,相应的小农户生产者将面临处罚,前一、两次可以是警告加金钱处罚,超过三次就需要迫使其退出平台。通过这种约束机制,促使农民更加重视产品质量,确保提供的农产品绿色、健康和安全。
近郊小农户农产品直供城市社区能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同时也能让城市居民更方便地吃上健康、安全的高品质农产品。通过搭建信息平台、高效组织物流和建立合理的质量监督机制,近郊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可以安全、快速地到达城市居民手中,是一种新的“农社对接”模式。该模式通过缩短农产品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让利于农民和城市居民,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解决城市居民“菜篮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