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大新
我结识《源流》杂志是2015年上半年参加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时,从广东省老促会的经验交流材料中知道这本杂志的。会议结束后,我及时与《源流》杂志社联系,订了这本杂志,4年未间断过。说内心话,我和我的同事们学习运用这份杂志,真是开阔眼界,受益匪浅。
《源流》杂志在全国老促会系统,是一本办得好、叫得响的优秀革命老区杂志。道其好,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讲好老区的扶贫故事”栏,在读者中反响热烈。至开栏以来,扶贫故事我是篇篇必读。读着读着,脑海中闪现出为其点赞的念头。
点赞啥?我认为扶贫故事有“三美”。
一是主题思想美。精准扶贫,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今明两年三大战役之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数以万计的扶贫干部肩负着使命重任,忘我战斗在革命老区扶贫脱贫最前线,扶贫脱贫工作捷报频传。《源流》杂志顺应时代潮流,争当促推进扶贫脱贫的排头兵,及时开辟“讲好老区的扶贫脱贫故事”专栏,真是方向看得准,时机选得好,主题思想堪称一美。在全国老促会系统,办有宣传革命老区的杂志刊物不少,但是,在“第一时间”开辟“讲好老区的扶贫故事”专栏的媒体,首推《源流》杂志。这一举动,再次说明《源流》杂志听党的话,跟党走,宣传老区敢担当,是老区人民信赖的红色宣传员。
二是人物形象美。扶贫故事离不开人和事。纵观《源流》杂志“讲好老区的扶贫故事”栏内的每篇通讯,典型的人和事都非常完美,让读者爱不释手。如《一位老党员走出的扶贫路》(2019年第2期)、《我愿做好贫困群众的勤务员》(2019年第5期)、《一所大学对一座村庄的承诺》(2018年第5期)、《从广州好人到挂职干部》(2019年第7期)、《掌声响过炮竹声》、《扶贫路上玫瑰香》(2019年第8期)等。这些通讯中的人物虽然身份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年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在革命老区扶贫脱贫的征途上,真扶贫、扶真贫,“不让老区苏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一心一意帮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不管扶贫的困难再大,脱贫的时间再紧迫,始终把扶贫脱贫的担子扛在肩上。这些人物形象的心灵之美,教育、激励着老区的干部群众和广大读者。最值得称赞的扶贫故事《生命最后时刻仍牵挂着的事》(2019年第4期)一文,在我市镇处老促会会长中反响强烈。我复印了这篇通讯,发给各位会长学习。他们学习后说:“我们做的老区扶贫脱贫工作,与刊物中的扶贫干部黄矢尖相比,差距太大了。小黄驻村扶贫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离开老区村时只有32岁,他真是一位扶贫脱贫攻坚路上最可爱的人、最美的人。”
三是形式多样美。形式为内容服务。写故事、讲故事这种文艺形式在中国源远流长,深受人们喜爱。《源流》杂志采用优秀文艺形式,开设“讲好老区的扶贫故事”栏,智高一筹。读者爱看,是因为扶贫故事人物表现形式多样,有情有义有情节,栏内的通讯可读性较强。扶贫故事开头精彩,给读者留下悬念。如《史上最小的扶贫干部》(2019年第3期)一文,开头写道:这位驻村扶贫队长叫王君一,抱在他手里的“史上最小的扶贫干部”正是王君一不到半岁的小孩。短短的两句话,一下给读者留下悬念。最小的扶贫干部能干啥?读完下文,才知分晓。扶贫故事人物情节起伏不平,情节生动感人。如《探亲》(2019年第7期)一文,阿秀和兵哥哥阿威是一对夫妻,在外工作五年未回老家,今年第一次回老家,踏上家乡的土地,浮想联翩,所见所闻,前后比较,大不一样,扶贫脱贫后的家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故事图文并茂,让读者眼前一亮。栏中每一篇扶贫故事都配有二至三副充满生活气习的彩色新闻照片,这是《源流》杂志“讲好老区扶贫故事”栏一大特色,读者爱看,看后印象深刻。
愿“讲好老区的扶贫故事”栏越办越越精彩!(作者系湖北省当阳市老促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