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消费路径探讨

2019-04-27 01:40刘冰
科学与技术 2019年21期
关键词: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冰

摘要:甘肃是古代河西走廊必经和丝绸之路之地,也是众多文物出土之地,同时还有民间文学、艺术舞蹈、曲艺、民间美术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人杰地灵。文化的发展为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刺激着文化消费。新时期,甘肃的文化消费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着眼,实现旅游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对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潜力概述,并分析如何提升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消费,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消费;路径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各地纷纷打造文化品牌,甘肃有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让世界认识甘肃,更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进而实现甘肃的经济发展。

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及特征

甘肃自古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联系亚洲各国的必经之路,更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截止2018年底甘肃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51 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342项。有国家级传承人68名,省级传承人450名,市级传承人2256名,县级传承4911名,形成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涵盖非遗名录的十个门类,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和保存完好,可开发性强的特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对树立民族自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二、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一)审美价值潜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附着于具体的物质形 态, 有些通过物质媒介表达出来, 它是历史发展中适应自 然、进行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追求的具体体现,展示着甘肃省各 民族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惯、艺术创造和审美观念。如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花儿”和“环县道情皮影”,这对于游客来说,这些神秘独特的文化 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意味着深厚的旅游潜力。

(二)文化价值潜力。对旅游业来说,“非遗”既可以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又可以提升旅游文化内涵。 如“天水雕漆”“庆阳香包”“洮砚”等手工艺品在旅游的推动下,他们的文化价值得到重视,制作技艺不仅保存了下来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创 新,更加富有艺术感和生命力。

(三)经济价值潜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 征,所以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旅游目的地通过对歌舞的展演,民俗节庆活动的开发打造,手工艺品的包装设计 再生产,无疑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裕固族婚俗、裕固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西和乞巧”“永昌万字灯会”等民俗,通过展演和节庆活动,可以成功地留住旅游者,创造经济价值。

三、如何提升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消费

(一)注重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当前游客的消费观念更加趋于审美和文化意义的消费,不论是消费产品开发还是消费市场规划,都可以展示景区故事,呈现出文化创意,让文化资源符号化,形成甘肃省独具特色的、可触摸到的文化标识。比如将歌舞、曲艺等拍摄成为纪录片,进行动态展示。当前的文化消费已经从简单的功能性消费转变为审美消费和文化消费,并且深深影响着消费心理。甘肃省有着诸多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庆阳市西峰区环县的唢呐艺术;庆阳市西峰区的荷花舞,平凉市灵台县的灯盏头戏;酒泉市阿克塞县的阿肯弹唱;庆阳市庆城县的庆城徒手秧歌;平凉市灵台县的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结合消费者的乡土情结,有利于实现消费者心灵回归,从文化旅游中找回诗意和情怀,使文化消费建立在高附加值基础上,激发消费行为[4]。

(二)注重创造经济价值,在原来枯燥无味的旅游地附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延伸出来的巨大价值潜力

长期以来,甘肃省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是制约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随着甘肃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旅游文化市场得到良好发展,但游客主要目的在于观光游,要想更大程度的打造现代文化消费,就要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建设。我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适合旅游开发,要大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旅游价值中的作用。首先,建立专门的展览场所,结合消费便捷和旅游开发两个因素,把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其中,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价值。其次,要充分利用数字文化资源,打造网上展览厅、流动展览厅,使人们通过视频欣赏到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兰州太平鼓舞,定西市岷县的木版窗花年画;酒泉市肃北县的肃北县蒙古族马头琴制作技艺;甘南州舟曲县的博峪采花节;发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历史价值,使旅游者和观看者产生购买欲望,进而提升文化资源的影响力[5]。

(三)注重体验性和娱乐性

让游客更好的了解甘肃省风土人情的同时,也要创新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入当地旅游资源中,这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进而为当地带去经济效益。要扩大文化旅游市场的内在张力,打造民族节庆旅游文化,并且加强当地导游业务能力,提升地区接待能力,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消费体验。在开发景区中,要征求当地群众的各种意见,积极为资源开发献策,比如在农家乐中摆放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器物,或者在门窗上张贴剪纸,展示皮影、雕漆等民间工艺品,进而提升文化的传播能力,展示我省独特的多民族融合风情和[6]。

結束语:

综上所述,甘肃有着诸多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需要对这些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进行投资和宣传,让消费资源符号化,消费市场活态化,消费体验人性化,这样就可以不断拉动地区文化旅游消费,进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合理转化,最终助推甘肃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洁琨. 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研究[D].兰州大学,2017.

[2]雷慧.浅析甘肃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05):87-90+98.

[3]常洁琨. 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研究[D].

[4]杨勇, 刘巍文. 甘肃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J]. 中国藏学, 2015(4):12-19.

[5]朱晓婷, 李丁, 宋丹, et al.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 [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1):39-44,共6页.

[6]师立军, 王立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环县道情皮影[J].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5(1):5-6.

[7]关红娟, 周春红, 慕娅杰, et al.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探索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通模式——以甘肃庆阳香包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

(作者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猜你喜欢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致敬甘肃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第17站甘肃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甘肃三大举措精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