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军
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
“花丝镶嵌”工艺真的是来源于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错金银”工艺吗?随着我对博物馆藏品了解的深入,我的疑问就越发强烈。我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阅读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后认为这种认知是值得商榷的。“花丝镶嵌”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首都北京工艺美术“燕京八绝”的重要一项,对于它的来源我们还是应该科学而客观的探究一下:
青铜器“金银错”工艺
燕京八绝
“花丝镶嵌”是“花丝”和“镶嵌”两个工艺和称。
“花丝”和“镶嵌”
“镶嵌”指在“花丝”器物上进行宝石珍珠等饰物的镶嵌工艺,所以我们首先要探究“花丝”工艺的来源。
“花丝”工艺品
“花丝”的基础是“丝”,是指金银铜丝,而其中主要是金银丝,因为金银的延展性要优于铜易于成丝而且不易生锈,特别是黄金。它的基本制造工艺叫“拉丝”。其制成“丝”的特点是:圆、长、细,且粗细一致。所谓“错金银”工艺,也称为“金银错”。它是指在青铜器物上以金或银施以文字或纹饰的一种工艺。
“金银错”工艺品
“错金银”工艺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而非商周时期,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只有铭文。
青铜器铭文
这一结论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同。它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让青铜器上的铭文更加明显不生锈易于辨识,后来又衍生出了各种纹饰图案。“错金银”工艺到战国时期达到高度成熟。
我对故宫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藏品进行了研究。
故宫藏“金银错”青铜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金银错”工艺
我又请教了当今修复青铜器及“错金银”工艺的中国顶尖级专家孟宪忠先生。(孟宪忠先生常年为海外藏家修复青铜器。)孟先生给我讲解了春秋战国时期“金银错”工艺的“秘密”。
春秋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有两种:
其一是:以黄金与水银混合成为“金泥”,涂于事先磨平錾好的文字或图案的凹槽内。(錾刻技术从商周青铜器的“铭文”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已非常成熟,所以錾刻出如丝的条纹已不足为奇)。之后加热使水银蒸发,留下黄金纹饰,再用玛瑙“压子”压磨而成明亮纹饰图案。大部分“错金银”工艺都采用此种方法。
金银错工艺局部
方法二是:在铸造器物后再用錾刻的方法刻出纹饰凹槽,之后是将金、银块片及粗细条直接捶入其内。最后是将金银的表面与器物的表面磨平。使之达到严丝合缝不易脱落的程度。这样的工艺由于对金银的浪费较多而较少采用。图案的线条有粗细变化甚至有三角形状,说明绝非直径一致的“丝”所制。
此外我还有幸亲手触摸到一件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青铜器残损部分的金丝断头。我发现断丝的横截面是呈长方形的,这说明其“丝”不是“拉丝”的圆丝,而是捶打而成的“长方丝”。“花丝”工艺品中从未见到过以“长方丝”编制的,因为它不便于编织的转折工艺特点。所以,“错金银”所用的基础原料与“花丝”所用的基础原料就有本质的不同。
“金银错”局部辨析
中国早期的金属成形技术是:炼、铸,捶、揲、錾、刻、磨、压等。这是与青铜“错金银”工艺技术相吻合的,它可以使金银与青铜达到“严丝合缝”、“不易脱落”的效果。
我们再微观分析一下:拉出的金属丝横截面是圆形的,不能在手工开出的不规则的凹槽中达到“严丝合缝”、“不易脱落”的效果。
圆金丝嵌入青铜器横截面结构图
因此,只有嵌入的金银不是圆形的“拉丝”,才能使 2000 年后的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如此完整的“错金银”图案。
春秋战国时期“金银错”工艺
由此可见,“错金银”工艺中的“线条”,与“花丝”中的“丝”,是有本质的不同。
另外,“花丝”的工艺是“编、织、堆、垒、掐、填、錾、焊”,而没有一项是将“丝”嵌入其它金属内的。它与“错金银”是两种不同的工艺技术体系,就象竹子的镶嵌工艺肯定不是“竹编”工艺起源一样的道理。
“错金银”工艺在汉代最盛行。而汉代所著的字释权威著作《说文解字》,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康熙字典》对“错”的解释为:“金涂谓之错”。由此也可从另一方面证明“错金银”工艺与“花丝”工艺的截然不同。
从目前出土文物来看,汉代以前没有出土过“花丝镶嵌”工艺品。而汉代却突然出现了繁复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
汉代花丝镶嵌工艺品
一种工艺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成熟是需要有一个漫长时间过程的,而且一定会留下实物痕迹。为什么汉代会突然出现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哪?我们看一下汉及其之前的中国版图就清楚了。秦朝统一中国,秦朝的版图也不过是目前中国的东南部地区,最西也就到了陕西地区。而汉代的疆土大幅度西扩,西部已达到中亚地区。
秦朝版图
汉代版图
汉朝在战争中虏获了大批工匠,东进中原。战争历来都是对先进技术的掠夺。同时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同西域中亚各地区的经济、贸易、人员等往来。源自西域包括“花丝镶嵌”工艺在内的众多生产技术及工匠,流入了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中原地区。而“花丝镶嵌”工艺也成为了大汉皇宫贵族的专享(因为黄金为皇权所控制)。
在汉之前没有出现“金缕玉衣”,汉代出现了“金缕玉衣”,这也是制“丝”工艺在汉代成熟的佐证。
金缕玉衣
这样“花丝镶嵌”为什么会在汉代突然出现,从时间逻辑上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依据 1: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藏品“花丝工艺短刀”。
大英博物馆藏品“花丝工艺短刀”
其明确注明的产地即今天的伊拉克南部,制造时间相当于中国的夏朝时期,它早于商周,更早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其工艺是典型的金丝编织工艺,即“花丝”工艺,而且已相当成熟。
珐琅
花丝镶嵌
依据 2:从图案风格上分析:花丝工艺图案与西域珐琅图案、地毯图案、搪瓷图案等,线条密集组合的特点相一致,有很强的波斯艺术风格。
波斯搪瓷
波斯地毯
与中国讲究线条粗细疏密变化并常有动物形象等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花丝镶嵌”即在“花丝”的基础上“镶嵌”以各种饰物。探明了“花丝”的来源,“花丝镶嵌”的来源也就不言自明了。
花丝镶嵌
综上所述,从工艺原料、工艺技法、工艺特点及出现时间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花丝镶嵌工艺源于西域。它在汉代传入中国,也是“丝绸之路”的产物。而其工艺在中国的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直面历史,一点也不会降低我们的民族自信。习主席在故宫给特朗普介绍珐琅工艺品时的一句话:珐琅工艺品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它在中国得到了改进和发展,目前最好的珐琅产在中国。习主席的话说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我们应该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日本有很多工艺技术是外来引进的,而引入后改进的结果是促进了其民族的发展。发明创造固然重要,借鉴提升更是智慧。
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