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互联网完善德育教育

2019-04-26 13:38潘发成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网络立德树人优势

潘发成

摘    要: 網络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具有能动性、开放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相关教育部门应该通过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网德,通过网下工作与网上时空的互补,共同构筑全新的德育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 网络    优势    立德树人    德育实效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像互联网一样发展这么快,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交往方式影响这么大。人工智能、3D打印、全息再现、语音识别、手势软件等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活动。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信息的“泛滥”,更是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情感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新的通信和社交空间正在改变关于“社会”的概念,这就需要用制度和法律防止这些技术被过度使用,甚至误用。有统计显示,25岁以下的上网人数占在线人数的76%,这个年龄的网民大多处在受教育阶段,他们将越来越多地从网络上获取比学校多得多的信息与知识。网上信息内容复杂,既有大量科学、进步、健康、有效的信息,又有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的信息充斥其中。庞杂的信息使一些人思想迷惘,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冲击。我们需要尽快加强网络管理,构建网络德育阵地,抓好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离不开网络。开展网络德育研究具有理论价值,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网络德育受众多,教育面广,形式多样,广大青少年乐于接受。因此,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模式的挑战,也是德育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校要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发挥“互联网+”的教育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知行合一”理念为逻辑起点,合理利用线上线下互融的活动模式,从大教育、大德育、大社会出发顺应时代,积极探索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使一些人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越是全球化,越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越要使青少年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既懂得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用战略思维看待国内外形势。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这种具有创新性的传播优势,借此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使之在全世界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全面普及的网络新时代,在碎片化阅读氛围中,创作优秀“微产品”,将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现代化、技术化,巧妙地将其渗透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有自信,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有了“互联网+”,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一代就主动得多,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就便捷得多。我们必须主动推出中国品牌,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

二、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全方位加强德育教育。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教育蔚然成风,我们要依靠学校教育强大的阵容,使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随着课程结构变革,知识传播媒介和获取方式发生变化,如火如荼的网上在线学习,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体现了个性差异;在线评价,后台数据分析,让学习效果与反馈一目了然;随着教学方式变革,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帮助者、促进者,实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撰写评语,随时发送至家长的手机,家长也可在手机上及时点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是非、提升修为。现行的学校德育课主要有主题班团活动、政治课等,如果能开设网络德育课,学生就可在网上调用学校的德育资源,有选择地、自发地接受德育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挥网下工作对网上时空的滋润与补充,网上网下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等作用,及时澄清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使思想政治工作呈现由虚变实、由难变易、由软变硬的良性循环态势。

三、教育学生树立“网德”,构筑思想建设“防火墙”,营造优良的网络生态。

互联网时代,学校不仅要夯实以往的的优秀的德育方式,还要拓宽教育渠道,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中的虚拟社区、仿真体验等手段,在实践中体会“网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抵御不健康网络文化的侵袭,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对网上信息和电子作品要有分析地看,不该看的不看,不该传的不传。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利用网络开展形势教育、先进典型宣传、调查研究等,设立交谈室,开通交流热线,教育学生自觉遵纪守法,逐步树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校还要培育学生正直、宽容、仁爱等基本的人格素养,追求真善美。《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学生做到“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湎虚拟时空”。我们要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给学生的思想按上一道坚实的“防火墙”。“正如很多快速发展的事物一样,我们对互联网和手机使用的监管,无论从规则上、技术上或内心建设方面都远未能够与其发展速度相匹配”。面对互联网“土著”,我们必须利用互联网思维解放传统教育思维,发展和创新教育新生态,回避不是办法,要构建和谐开放、灵活多元、富有生机的教育生态,如通过学生手环二维码扫描移动终端,实时记录学生报到信息,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四、网上网下的互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实效性。

让德育活动上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德育活动情趣性、互动性和生活化,同时我们要积极创办网下有针对性的各种实践活动,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青年学生的愿望。教育部门要把握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不断拓宽活动领域,深化活动内容,逐渐形成一些有影响的届次化、系列化活动,如科技文化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管乐团、机器人、车航模、魔术、街舞、语林、爱艺、乐格、模联、创意等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从以往的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关键能力,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的科学精神。学校还要加强综合实践课程,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开发学校周边资源,丰富实践活动模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发展,由认知判断到知情统一、知行合一,不断完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实践证明,网络既是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课堂,更是开展正面宣传教育的新阵地,能够点燃学生的智慧。将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向网络延伸,以丰富的内容、平等的态度、开放的精神和民主的氛围,树立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信息时代的新航标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航标,从容应对网络挑战,意义重大。随着“互联网+教育”逐步跨界融合,新的时代必然会塑造出新的学校形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反思技术: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2016.

[2]李小华,龚红兵,张鹤萍.“商旅好人”德育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J].上海教育,2018(02AB):126.

猜你喜欢
网络立德树人优势
矮的优势
画与话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