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 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必须提高建设与使用效益。廓清了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尤其是武汉“1+8”城市圈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协作的现状;明确了区域协作模式下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与原则;提出了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协作的五种组织形式;重点研究了区域协作模式下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三种技术手段。
关键词: 区域协作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 共建共享
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必须提高建设与使用效益。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在个别领域已经实现共建共享。但是,共建共享的范围和程度远远够不上高水平,迫切需要研究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下怎样将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区域协作模式作为一种提高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受到决策者和智库的高度重视。在区域协作模式框架内,研究高校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高校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高校高质量教育资源。高校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核心特征是数字化、高教育价值,其他特征包括共享性、友好性、互动性、多样性、虚拟性等。按存储方式分,可以分为光盘存储资源、移动硬盘存储资源、网盘存储资源、专题网站存储资源、云存储资源等。按照用途分,可以分为公共资源、学科资源、专用资源等。按照资源格式分,可以分为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网页、幻灯片、E-learning课件等。按照组织形式分,可以分为MOOC、微课、实时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VR课堂等。
2.国内外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协作的现状
从国外看,美国最早探索教育资源区域协作模式。美国在区域协作中主要使用“州际契约”模式。早在1948年,美国就成立了南部地区教育董事会,力图通过跨州教育协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目前,美国高等教育州际协作组织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研究和实施、教育机会扩大、特殊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实践,以及高效率的组织模式、成熟的工作机制等,提供了区域协作的美国经验。2015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Lori A. Cargile和Shelly Sheets Harkness探讨了可汗学校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指出了可汗学校的不足,但是依然乐观地相信可汗学校可以助力数学教育,对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共建共享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1]。2016年,罗马尼亚的Olga Bucovetchi,Radu D.Stanciu设计了一个适宜于慕课(MOOC)平台的课程,超过了罗马尼亚学生的预期,表明线上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广受学生的欢迎[2]。
从国内看,长三角区域协作、“泛珠三角”区域协作、黄河金三角、武汉“1+8”城市圈[3]等都进行了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协作模式的有益探索。长三角区域协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广泛采用行政契约和磋商沟通模式。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区域协作,形成了黄河金三角“示范区”高效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策略措施等有益经验。
武汉“1+8”城市圈,以创建“两型社会”为目标,以城市圈建设为载体,充分协调圈内各城市资源,推动全面、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与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008年8月,教育部和湖北省签订了“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合作协定,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绘就了蓝图。在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协作方面,城市圈具备良好基础。
一是数字图书馆初具规模,资源种类和数据库数量较多。武汉大学有各类文献数据库506个,中外文电子书刊1055万册,电子图书869万册,电子期刊186万册,电子文献逐渐成为学术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规模居全国高校前列。华中科技大学现有中、外文数据库577个。湖北经济学院现有中外数据库69个,外文数据库10个,正在加大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力度,数字资源分为现有数字资源、试用数字资源、自建数字资源、开放数字资源等类别。
二是搭建了基本的网络环境和数字化资源共享环境。武汉大学建成了高宽带局域网和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了多媒体空间、视频播放系统、高清视听室等特色数字化优质教育資源,并加大了期刊、电子图书、开放课程、综合类资源等开放力度。
三是对新质、特色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进行了有益探索。2016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了22项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城市圈重点高校高度重视特色数字化资源建设。武汉大学建设了本校博硕士学位论文库、长江资源库、中国水利工程数据库、武汉大学名师库、DADAL西文典籍库、测绘文摘数据库、《日本外交文书》目次检索平台。华中科技大学开展了“智慧化”图书馆建设,包括业务大数据平台、数据私有云、读者蓝牙物联、高精度三维导航等特色数字化服务。湖北经济学院开发了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中国财经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道琼斯全球资源教育资讯平台、高校名师名课资源库等数字化特色资源。
但是,城市圈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差异较大,缺乏统一规划,分布不均衡;后期运行维护投入人力和财力不足,资源可用性、及时性欠缺,利用率不高;资源缺乏鲜明个性,存在同质现象;资源共建共享以校内为主,合作渠道少;技术路线选择比较随意,建设方很少考虑共享和互通需求。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各高校对共建共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共建共享的动力,共建共享的经费保障持续性、稳定性欠缺,缺乏区域性共建共享的技术标准化组织。
3.区域协作模式下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与原则
区域协作模式下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是:优化区域内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打破目前各高校各自建设、各自使用的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通过高校部门间、高校间、市际、省际等多个层次的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建立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协作网,弥补各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充分发挥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数字鸿沟,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力源和加速器的作用。
区域协作模式下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整体优化。以区域协作和资源整合为抓手,突出信息化和教育价值的核心特征,通过对区域内分散的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整体汇聚、融合和整编,实现无序资源的有机关联,重新构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实现区域内高校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的整体结构最佳化、整体效益最大化。
二是标准牵引。标准化是分工建设、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实现数字化资源管理与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基础。区域协作模式下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应实现通信协议、资源格式、应用软件、硬件接口的标准化。
三是继往开来。立足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使用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资源存量,基于现有软硬件资源做渐进升级改造,而不搞推倒重来。放眼未来高校学生需求,着眼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趋势,设计可动态扩展的软硬件技术框架。
四是安全共享。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更多的不法分子开始打共享资源的歪主意。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防病毒、防木马、防窃取、防冒用、防黑客攻击、防知识产权窃取。
4.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协作的组织形式
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协作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共享基础、共享目标、共享内容等灵活选择以下几种模式:
基于数字化文献资源共享的联盟。建立数字化文献资源共享库,推动共享产品的标准化、多样化。标准化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简单方便、一步到位、个性化的服务。可协同数字化文献资源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交换、统一用户界面。细分区域内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内容、需求动机和需求特点,开发多样化的信息化产品。细分共享联盟用户的资源访问权限,不同级别的用户给予不同的访问权限。用知识库模型算法对数据做知识化处理,推动信息化产品支持下的智能化学习。
基于高校重点网络信息设施的联盟。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政策环境、人才支持、建设成本等因素,以托管和租赁等形式建立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数据中心。建立城市圈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推动网络扩容升级。建立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智能化数据挖掘系统。基于流媒体技术和元数据技术,建立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统一定义和管理视音频、图形图像、电子书、慕课、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多种资源自动入库、多媒体资源全面整合,为区域内所有用户提供检索、浏览、在线播放等服务。
基于高校线上教学活动的联盟。借鉴Web2.0设计思想,引入社区化学习理念,将信息网络和系统作为一个社区建设。为每个用户建立自己的个人空间,使用户能够收藏并分享感兴趣的资源。记录并分析个人空间、组群、用户线上生活轨迹,自动关联、主动推送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支持用户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二次加工,使联盟内的每个用户不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消费者,还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生产者,让已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断衍生出新资源。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联盟。将区域内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公司、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大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联盟。解决力量分散、技术匮乏、对接不畅、学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脱节等问题,构建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需求紧密衔接的创新链,促进产学研早接触、早合作。将高校的需求、企业的资源、科研机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一线学生的真实需求为研究机构提供方向指引,研究机构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研究成果,企业以研究成果为指导生产个性化、多样化的数字化教育产品。
基于数字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联盟。统一区域内的著录标准、标引规则,统一检索方式、检索算法。对区域内的数据库进行归类整合,比如电子期刊统一在一个库,学位论文统一在一个库,学术著作统一在一个库,报刊论文统一在一个库。建立区域跨库检索功能,提高查准率、查全率、响应速度和界面友好性,使区域内的用户不用再去熟悉不同数据库不同的检索方式,提高区域内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易用性、丰富性。
5.区域协作模式下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丰富区域协作模式下高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手段。根据用户需求、网系基础、发展目标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下几种技术手段:
资源云。分为通信层、平台层、应用层等三层。通信层使用3G/4G公众移动通信系统、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APN等技术,实现区域高校之间大容量传输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数据。平台层使用虚拟机、分布式缓存、Hadoop多任务并行处理系统等技术,实现数据处理、信息存储、使用者需求分析、身份认证、资源调度等。应用层利用慕课、微平台、Web2.0、MedaLink、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技术,以统一的界面向广大用户提供服务,利用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动态添加、分配、调整服务资源,随着用户的增减伸缩服务规模,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样式、容量的丰富而动态发展服务形式,推动资源云从数据平台到知识平台的转变,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质量。
智慧教室。通过智能硬件进教室、移动应用进课堂,建立移动课程中心。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各设备深度互联。手机签到点名、考勤数据统一分析,教室环境智慧调节,教室资产智慧管理,系统故障实时处理。在授课、学习、互动过程中,学生可自由使用智慧终端、电子书包,教师控制端app可轻松选择上课模式,实现智慧自由学习。综合管理平台协助教师和教务人员进行考勤管理、教室排课、实时巡课。课堂教学过程自动录制,自动按课表生成索引,自动进入数字化资源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教学过程产生的大数据,为师生提供全过程闭环正反馈。
VR(虚拟现实技术)课堂。通过VR技术构建模拟现实的学习环境,提供体验式的学习途径,打造全沉浸式学习共享平台。依据高校需求进行VR内容定制和课堂服务,促进VR课堂与传统教育模式融合。着力解决VR器件成本高、用户眩晕、目镜连线繁多、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将移动VR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核心,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利用云计算的基础网络优势,以及采用专线和无线WIFI等解决方法,减少线缆连接需求。利用云端的聚合和实时分发功能,提供多元化教育资源,实现器件一键操控、教学全程监控、课堂人机互动、数据宽带传输。
参考文献:
[1]Lori A. Cargile, Shelly Sheets Harkness. Flip or Flop: Are Math Teachers Using Khan Academy as Envisioned by Sal Khan? [M].TechTrends,2015.
[2]Olga Bucovetchi,Radu D. Stanciu. Study on Designing a Curriculum Suitable for MOOC Platforms Starting out the Romanian Students Expectations[J]. Procedia Technology,2016(22):1135-1141.
[3]李晶晶.武漢城市圈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