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知识在先秦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4-26 13:38张雪扬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诗经

张雪扬

摘    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诗经》是先秦文学教学重点内容。先秦文学处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期,文史哲在先秦时期相互交融,先秦文學教学应加强古代文化史知识讲解,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入。《诗经》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反映了先秦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包括婚姻礼俗、节日风俗等方面。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先秦文学教学    《诗经》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特征。加强民族文化内涵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人文类学科,更应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之一,一般历时两个学年完成,分四段讲授,其中,先秦文学讲授从上古到秦代统一(公元前221年)这一历史阶段文学的发展流变。先秦文学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源头,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先秦文学内涵丰富,处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期,文史哲在先秦时期相互交融、互为一体。先秦文学教学不能脱离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只强调文学一个方面,应广泛涉及相关内容进行互证说明,使学生对民族初期文学形态有更准确的把握。先秦文学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先秦文学作品充分反映了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叙述、描写、抒情等方式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概貌,是民族文化的记录。《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是先秦文学教学重点内容之一,《诗经》用现实主义手法记录了先民生产生活的过程,反映了先秦文化的诸多内容,教学时应讲解、介绍先秦文化史上的有关知识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婚姻礼俗——《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诗经》记录了我国上古先民的婚恋礼俗及文化心理,这部分作品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如《豳风·七月》,对诗中第二章“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的解释,历来观点存在较大分歧,在讲授《豳风·七月》时应介绍分歧情况,以便学生准确地判断诗句的含义,对理解整首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豳地是周部族的发源地,位于今陕西邠县、栒邑县一带,豳地在西周末被猃狁攻占,春秋时归属于秦国。豳风共七篇,写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左右,它反映了早周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景象,是《诗经》十五国风中产生年代最早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史料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诗中采桑女为何而悲伤,“公子”意指何人等问题进行正确解读,对研究早周时期社会制度及生活习俗有着重要意义。

清代之前对“采桑女为何而悲”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西汉《毛诗》及东汉郑玄《毛诗笺》都认为是女子有感于采桑劳作的辛苦,同时有感于春季之物化的影响,《毛诗》认为:“伤悲,感事苦也。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玄进一步提出女子在感其物化之时,思嫁也是悲伤的缘由,“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 [1]。唐代孔颖达赞同此说法,但提出“诸侯之女称公子也”[2]。南宋朱熹推测是女子担心远离父母而悲伤,“故其许嫁之女,预以将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母为悲也。其风俗之厚,而上下之情,交相忠爱如此”[3]。清代马瑞辰不同意朱熹的说法,他肯定《毛诗》的说法,认为女子悲伤是因为“感事苦也”,“懿筐盖对于顷筐而言,顷筐浅而易盈,则懿筐深而难满矣”[4]。清代方玉润认为女子担心不能和心上人在一起而产发的悲情,“曰‘公子者,诗人不过代拟一女心中之公子其人也。曰‘殆及者,或然而未必然之词也”[5]。清代牟庭在《诗切》中提出女子的身份为周公之女,公子为郇伯之女,当时周公为避流言到郇地,女子遇见郇伯之女归家产生羡慕之情,悲伤自己有家不能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女心伤悲”提出新的看法,即抢婚说。抢婚是原始社会的婚俗,梁启超认为:“《睽卦》所记,实际上就是氏族时代的抢婚。”[6]《诗经》中描写的女子正是这一古老婚俗在西周早期的遗存,《周易》在《屯·六二》中有相关记载:“屯如,亶如,斑如,匪寇,婚媾。”[7]由原始抢婚到阶级社会贵族公子随意抢夺民间女子为婚,反映了阶级关系的不平等性,陈子展《诗经直解》,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都大概不出此范围,这种说法在50年代到70年代影响较大,在很多《诗经》译注中均采用此说,这种说法在高校教材中也是主流观点,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采用此观点。

随着阶级论观点的逐渐淡化,媵嫁说逐渐被大家接受。媵嫁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姚际恒,他在《诗经通论》中说:“此采桑之女,在豳公之宫,怕随女公子嫁为媵,故治桑以备衣装之用,而采桑之时忽然伤悲,以其将及公子同归也。”战国之前婚制规定,女子出嫁须有同姓姪娣女仆随嫁,《仪礼·士昏礼》:“古者嫁女必以侄娣从,谓之媵。”“媵,随嫁者,即妇的侄娣”[8]。这种婚制在王公贵族中比较盛行,先秦典籍对之有记载,《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至第从。”《诗经·大雅·韩奕》写道:“韩侯娶妻……诸媂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9]以女陪嫁是先秦婚制中的内容,《七月》中女子悲伤应是担忧自己做女公子的媵妾。

无论如何解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先秦时期年代久远,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如果不联系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深入阐释作品的文化内涵,对作品只是做简单翻译,学生就很难深入体会作品题旨,对作品的理解只能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因此,以《豳风·七月》为例,可见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极为密切,先秦文学作品的讲授应结合文化史知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全面、立体。

二、节日风俗——《郑风·溱洧》“洧之外,洵訏且乐”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在先秦典籍中对传统节令风俗不乏记载。这些记录反映了我们先民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习俗信仰等多方面内容,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史料。传统节日民俗内容十分丰富,在《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帝京景物略》《燕京岁时记》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述,《诗经》作为诗歌作品集,虽然没有对传统节日直接介绍,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看到许多作品都是以古代传统节日文化为创作背景,为作品增添了生活气息与文化内涵。

《溱洧》出自郑风,郑风共21篇,郑地原址于陕西西安,是周宣王封其弟友的采地,东周时迁河南新郑县,位于河南中部一带,战国时为韩所灭,郑风产生于东周150年间郑武公以后。关于郑风的内容,孔子认为“郑风淫”,不仅指音乐,还指诗歌内容,郑风多数带有故事情节,风格爽朗、大胆,无所顾忌,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直接率真,是《诗经》中的美篇佳作。《溱洧》以郑国的溱河、洧河起兴,描写“士”与“女”在“洧之外,洵訏且乐”,如果仅从字面翻译,我们就只会得到这首诗描写了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结论。其实这首诗是以郑国上巳节作为写作背景,描写的是郑国一个盛大节日的场面。上巳节是郑国的传统节日,《后汉书·袁绍传注》引《韩诗》薛君注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也。”这个节日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女蜗祭高媒活动,人们在祭祀活动中求子求婚姻,汉代发展为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大家到水边祭祀祓禊,以求安康,称上巳节。在上巳节中,男女青年仍然保留自由交往以恋爱为主要目的节日内容,《溱洧》一诗描写的即为这样一幅热闹的场面。“郑国的青年男女在上巳节这一天到溱水、洧水边参加祓禊礼的场景。只不过这首诗选取了这个活动的一角,一对青年男女一起前往的情形,而对于这个形式的举行过程则略写了”[1]。

上巳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定为三月三,节日内容进一步丰富,出现“流觞曲水”等节日活动项目,该节日经过历史演进,影响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定型,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传统民俗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场面盛大,参与人数众多,人们情绪饱满,青年男女求偶欢会。以这样一个民俗节日为背景进行解读,读者会更准确地理解诗中“洵訏且乐”的“洵”字的内涵,诗人似乎被眼前场景所震撼,无法用更准确的字形容,那么“洵”字译为“确实”应该最恰当,用一“洵”字,使“洧之外”“訏且乐”的场景如现读者目前。在这一场面描写中,自然景色和节日气氛相互辉映,构成了美好的意境,情与景相统一,个人描写和群体描写相统一,点面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诗中提到“方秉蕳兮”“赠之以芍药”,“蕳”与“芍药”吻合上巳节先民用香草入浴,除灾祈福的节日内容,它们的出现使诗歌具有了节日文化含蕴,不仅仅是青年男女互赠花草表达爱情的普通赠物。有节日礼俗的文化背景依托,《溱洧》的内涵更丰富,对青年男女爱情主题的表现更具有深广韵味,作品的意境扩大,更突出了诗人用词的准确和写作手法的巧妙。

先秦文学历经的历史年代比较漫长,最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蒙昧阶段,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文学在不断进步、成熟,直到秦代统一之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主要体裁诗歌和散文已经初步形成并取得丰硕成果。《诗经》和楚辞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传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笔法滋养了后世一代又一代文人,使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先秦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影响较大,对这一段文学史内容进行深刻理解与把握,对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大有裨益。《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次高潮,對《诗经》进行准确理解与把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重点难点。讲授《诗经》作品时应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将文学与文化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2]毛亨等注疏.毛诗注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688,689.

[3]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118.

[4]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455.

[5]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312.

[6]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7.

[7]陈襄民,注译.易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7.

[8]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3.

[9]金启华.诗经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168.

[10]沈英英.《郑风溱洧》主题解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5(02):47.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