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鑫
“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
——《小窗幽记》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于众声中推读书声为首,评其一等一的清幽超然。究其缘由,实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之根源使然,也是千万年书生内心深处对古老智慧的寄情之所在。
徂川不息,时光跳踯。多少个日夜被时代的风雨猛烈洗刷,多少故事在历史的典籍中被记载。古时的横槊赋诗不再有,过往的斗酒作词更无从寻觅。改革开放创造了新纪元,电子技术已统领全球。与之而来的,是现代人们对安逸享受的渴望,对利益成本的算计;对歌星演员的追捧,对网络空间的痴迷——还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冷落和漠视。
但是,我依然会怀着热忱与虔诚,吟诵诗书,坚守骨子里未变的道德底线,传承文化一辈子。
春意骀荡,生命的诗意在传递。孩提时代的我经常在爸爸的看管下,端坐在收音机旁跟读《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清脆的读书声中,似懂非懂的我开始对古典文学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从那时起,爸爸已将他手里的文化火炬传递给了我。
能与门前小树比高的我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凭自己的诗词积淀得到了大家的赞许与认可。在饱含深情的诵读中,我第一次体味到中华古典文化带给我的喜悦与魅力。于是,我开始发自内心地去领略中华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学校促使我将这把火炬坚守下去。
马尾辫的记忆渐行渐远,取之而代的是繁忙的中学生活。然而,这丝毫不曾削减我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与坚守,我就像缺水的鱼儿急需水源的供养那样尽情浸润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之中。我用朗读的方式细品其中韵味,将自身与文化合二为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令我血脉偾张,为之感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我领悟了淡泊闲适的境界;“韩侯一将坛,诸葛三分汉”,使我懂得了名利的虚无。我逐渐理解了诗词的意义——它并不是谋取功名的手段,而是哲人劝诫世人行事处世的箴言。它是励志警句,是醒世恒言,是一个人在大风大浪的洗礼中始终保持内心坚定的信条。
“读书时要字字读清,一字一顿,不急不缓,恰到好处。”长大后的我,仍喜欢饱含深情地高声朗诵。随着琅琅书声,我同马致远一起闲适于渔家村落,随东坡一同泛舟品酒。我在书中读出了婉约和豪迈,读懂了人间悲欢与离合,读透了诗词背后作者的苦心孤诣。责无旁贷的民族使命感在内心起伏飐滟,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就此在心田生根、发芽。
文化经典,可与世俗共存,却不可跟之同流。它使个人的品质修养提升,使个人的精神底蕴增强。换言之,咏读诗书,传承古典文化之美,未必不是在传承一种信仰,一种道德基准。在朗读和传承的过程中,我总感知那源远流长的文化就如一位出水的莲美人,笑而不语,端庄秀雅,绝不可亵玩;又似一名渊渟岳峙的长者,颢气长存。
我知道,在物欲横流的世俗世界中,人们依然会看见乞丐行骗,人贩拐卖儿童的画面;依然会看见高校抄袭成风,企业不法买卖的场景……我可以坦言,我们每个人都被囚禁在苦役般的生活圈中,但是无论风云怎样变幻,世事多么纷杂,一个人内心对诗词古典、对中华古老文化的挚爱与执着仍可以留存于内心深处。出淤泥而不染,历尽铅华而脱俗。独留初心,无悔热爱,心有所向,坚守风骨,便可一个人执一本书,念一阕词,传承文化守一生。
无论是诗词曲赋,抑或是传记小说,本应是一个国人需要传承的国学瑰宝与文化精髓。它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根基。华夏文化,宇寰共享。继往开来,流入八方。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华的文化经典,不啻属于个人的,也是大家的,是民族的,是世界的,我們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继承和发扬它!
诗词经典的传承之路,不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是为人处世时所持的清白风骨之写照。它已成为一种高贵正直的人性融合体,也成为民族向善向美的灵魂境域。平仄有致,抑扬顿挫。书声深处,风骨未变。
(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