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事年表在历史教材中的运用

2019-04-26 10:39甘长春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军政府年表西安事变

甘长春

大事年表是以年、月、日为线索,将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的一种年表性史料。这种史料时序性强,言简意赅,能客观反映历史发展的变化和人物的活动经历,与部编历史教材强调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不谋而合。因此,用好大事年表对于学习理解部编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一、优化整合教材,落实课标要求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现师生对话的主要依据。教学设计时,对于有些教材内容,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适当整合,开发相应的大事年表史料,促使教学目标达成。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是第一次写进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较多, 四个子目内容时空转换较大,师生普遍反映难教难学。教学中,笔者整合教材内容,设计出 “袁世凯独裁统治大事年表”: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

1913年10月,强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会。

1914年5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6月,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

1915年5月,为了当皇帝,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10月,袁世凯称帝,下令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1915年12月,蔡锷等通电全国,宣告云南独立,起兵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 6月6日,袁世凯去世,护国战争结束。

1917年7月,孙中山发动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护法运动”。

围绕上述“大事年表”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袁世凯是如何一步一步实行独裁统治的:就任临时大总统——武力镇压国民党人——就任正式大总统——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复辟帝制。

基于大事年表的教材整合既强调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优化了教学设计,又突出了重点,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落实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的要求。

二、细化历史情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受篇幅限制,部编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大都是粗线条的概述,缺乏细致的描绘,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用大事年表材料细化历史情节,是挖掘教材“留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事年表材料,让学生在解读历史的细节中产生共鸣,去体味历史气息,神入历史情境。

《辛亥革命》对武昌起义后全国革命形势变化的介绍比较简略。教材只用“武昌起义胜利以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一句话带过。这样介绍,学生对“一半以上的省份”独立的细节缺乏认知,对武昌首义与这十几个省份独立的因果关系认识比较模糊。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发、利用“武昌起义大事记年表”,并结合“武昌起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感受起义的波澜壮阔。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

10月22日,湖南、陕西起义,分别成立军政府。

10月23日,江西九江起义,成立军政府。

10月29日,太原起义,成立山西军政府。

10月31日,南昌起义,成立军政府。

11月3日—9日,上海、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广州、福建分别起义,宣告独立。

11月22日,重庆、成都独立,分别成立军政府。

12月25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诞生。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笔者在这个环节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1)说一说:观看《武昌起义》微电影,谈谈你最感动的某一个细节。(2)找一找:按照时间顺序在“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上数一数有多少个起义的省市,想象一下你所代表的省市独立的理由。(3)议一议:武昌起义后,十几个省市在50多天的时间内相继宣布独立,出现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武昌首义到清帝退位,统治中国270多年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以“日”为单位急剧变化的时间、纷纷独立的省市数量、脱离清政府的不同方式等细节描述,渲染出武昌起义的紧张气氛。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辛亥革命一日千里、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同时,学生在探究中对武昌起义的经过、一呼百应的因果关系以及清帝被迫退位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强化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思想品德

大事年表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挖掘大事年表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学生在研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辩论中生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感悟。

教学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日关系史时,张学良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两个子目“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都与张学良有关。笔者在完成这两个子目的教学任务后,以张学良为切入点,通过“张学良大事年表”创新设问,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被日军预谋炸死。张学良身怀家仇国恨,继任东北军总司令。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奉命不抵抗,沈阳一夜间失守。

1935年10月2日,张学良就任西北“剿匪”代总司令,受命进攻红军。

1936年4月9日,在延安与周恩来秘密会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

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變”,扣押蒋介石,逼蒋联共抗日。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25日,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被扣押囚禁达40多年。

1956年12月12日,周恩来总理举行“西安事变”纪念会,评价张学良为“千古功臣”。

围绕上述年表材料,教师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是东北军总司令,看着自己的家乡被日军占领,他为什么不率领20多万东北军奋起抵抗?如果你是张学良,你是什么心情?你怎么办?(2)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不率军攻打红军,反而扣押了最高领袖蒋介石,是什么让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这种大胆决定的?(3)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短短5年时间,张学良完成了一生中最华丽的转身,你认为贯穿他转变的主线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概括。(4)张学良的做人行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历史教学,不能是简单地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上述年表和系列问题层层推进,以人带事,以事显人,以问促思,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张学良在对待自己、领袖、敌人以及国家民族前途问题上的心路历程和艰难抉择,还让学生认识到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临国家民族前途的大是大非问题选择与判断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军政府年表西安事变
年表
郭乃安年表(初编)
石鲁年表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美担忧特朗普内阁成“军政府”
梁玉绳年表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前后的王以哲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