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让“生活相遇”成为契合幼儿成长的课程

2019-04-26 01:21曹玉兰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设计思维课程

【摘要】本文论述幼儿园课程应从幼儿日常生活出发,遵循“生活点滴都是资源”的课程观,幼儿园引入“设计思维”,把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寻常事件”变成契合儿童真实存在的动态、开放的课程,提出应围绕幼儿存在的人、事、物,运用“以终为始”、贴近“原型”、情境调整等策略,不断探寻解决的方案,把事件本身转化成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动态性课程。

【关键词】设计思维 生活相遇 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152-02

所谓设计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即“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生活是课程最广阔的背景和最丰富的源泉,是一种关照儿童的现实、现实儿童课程的态度和精神。幼儿园课程应从幼儿日常生活出发,采取开放的视野,遵循“生活点滴都是资源”的课程观,关注幼儿在园生活中遇到的事件、细节以及某个瞬间。幼儿园引入设计思维,把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寻常时刻”,变成契合儿童真实存在的动态、开放的课程。幼儿园围绕幼儿身边的人、事、物,运用“以终为始”、贴近“原型”、情境调整等策略,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把事件本身转化成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动态性课程。

一、“以终为始”,开启课程源点

学习固然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学到”“获得”是自然而然的产出,而不应该成为一开始就追求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更重要,个人基于实践的真实体悟和思考,才是创造价值的基石。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运用设计思维的第一步,不是思考要设计什么,而是考虑为谁设计,这是“以终为始”的一种思考方式。

幼儿园种植了几株梅花,一到早春,梅树的枯枝便长出了黑色的突起。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甚是好奇,聚在树下把一个个“黑苞”剥下来。教师见到这番情景,及时制止,并询问孩子们为何要剥“黑苞”。原来,孩子们以为是树枝上长出了“黑虫虫”。教师建议孩子们把这些剥下的“黑苞”带回教室,并找了干净的盒子把它们收藏起来,引导孩子们天天对比着看一看,盒子里的“黑苞”和树上的“黑苞”都会变成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盒子里的“黑苞”慢慢枯萎了,而树上的“黑苞”慢慢探出了红点点,开出了美丽的花。这一过程,被孩子们用画笔真实地记录下来。

看到孩子们剥花苞,教师意识到这是一次教育的契机,如教育孩子要保护花木、了解梅花的生长过程等。但教师没有简单地灌输,而是陪着幼儿持续观察、体会、探究,幼儿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了梅花的生长过程,欣赏了梅花的独特之美。此时,完全不必进行“不能摘花苞”之类的说教,孩子们在实践中真实体悟大自然的生命魅力,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对自然世界的关心和热爱都在持续地获得发展。

二、贴近“原型”,展开多维互动

设计思维中倡导做“原型”,其重要意义就在于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知道利益的相关者是谁,要满足哪些人的需求,谁会对过程有影响,谁又是最终的受益者,这样才能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始终贴近人的需求。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幼儿的行为、情绪等,不断地接收来自多方面的信息,支持幼儿学习的方式不断迭代,直至无限贴合对幼儿成长的期望值。

立春那日,幼儿园邀请小学美术教师带着学生来园写春联、送祝福。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贴上红红的春联,整个幼儿园喜气洋洋。虽然“立春”贴春联的活动气氛极好,但对于幼儿来说只是“被参与”的课程形式而已。其实在活动前期,教师可以让幼儿了解更多立春的习俗,并开设一系列课程内容,比如体验握毛笔,讨论春联上可以写什么,了解春联应该怎么贴……这个活动给了教师一个启示:幼儿园可以以节气为线索,搭上四季的脉搏,让孩子、教师、家长等一切与幼儿园有交集的人融入课程活动中来。

于是有了清明的“时光小路”铺设,立夏的称重保平安……我园尽量找到节气的特质,开展与孩子们生活高度契合的各种课程活动,共同讲述幼儿的成长故事。芒种前,教师们原想着延续孩子们在“时光小路”旁种花的想法,但有教师觉得不妥,由于已经错过了植物播种、扦插、移植的时间,要把这一内容硬与芒种扯上关系,太牵强。其实,很多节气与农事有关,“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学生要深入了解芒种节气的习俗与自身的生活有何关联。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落,民间多在芒种当日挂彩条送花神……幼儿园围墙旁的蔷薇开始凋谢,小朋友都关注到了。其实,夏季村子里房前屋后一些常见的花都在这个季节播种育苗,像凤仙花、夜饭花、蜀葵花等,此时可以让孩子们在草地上整出一小块地来育苗,再规划种在“时光小路”旁。

要想搭上四季的“脉搏”,需要教师及家长带着孩子与每个节气的环境、特点深入地开展多维互动,然后结合幼儿园的现实状况,开展对于幼儿成长有生活意义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调整、支持、推动幼儿去游戏、学习、探究,才可能开展充满实践张力的、更具生命成长意义的课程实践。

三、情境调整,实现动态生长

情境思维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以“场景中的人”为思考随想、以交互关系为思考核心。儿童的学习正是与周围的人和事相互作用,以进行经验积累的过程,是围绕某种特殊的活动环境或真实的生活情境而展开,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行动来进行。

例如,幼儿园“阳刚助学”活动打破了原来“爸爸来上课”的常规助教模式,“球样百出”充分利用爸爸们喜欢打球、踢球的优势,和孩子们开发多样的情境球类游戏;“相约星期五,爸爸来作伴”则让爸爸们参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了从“课堂教授”到“生活陪伴”的转变。爸爸的陪伴确实有着独特的价值,但爸爸们工作特别忙,更重要的是缺少助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于是,教师们让爸爸来园录声音,让爸爸的问好声迎接孩子们,让爸爸的口令声陪孩子们出操,让爸爸的故事声陪孩子入睡……但很快我们发现,录音成了另一种方式的单向传递,很难深层次地激起幼儿的共鸣。

一次,小班贝贝的爸爸来助学,看见旁边大一班孩子正在踢球,就“扔下”自己的儿子和其他孩子锡球踢得很欢。当他踢完球回到班上时,儿子却伤心地哭了,理由很简单——爸爸不要自己,却陪别人玩。爸爸很是愧疚,当时贝贝所在的小班里正好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孩子们被隔离。在疾控中心工作的贝贝爸爸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准备了好多生动的小视频,穿上白大褂,深入浅出地给孩子们讲述了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班上所有的孩子,包括贝贝对他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很多爸爸都是首选遵从自己的兴趣,而不愿意把时间耗费在陪孩子身上;其次,陪伴固然有多种方式和途径,但是当爸爸和教师眼里没有孩子,只是想当然地设计一些范式化的活动,往往会让陪伴流于形式。当成人真正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捕捉到陪伴的情境时,才会有强烈的陪伴愿望,真正意识到陪伴的价值,这才是有心在场的陪伴。课程以儿童生活的情境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生长点,帮助儿童在生活情感的体验中,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获得经验的深化与扩充,实现生长和发展。

只要是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新发现,都可以是“生活相遇”的缘起。教师应以幼儿成长为目的,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与需要,建立与课程活动相链接的通道,及时给予支持性的回应,并在这个过程中給予幼儿自己尝试、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拓展或完善自己的认知,以此满足幼儿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借助生活中遇到的事件、细节以及瞬间展开的系列活动,就是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究知识与生活、共同建构思想与意义、共同创造知识的课程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园本课程建构的价值重塑[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9)

[2]张凌燕.设计思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3]聂洋溢.新加坡教育部自办幼儿园的课程魅力[J].上海教育,2017(9)

[4]曹玉兰,周燕.新知识观视野下的“互动型”课程园本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7(9)

猜你喜欢
设计思维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浅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设计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