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当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存在的异化现象,以英语绘本《David Goes to School》为例,提出追求应然的英语绘本教学路径:图文相生,回归绘本本位;模态协同,回归学生本位;尊重生成,回归课堂本位。
【关键词】小学英语 绘本 异化 应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114-02
培养学生借助图画进行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能力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英语绘本不仅图文并茂,而且故事性强,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因而受到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喜爱,并普遍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然而绘本的阅读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少教师没有遵循英语绘本的特点,使绘本教学出现异化现象,制约了英语绘本在发展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层面的效应。本文将以小学英语绘本《David Goes to School》为例,在探讨英语绘本起源的基础上,指出绘本教学存在的异化现象,并寻求英语绘本教学的应然路径。
一、绘本的起源与特征
“绘本”一词最早出现在日语中,是英文“pictur books”的翻译。绘本包括图画和文字两种元素,它们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承担着独立的叙事功能,其中丰富的图画更能演绎故事内容、表达故事主题。在阅读绘本时,如果只关注文字表达的内容,忽视图画,那么整个故事的感染性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绘本的图画在整个故事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可以说图画是绘本的生命。这个特征决定了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不能依靠传统解读文字为主的方式进行授课,而应图画与文字并重,或者单独品味图画,也别有一番趣意。从另一个角度看,图画丰富的英语绘本,更符合小学生直观思维的阅读需求,使其通过看图,自觉将视觉语言转化为自己认识的语言,这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极有益处。
二、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异化现象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应该是灵活的,没有固定范式,也没有约定俗成的流程,然而不少教师在绘本教学中,将绘本阅读简单地解读为英语文本阅读,被贴上了“范式”的标签,从词汇教学,再到文本解读、课堂提问、课堂总结等,呈现出异化现象,使绘本阅读丧失原本的样子。
(一)词汇教学脱离语境
绘本最显著的特点是图文并茂,绘本图画与英语词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图文相生讲述故事,构建故事情节。但是不少教师忽视这一特点,将绘本的词汇教学孤立开来,这就破坏了绘本图文营造的意境,使词汇教学处于寡然无味的境地。有英语教育学者提出:“离开语境的支持,词汇教学不仅难度加大,而且学生对词汇意义不能形成全面的理解,造成意义理解的偏离,甚至歧义现象出现。”[1]由此可见,英语绘本教学需要回归绘本本身,在图文营造的语境中建构意义,从而发挥绘本的载体作用,使词汇教学变得有趣、有效。
(二)缺乏整体教学视野
英语绘本阅读是一个有机的教与学活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整体教学视野,人为地将绘本教学碎片化,使绘本教学过于偏重绘本文本语言信息的获取,并使课堂异化为重复而单调的词句训练阵地。整体教学视野的缺失束缚了绘本教学的效能,绘本画面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价值被严重削弱,简单的语言训练取代了绘本教学中原本涵盖的观察、交流、协作、想象、创造等多元化学习活动,因此,亟待绘本教学基于整体教学视野,回归绘本教学应然路径,以多元化活动任务为引领,引导学生渐入绘本内涵,使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体验中发展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固化教条
绘本教学是一项思维活动,参与绘本学习的主体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因此绘本教学存在很大的自然生成性。而实际的英语课堂中,不少教师进行绘本教学时存在流程固化、教条等异化现象,一连串的提问,动辄学生表演、分组合作讨论,使绘本阅读背离阅读教学的意义,异化为学习“表演”。学生与绘本之间的互动被削弱,学生基于绘本的自然交互受到较大束缚,导致绘本教学简单地被定位为语言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生长。
三、回归应然的英语绘本教学路径
英语绘本教学出现的异化现象制约了学生的英语素养生长,只有基于异化现象,使绘本教学回归应然,方可使绘本教学切实达成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借助图画进行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能力。下面以英语绘本《David Goes to School》为例,探究英语绘本教学回归应然的路径。
(一)图文相生,回归绘本本位
英语绘本教学只有回归绘本本位,才能忠于绘本,使绘本教学区别于一般英语阅读教学。绘本最显著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教师需要基于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绘本中的画面、英语词句,使图画与词句互生,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回归绘本本位的阅读教學,既要实现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目标,又要与一般的英语语言训练活动区别开来。
《David Goes to School》是一部经典的英语绘本,它主题鲜明,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语言具有生活化气息,也不乏词汇、语言训练点。词汇与语言训练时,笔者基于图文相生的原则,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一是观图断义。该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图画,包括绘本构建的场景、人物等,借助这些画面推断作者表达的思想、态度或内涵等,从而为语言训练构建情境,增强学生对语言训练点的感性认识,为语言训练进行有效的铺垫。如《David Goes to School》中有这样一幅画面,教师请David在黑板上写下答案时,他表现出手舞足蹈的样子。结合我校的校规,显然David违背了第二条校规。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画,对画面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明白这是在课堂上,David正在参与课堂板书,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物,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等,读取出David在黑板写字时手舞足蹈的信息,再联系本校的校规,推断这种情形下教师会对他说什么。第二环节是观图识词句。带领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绘本图画,构建故事情境,将焦点指向绘本文字,根据图画实施语言训练活动。例如,让学生对绘本中的“Sit down,David”语义进行推断,联系全文以及上下幅图画,引导学生明白这句是教师要求David坐下的意思。按照绘本构建的场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有机渗透语言点训练。图文相生,有效彰显了绘本教学的个性。
(二)模态协同,回归学生本位
“模态协同是基于整体教学思维,推动绘本教学媒介、教学参与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在多模态协同中,使绘本教学回归学生本位。”[2]模态协同需要尊重学生学情特点与认知规律、学习需求等,贴近绘本实际,紧紧围绕学生中心,围绕学生主体地位展开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素质发全面展。
媒介协同是指对绘本教学的多元媒介进行整合,从而推动多种话语体系的互动。《David Goes to School》可以协同的媒介主要包括绘本、绘本视频、绘本音频等。绘本图画与文字相辅相成,但这是一种静态语言输出方式,音频则为学生提供了地道的语言习得范本,有助于培养学生地道的英语口语能力;配套视频兼备画面、语音、文字等,但是需要一定的硬件设备支持。《David Goes to School》绘本教学的媒介协同,我们可以立足于绘本本位,辅以音频与视频,为学生语言发展提供支持,从而使绘本话语、音频话语与视频话语互相补充,因需而运。
教学参与者互动是模态协同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绘本等,绘本是载体,架构起师生之间互动的桥梁,也是学生了解绘本作者意图的载体;师生则是该模态协同中的关键,只有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绘本教学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David Goes to School》绘本教学,首先借助场景促进学生与绘本的协同,引领学生走进绘本构建的场景,从而主动参与语言训练,并实现语言习得与技能发展;基于生本协同的现状,教师及时参与绘本教学,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借助绘本图文构建的场景与语言训练生长点,推动学生之间的模态协同,由此整体架构起多模态的绘本生态教学体系。
(三)尊重生成,回归课堂本位
绘本教学属于思维活动,而不同学习者的思维又与特定的场景、个人的阅历、个人的经历等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导致在绘本教学过程中,学生绘本阅读行为很难朝着预期目标推进,课堂自然生成不可避免,这恰恰成为绘本教学的重要价值增长点。
《David Goes to School》绘本教学中,在借助图画构建场景时,学生由于个体存在的差异,必然会对故事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在绘本结尾,David被罚擦桌子,他把桌子擦得非常干净,最后得到教师的奖励。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很多学生对教师此刻的表现会出现理解“意外”,他们很难想象教师会奖励一个如此调皮的学生。笔者抓住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反观自我,重新审视对教师的看法。淘气是孩子的代名词,但并不意味着淘气就不优秀,再淘气的David也有自己的闪光点;而教师面对淘气的学生,要秉持一颗包容的心。尊重课堂自然生成,课堂不再是一种“范式”,而是学生思维与品质生長拔节的自由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技能,还有成长的力量。
解决绘本教学中的异化现象,回归应然的绘本教学,是英语绘本教学的诉求,也是英语教师应该担起的责任。追求应然的英语绘本教学,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生长,推进英语课堂目标高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张敏.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5)
[2]林小芳.整体语言教学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3)
作者简介:唐艳婕(1982— ),女,汉族,广西大化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现于广西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中心学校任教,主要研究小学英语绘本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