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西华
【摘要】急腹症是外科常见病,对急腹症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护理工作的质量对病人的恢复有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急腹症;分类;观察治疗
1急腹症分类
1.1腹部的炎性疾病
如急性阑尾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盆腔炎,这些疾病的鉴别往往依靠解剖部位。这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一般持续性压痛局限在病灶部位。
1.2腹腔脏器破裂
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胆囊、阑尾急性炎症穿孔,这些疾病早期体征、症状较局限,而很快波及全腹,呈板状腹,形成弥漫性腹膜炎,甚至早期可出现休克。
1.3管状脏器梗阻
如胆囊管、胆总管、输尿管结石梗阻,胆道蛔虫症等,腹部一般较软,腹部体征与疼痛的程度不呈正比,疼痛重而压痛轻,病变部位有压痛,叩击痛,伴有一过性黄疸,常常发病较突然。
1.4腹腔脏器血运障碍性疾病
如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肠系膜血管栓塞形成,多为持续性。阵发性加剧,腹部可见肠型,x线检查可帮助诊断。
1.5腹腔内大出血
肝破裂、脾破裂、宫外孕破裂,此类疾病的诊断主要腹腔积液、贫血、休克征象,有外伤史和停经史,腹腔抽出不凝血液。
2急腹症的观察
2.1腹痛的观察
腹痛是所有急腹症的共同症状,是病变局部对所在器官神经刺激传导至大脑皮层中枢而出现疼痛症状,疼痛部位与神经供应和刺激的性质有密切关系,护理人员应详细检查腹痛和分析腹痛的部位,规律、性质、程度和放射部位。
2.1.1腹痛部位
腹痛开始部位和现在部位,转移性腹痛,它是内脏神经在病变部位受到刺激所致,压痛不明显,以后随炎症发展腹前壁层腹膜受到炎性刺激由体神经传导,疼痛与压痛部位确切,如阑尾炎开始有上腹和脐周疼痛然后转移到右下腹疼痛。
2.1.2腹痛的规律
持续性钝痛多提示炎症或出血性疾病。阵发性腹痛多表示空腔脏器发生痉挛或梗阻病变,持续性腹痛伴阵发性加剧多提示炎症和梗阻同时存在。不同规律的腹痛可出现在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程中。如梗阻阑尾远端内压增高,使阑尾壁血运障碍继发细菌感染,发生化脓坏疽后阵发性绞痛转为持续性胀痛。
2.1.3腹痛的性质
不同性质的疾病可引起不同特点的腹痛,如刀割样痛,迅速波及全腹,应考虑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钻顶样痛是胆道蛔虫症特点,持续性胀痛是麻痹性肠梗阻的特点,阵发性绞痛牵涉腰背可能是小肠扭转。
2.1.4腹痛的程度
腹痛较轻如阑尾炎、胆道蛔虫、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剧烈,卵巢囊肿蒂扭转、肠扭转,空腹腔脏器穿孔等。疼痛的程度能反应出疾病的程度。但在病变组织坏死时,腹痛程度减轻,而要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判断。
2.1.5腹部的放射性疼痛
腹腔有出血、炎症、刺激左右膈肌分别向左右肩放射。输尿管结石、子宫、附件病变向下腹及会阴放射。
2.2腹胀的观察
急腹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腹胀,脏器穿孔的内容物外漏及炎性渗出或实质脏器出血可导致腹胀加重,一般上腹胀见于胃扩张,腹壁均匀隆起见于肠管膨隆。持续性胀痛并腹胀是麻痹性肠梗阻的表现。
2.3消化道症状的观察
2.3.1恶心呕吐
急腹症大多都有此症状,早期多为反射性呕吐,是腹胀和肠系膜受到刺激所引起,晚期多为毒素吸收所致,如腹膜炎、肠梗阻、肠坏死。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量、色、味、形状,呕吐物为咖啡色并有腥味,多为胃扩张,粪臭含胆汁多为低位性肠梗阻,咖啡色液多为溃疡出血,大量鲜血多为上消化道出血,粪性呕吐为小肠梗阻。长时间反复呕吐,会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脱水,在禁食情况下注意纠正脱水及水电解质紊乱。
2.3.2排便
急腹症病人的排便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注意观察大便次数、颜色、性状。儿童阑尾炎早期有腹泻,果酱样便为肠套叠的表现,停止排便排气为肠梗阻的表现。
2.4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的观察
2.4.1一般情况
包括神志、体位、精神状况,病人烦躁不安,四肢乱动,提示可能为休克早期,因脑组织缺血,引起轻度缺氧,神经细胞反应兴奋。神志恍惚,面色苍白,病情重,可能为腹膜炎发生,脱水、酸中毒情况严重。女性病人面色蒼白、贫血,要考虑到宫外孕破裂内出血的可能。体位改变常能提示诊断依据,如病人坐卧不宁及屈身弯腰,手顶疼痛部位,表现胆道蛔虫症的可能。
2.4.2生命体征的观察
急腹症早期体温大部分不升或轻度升高。在感染加重或毒素吸收情况下,体温逐渐升高。发热本身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能使血管扩张,吞噬细胞活性加强,白细胞数增加,热型和规律可以帮助诊断。在临床区分是腹痛后发热,还是先发热后腹痛,区别是内科急腹症还是外科急腹症。急腹症在6小时内体温上升0.5-1.0度提示炎症情况存在。脉搏直接反映心脏动脉和循环血量的情况,也能间接反映其他组织器官的变化。出现脉细速无力为休克早期。脉搏的调速是代偿功能的反应,在护理中应注意脉率变化,观察休克的发生,对可能发生休克的病人测一次血压都应同时测量脉搏。因血压仅在休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明显降低。经治疗后病人血压仍低,但脉搏清楚,手足温暖,说明休克好转,还应注意脉搏与体温的比例。如脉快而体温下降,常提示病情恶化。
呼吸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呼吸运动增强,含量减少呼吸运动减弱。急腹症病人中毒性休克主要是全身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造成缺氧,呼吸困难,呼吸加快,甚至出现呼吸不规则的现象。老年人机体反应差,血管弹性差,常常体温脉搏无改变,多表现为呼吸的深、快,应注意观察。
血压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代表了心脏排出血液的压力和周围血管保持的阻力。正常情况下全身血管没有完全扩张,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保持一定的收缩状态,是血管容积和血容量相等,保持血管充盈,维持正常血压。急腹症病人由于反复呕吐、腹胀,肠腔所有大量肠液、胃、胰、胆液,使血容量减少,创伤、炎症、毒素刺激,使血管通透性改变,直接或间接使血循环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加之机体应激反应,小动脉收缩和微循环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重要器官缺氧和代谢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脉压减少,而血压降低不明显,这时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休克的发生。当然血压不能完全反映组织灌注情况。不能作为判断休克的唯一标准。还要结合脉搏、尿量、肢体温度、面色的改变,判断休克是否好转。
3临床护理
3.1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
详细记录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不同病情15-60分钟记录一次,反复检查腹痛及腹部体征,胀气严重时应测量腹围,呕吐记录颜色及量。
3.2饮食和输液
急腹症病人在观察与治疗早期多需禁食,待病情好转再进食,禁食者需要补充液体,维持营养,纠正脱水及水电解质平衡,不论成年人、儿童需输入生理需要量加液体损失量。如出汗、呕吐、发热、呼吸蒸发等。要根据脱水情况掌握输入速度,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一般急腹症病人多为失水、酸碱失衡,以补等渗液,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同时加入抗生素。补液后尿量达每小时30-40ml,比重小于1.016,可以认为脱水己基本纠正。对心脏病人应限制在单位时间内输入过快,每分钟以20滴为宜。最快每分钟3ml(45滴),防止心衰的发生。
3.3胃肠减压
根据病情进行留置胃管负压吸引,吸出胃内容物及胃液,减轻腹胀和减少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腹内病变的好转,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使用胃肠减压要检查吸引作用,吸不出者要注意胃管深度和管腔是否堵塞,可进行调整,温开水冲洗管腔,并定期口腔护理。
3.4体位
急腹症病人无休克者大部分采用半卧位,使腹腔内渗液向盆腔积聚,不致形成膈下脓肿,肠间脓肿,盆腔腹膜抗感染力较强而吸收能力较差,可减少毒素吸收。其次腹腔内脏器压力向下垂,减轻了对膈肌的压力,有利于病人呼吸和减轻腹部疼痛。半卧位可将床上支起45-60度角。并将摇床下半部摇高30-45度,是病人膝部抬高,避免向下滑动。半卧位时,骶尾部受到加大压力加以气垫以预防褥疮发生。
3.5止痛药物的应用及护理
急腹症在未诊断前不应注射镇痛药,以防掩盖病情而病情加重,延误诊断。要鉴别腹痛原因是炎症还是梗阻可试用解痉药,炎症引起的疼痛多不能缓解症状。在确定诊断和治疗后,准备手术前提下可使用镇痛药。使病人适当休息,提高手术的耐受力。
3.6抗生素的应用和护理
在急腹症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感染,根据病情和医嘱给予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和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