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资料实现地理课堂的深度教学

2019-04-26 01:21谢伍一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山河资料探究

谢伍一

【摘要】本文以《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论述运用好地理资料,通过直击资料、归纳信息,拆分资料、提取信息,活用资料、生成信息等策略,培养学生搜集、提取地理信息资料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地理课堂 资料 《认识我国自然灾害》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90-0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这里的“信息”是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影视和动画等各种资料承载的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地理资料则是指一切对地理学科学习有帮助的物品,运用好地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对促进地理课堂的深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结合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课文《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谈谈地理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的实施。

一、直击资料、归纳信息,总结地理概念与分类

《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一课的课标是“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由“了解類型,归纳分类”“观察分布,认识规律”“面对灾难,科学应对”三个部分组成。在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材为数不多的活动课中,这一课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获取知识、增强意识、提高能力(技能),对各种材料的科学运用及收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就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深度学习过程。

在“了解类型,归纳分类”的教学内容中,教材由浅入深分别用词语、图像与表格呈现三则有关我国自然灾害表现的材料,要求学生归纳特点。鉴于当前学生很容易通过多媒体等途径,或多或少获取自然灾害信息,笔者采取“直击”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材料。

(一)直击关键词,归纳特点

笔者首先播放有关自然灾害场面的视频片段,由感性导入,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迅速进入课题。紧接着,设计了两个游戏活动。

活动一:开火车游戏,说灾害种类。学生火车接龙说出自己知道的自然灾害名称(词语)。(要求不重复、同学纠错)

活动二:分类游戏,对自然灾害进行归类。利用希沃白板5“课堂活动”的分类游戏,让学生对自然灾害进行快速分类。

游戏的开展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游戏中快速思考,并提取有关自然灾害种类的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归纳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一:种类多,并渗透地理学习的常用方法——归纳法,要求学生用此方法归纳我国自然灾害的其他两个特点(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在学生对后两个自然灾害特点进行归纳的过程中,教师只需提醒学生注意文字材料和表格中的关键词,这样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获得了满满的“收获感”。

(二)直击资料来源,补充论据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地理资料的时效性,笔者补充和更新相关自然灾害的灾情和发生频率的信息,并告知学生资料的出处,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直接链接进入“国家减灾网”等相关网站,为学生在课后获取地理学习信息提供途径,突破了“运用何种方法、通过何种途径搜集资料”这一教学难点。

二、拆分资料、提取信息,厘清规律初识应对

“观察分布,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目的要求明显提高,学生通过对地图的阅读与分析,进一步厘清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与主要地理事物要素及其特征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虽有学习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但要归纳规律,并对其关联性作出分析并非易事,而这也正是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探究的最好时机。教材中提供了“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及“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多发区分布”地图,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笔者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对这两幅地图进行拆分。

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四小组:风云组(风云一队和风云二队)和山河组(山河一队和山河二队),各组结合相关地图分组活动,完成任务。

1.风云一队

(1)根据地图,说出我国旱涝灾害集中分布区的范围。

(2)结合相关地图,探究旱涝灾害与季风活动的关系。

(3)发生洪涝灾害时,该如何避险?不慎落入水中,该如何自救?

2.风云二队

(1)根据地图,说出我国雪灾、冷害、台风的主要集中分布地区,并结合相关地图分析它们的发生与我国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2)影响我国的台风可能来自哪里?

(3)台风来临时,该如何避险?

3.山河一队

(1)根据地图,说出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区范围。

(2)结合相关地图,说说我国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分布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遭遇泥石流时,该如何逃生?

4.山河二队

(1)根据地图,说出我国主要地震带,并结合相关地图说出我国地震灾害的分布特点。

(2)选用合适的地图,说出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3)地震发生时,该如何逃生?

给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小组名称,其一是明确指向每组所探究的问题,其二是为培养人文素养埋下伏笔。探究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感:由圈画回答地理事物“在哪里”的问题,由探究关系回答地理现象“为什么”的问题,回归到实践回答“怎么做”。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地图知道自然灾害分布区,掌握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调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及板块构造示意图等相关地图资料分析其成因,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读图感知,引图分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图核心素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为了寻找其关联性,会对要用到的地图加以选择,这也就培养了学生认真观看地图的习惯,学生运用旧知识通过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

学生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之后,再进行分组展示,由于各队承担了“教别人”的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小组之间的探究开展得比较充分,各成员基本能积极参与、各尽所能,团队合作氛围好,合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活用资料、生成信息,解决地理问题与困惑

在第三部分“面对灾难,科学应对”的教学中,演练成为这一目的达成的主要教学策略。为了增加学生的切身体验,笔者设计了“超级演练”游戏活动,学生通过点评初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指引达到科学解决问题的目的。

超级演练

山河一队及山河二队:听见声音后开始进行地震逃生演练,声音停止后保持动作不变。

風云一队及风云二队:观察山河队的演练情况并点评。

在学生的演练中,会出现一些正确的避险自救做法,这时他们的做法便是有效的信息,但也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其他学生会对此作出合理的评价及建议。最后,笔者通过播放《地震自救12秒求生指南》等小视频,使学生拨开云雾,懂得科学应对、正确避险与自救的方法,克服了对自然灾害的恐惧与不安。

此时,学生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我国的哪些地区常发生哪些类型的自然灾害,灾害来临时如何应对等,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初步的防护技能。笔者采用我国由古至今人们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案例,发出了“任风云突变,捍山河依旧”的呐喊,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捍卫祖国的责任感。

四、再搜资料、完成报告,发展与张扬学生个性

地理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储备知识,掌握方法与技能,让学生随时用一双地理的慧眼去观察身边的地理事物,洞察地理资料中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理活动课并不止于课堂,恰恰是学生进行地理活动的开端。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笔者设计了一项课外拓展作业,如下。

登陆国家减灾网(http://www.jianzai.gov.cn/)、中国天气网(http://www.weather.com.cn/)等网站并搜集材料,分组完成下列对家乡广西灾害的调查报告及制订相应的预警措施。

此题目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借助资料完成报告,在调查资料中,引导部分对自然科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形成个性化的报告,使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在学生的探究实践中扎根、生长。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决定了地理资料有着广泛的来源。如诗词歌赋里的地理资料比比皆是,描写我国气候特征的诗句就有“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在影视作品里亦不乏出现,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国家地理》栏目也提供了许多地理资料;实时新闻、科普类的文章富含大量的地理信息。这些地理资料以多种形式出现,若能恰当使用,必定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搜集、应用、分析地理资料解决问题的习惯。

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在全面熟悉地理教材的基础上,动手制作或有目的地收集相关富有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且具有良好价值导向的地理资料,并在课堂上活用、巧用地理资料,使地理课堂更有深度和内涵。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山河资料探究
誓把山河重安排
万里山河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山河壮举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直下看山河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