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上午,由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和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的“嘉庚一号”火箭完成试射。当天中国社交媒体更关注的是它在“整体回收”领域的成功,为中国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积累经验。而在有些西方媒体眼中,它被当成“中国发展高超音速武器”的“证据”。
美国“大众机械”网站24日称,“嘉庚一号”的外形和传统火箭相比差异较大,使用“双乘波前体布局”,“似乎是一种高超音速验证飞行器,甚至可能是一种武器系统的原型”。报道称,为高超音速技术研究而发展的“嘉庚一号”火箭与美国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概念设计非常相似。社交媒体上的照片显示,“该火箭前部有一个进气口,后部有一个排气口,具有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或超燃冲压发动机飞行器的典型外观”。冲压发动机可以轻松地加速到超过3马赫的速度,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甚至能达到15马赫的最大速度。报道由此猜测,“嘉庚一号”火箭可能采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或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设计,用于研究激波问题。
除了照片外,报道认为该项目与军方有关的另一个“证据”是“火箭在中国西北部的沙漠地区成功发射”。报道猜测,“听起来像是在新疆的库尔勒导弹试验场……如果是在库尔勒进行试验,意味着该项目肯定得到军方的支持。”报道称,美国军方正在致力于类似研究,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开发高超音速吸气武器概念,由超燃冲压发动机驱动,计划在今年试飞。
“大众机械”网站认为,即便这枚火箭不是作战武器,“显然也是一个支持开发作战武器系统的研究项目”。报道称,美国、俄罗斯和中国都急于装备高超音速武器。这种新概念武器的飞行速度比传统武器快得多。传统远程对陆攻击导弹以亚音速飞行,并试图在雷达探测高度以下突防,而高超音速武器会以纯粹的速度击败敌方防御。大部分现代防空系统根本无法拦截速度超过5马赫的导弹。
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中国专家表示,从公开的报道来看,“嘉庚一号”的动力系统显然是一种火箭,从结构图看,它也没有外媒所说的“进气口”,自然不可能采用吸气发动机。厦门大学的介绍显示,“嘉庚一号”此次试射的目的之一是验证搭载的“高超音速双乘波前体”的气动性能。据介绍,2017年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将“民机涡轮基组合动力系统”项目列为牵引性发展方向。该项目研究的是高超音速民用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最终目标是提升民航飞机速度到现有速度的五倍以上,实现两小时内的全球直达。这次发射成功,是该项目取得的里程碑式进展。
在这次发射过程中,该火箭还以“带翼水平滑翔+伞降回收”的方式进行整体回收,迈出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这或许是该火箭看上去像导弹的原因,“两个机翼和尾部的控制舵面,与导弹的布局相似”,但其实与导弹并无关系。▲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