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
(南京市江宁区中医医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是医院各个科室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础[1]。有研究表明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化流程有利于加强院内感染的预防效果。为此,本次研究针对2018年1月~2018年11月月我方医院于消毒供应中心院内感染开展护理质量控制流程进行分析,旨在为消毒供应中心利用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化流程加强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提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10例于消毒供应中心任职的医护人员,针对10例工作人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进行调查。
纳入标准:(1)符合消毒供应中心岗位要求者。(2)取得消毒供应中心岗位资格者。
排除标准:(1)调查期间不在岗者休假者。(2)调查期间不在岗参与其他培训学习者。
科内10名护士,男护1名,女护9名,工人3位,年龄28~53岁,平均(36.358±4.62)岁。
本研究于2018年1月~2018年11月月我方医院于消毒供应中心院内感染开展护理质量控制流程,针对10例工作人员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等进行调查。在2018年1月~2018年11月月我方医院于消毒供应中心院内感染开展护理质量控制流程。
护理质量控制流程:(1)成立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体制。推行三级领导管理体制(院内护理部护士长、科护士长以及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组成)进行消毒供应中心的业务指导以及业务监督。每月检查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缺陷,根据消毒供应中心责任制度追查责任以此加强器械的清洗、消毒以及打包等工作管理。
(2)由消毒供应中心信息数字化管理灭菌包追溯制度执行护理质量控制,妥善利用信息化平台以及二维码,并执行查对制度,以此根据出现的问题追溯打包人员、消毒人员,筛查器械的清洗、消毒以及打包中的风险因素,及时整改。
(3)严格要求隔离消毒制度。无菌区、清洁区以及污染区均由消毒供应中心专人负责,避免交叉感染。
(4)严格管理器械的消毒过程,加强消毒质量,对消毒质量佳的员工给予适当奖励。做好器械包发放工作的三查四对,避免发放生物检测报告为阳性的器械包。
(5)通过培训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风险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的宣教,制定防范措施。
(1)统计两种模式下工作人员的考核成绩,包括消毒质量评分(25分)、清洗质量评分(25分)以及器械包打包发放评分(25分)、灭菌质量评分(25分),满分100分。
(2)统计两种模式下各150个器械包应用后的感染率。
本课题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数据用“Mean±SD”表示。两组独立,正态,方差齐资料如灭菌质量评分、消毒质量控制评分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质量控制模式下工作人员工作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管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护理质量控制模式下未发生院内感染,明显优于对照组感染率3.33%(5/15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3,128,P=0.025)。
表1 两种管理模式下工作质量比较(±s,分)
表1 两种管理模式下工作质量比较(±s,分)
消毒质量评分组别 n 灭菌质量评分器械包打包发放评分灭菌质量评分观察组 10 23.47±7.51 22.39±4.29 23.58±5.39 22.47±3.24对照组 10 1891±2.42 18.25±2.28 17.27±1.25 17.52±1.13 t 8.759 7.931 8.871 6.932 P 0.000 0.000 0.000 0.000
近年来,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消毒供应中心的服务水平也显著提高。但是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方面仍有不足。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与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对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有重要作用[2~3]。
护理质量控制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护理控制流程来检查清洗、消毒等环节的风险因素,不断促进消毒供应中心员工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质量,改变其工作观念,使消毒、清洗等工作更加细致。本研究采用护理质量控制,根据消毒质量和清洗质量的相关评估给出相应的奖惩、执行三级领导管理体制等,结果证实了护理质量控制模式下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以及感染预防工作可以得到加强。
综上所述,消毒供应中心采取护理质量控制模式下可加强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