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玲,曹 英*,刘美玲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交接班保障护理工作连续性、动态性、整体性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使护理信息有效传递,提供护士护理问题讨论、组织支持获取、同事交流互动的平台。危重病人表现为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等特点[1],需做好交接班管理,确保护理工作高效、安全进行。近年来,SBAR模式作为有效且快速沟通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促进医护间沟通与交流,提供医疗服务安全与质量保障。本文将以8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SBAR沟通模式在危重病人交接班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涉及对象为危重病人8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2月~2019年2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9例与21例,年龄为28~62岁,平均年龄为(43.75±4.87)岁。实验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0例与20例,年龄为29~61岁,平均年龄为(43.35±4.26)岁。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输入统计下软件中,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常规交接班管理:护士长做好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排班表,护理人员在交班时与接班者共同签名。
1.2.2 实验组
给予观察组SBAR沟通模式交接班管理:成立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护理人员组成,加强小组成员的SBAR模式培训,内容包括含义、应用原因、使用方法等,采用案例分析、集体授课、情景模拟等方式授课,使小组成员正确认识与熟练掌握SBAR模式的应用。
交接内容: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姓名、床号、临床症状等;询问患者病史、主诉、用药与治疗等;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多项指标,详细记录所有检查数据与症状变化情况,对疾病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分析病情发展的后续性。护理人员需针对所采用的的措施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提出处理建议与后续处理方向与措施,对于存在的危机状况提出预防措施。护士在交接班时需向接班者提供以上完整信息,并做好彼此的沟通,各护理人员均能够掌握患者当前状况、既往病史、采取所示等,交接语言逻辑性强。
对比两组患者的与交接班管理效果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
交接班管理效果:使用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在护理前后进行评估。之后向患者发放我院自制的满意度问卷,其内容为基础护理、心理指导、体位护理和环境改善等,结果包含非常满意(>80分)、基本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60分)。
本组实验涉及到的数据信息统一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交接班管理效果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护理满意度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如表1所示,观察组护理后交接班管理效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交接班管理效果结果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交接班管理效果结果分析(±s)
组别 n 交接班管理效果评分观察组 40 78.67±4.87对照组 40 70.97±3.65 t/6.8474 P/0.0000
如表2所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n,%)
SBAR沟通模式有利于落实分级护理,促进工作质量提高。在护理工作中,交接班制度规范落实对患者安全与病区护理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有学者指出[2],管理者监管交接班质量与重视护理人员的交接班能力均对交接班效果产生影响。SBAR模式为有效且快速沟通技术,对危重病人采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接班管理,护士可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快速做出应急处理,有效救治患者,发挥互相检查与监督作用,确保患者护理安全与质量。在护理指标的引导下,护士能够清楚掌握患者病情,以责任制护理有关要求实施护理措施,做到全面掌握患者潜在或者已存在护理问题,制定预防措施。在交接班以后,有护士长对交接班效果与质量进行评价。此外,由小组组长指导小组成员的护理内容[3],使护士了解病人所需观察的重点内容,使护理措施与治疗处置有效落实。
对危重病人实施SBAR 模式交接班管理,有效避免了交班汇报时存在的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内容不准确、条理不清晰等现象,实现交班内容清晰、准确的向接班护士传授,交接班过程条理性强,护士重点明确,思路清晰[4],清除掌握患者病情、治疗与护理情况,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治疗与预后。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交接班管理效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危重病人实施实施BAR沟通模式交接班管理,有效改善交接班管理效果,得到满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