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红丽,吴晓芹
(如皋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 南通 226500)
随着微创外科理念在医学领域的不断深入,腹腔镜手术渐成为临床常用术式,尤其在许多妇科疾病治疗中更易被患者所接受。但术中气腹建立以及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等操作均易导致低体温症状,引发寒战,进而导致术中耗氧量及机体各负担增加,同时抑制患者免疫功能,诱发心动过速、肺血管阻力升高等并发症[1]。故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保温护理以维持正常体温,减少低体温发生十分重要且必要。本文就我院所采用的保温护理措施展开分析研究,并将数据详情及经过描述如下。
所选56例病例资料均取自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如皋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手术医治的妇科疾病患者,符合手术指征,ASA分级Ⅰ~Ⅱ级,知情同意书业已签署。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精神异常以及呼吸系统病变者不予采纳。随机数字表法将所纳入56例病例样本等分为实验组(综合保温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8例。实验组年龄27~65(49.67±6.41)岁,术前体温36.3~36.7 ℃(36.4±1.6)℃;其中子宫肌瘤10例,卵巢囊肿7例,继发不孕4例,异位妊娠2例,其他5例。对照组年龄28~66(50.01±6.23)岁,术前体温36.2~36.8℃(36.5±1.5)℃;其中子宫肌瘤11例,卵巢囊肿8例,继发不孕3例,异位妊娠2例,其他4例。以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基本资料相关数据,无显著性差异,具客观对比条件。
纳入对照组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首先调控手术室温度于22~25℃,将两层手术巾覆盖于患者非术区裸露皮肤,避免热损失。实验组则于此之上实施综合保温护理:①患者入室即加铺手术单以隔绝外界冷空气;②术中所用生理盐水及液体在输注前先放入恒温箱加温,使之保持在37℃;②病人进手术室前将手术床加温毯调至35 ℃,并结合体温变化随时进行温度调节,维持患者正常体温的同时预防烫伤;③术区保暖采用无菌棉质敷料及手术抗菌薄膜以减少皮肤散热,非术区保暖则以类似于小棉袄的棉被覆盖以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暖;④送出手术室之时,应特别注意足部及肩颈部的保暖,避免棉被遮盖不严冷空气侵入,条件许可之下,可预先加热手术推床的棉被。
统计两组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寒战发生情况,并记录苏醒时间。低体温在临床上指的是体温低于36℃;寒战则指患者出现轻度的不自主肌肉颤动;苏醒时间是指自手术结束至患者意识恢复、可听懂指令并作出相应动作的时间。
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处理均以SPSS 19.0为标准,其中计量资料麻醉性时间的表述方法为(±s),数据检验以t进行;计数资料低体温、寒战发生率等以n和%表达,数据检验以x2进行。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实验组术中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比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检验均为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寒战发生情况相较[n(%)]
经统计,实验组术后苏醒时间平均为(42.53±3.16)min,对照组则为(68.53±6.54)min,差异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
腹腔镜手术的微创性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们对外科手术的预期,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但在手术操作期间,人体热量处于内部向外周的热量转移,在相对恒定的热量产生中,以外部加热的方式来达成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守恒对术中低体温及寒战的预防十分必要。
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低体温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手术室净化空气层流之下,22~25℃室温与室内空气形成快速对流,增加了患者的散热量;②术中CO2气腹建立以及频繁的气体交换均增加了机体的热量损失,而且低于体温的CO2气体对腹膜形成较强的刺激和组织损伤,增加耗氧量的同时不利于机体热平衡的保持。在常规的护理干预中多采用的手术布覆盖、室温调控等虽可起到一定的保温功用,但覆盖物太过单薄致使所储存热量极为有限,不能完全阻隔皮肤失热。相关研究已验证,手术巾单层隔离仅可减少30%的皮肤失热,增加隔离层数量亦只能使热损失轻微减少,无法实现患者的温度平衡[2]。而本文实验组中所用保温毯是一种通过电热丝发热后作用于患者皮肤接触面,以此产生热交换的一种加温技术,并且通过小棉袄样棉被覆盖实现保温,使外周皮肤温度升高的同时规避了内部热量散失,进而发挥更好的稳定体温效果。此外,对术中所用液体及冲洗生理盐水进行预热,极大减轻了对机体的冷刺激及热量损失。术中低体温是造成寒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寒战可使耗氧量急剧增加,以至于苏醒延迟或苏醒期低氧血症、心肺血管危险事件等并发症风险升高。故术中体温保持对手术效果及患者安全非常重要。本次研究结果示,实验组低体温及寒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亦较对照组少( P<0.05)。
综上,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综合性保温护理,可极大降低术中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几率,缩短苏醒时间,于患者安全保障方面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