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燕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0132)
据有关资料表明,ICU有较高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例可达10%,再插管率也相对较高,比例为14%,在有创器械通气并发症中较为常见,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天数,同时会引发严重后果[1]。有专家表示,开展非计划拔管的预防策略并实施护理评估可对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2]。为此,本研究分析规范化护理评估及干预对降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的价值(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总结结果的同时将具体流程进行如下分析。
参与本次研究的ICU气管插管患者84例,时间在2017年9月~2018年8月之间,根据入院单双号的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设为研究组(n=42)和参照组(n=42)。研究组ICU气管插管患者中,最大年龄为85岁,最小年龄为40岁,年龄均值统计后为(65.33士7.03)岁。其中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有11例。参照组ICU气管插管患者中,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41岁,年龄均值统计后为(66.02士7.10)岁。其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12例。
参照组与研究组ICU气管插管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如:患者分布比例和平均年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参照组与研究组之间存在可比性。
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则实施规范化护理评估及干预,具体流程为:①措施的拟定。依据有关非计划拔管预防的相关文献将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评分表予以制定,从以下方面入手,如:患者的年龄、情绪和意识,同时还包括交流、疼痛和活动,将上述进行风险分级,并结合具体状况将针对性措施予以制定。②预防流程。若气管插管患者入院4小时内,需利用非计划拔管评分表展开评估,并结合风险等级将针对性措施予以明确。之后由责任组长筛查风险,并核查措施,与评估结果相结合展开动态评价,并将措施适当调整。若患者脱机拔管较为顺利可将防范措施撤除。③风险的评估。主要分为6个方面,如:年龄、情绪、意识、沟通状况、疼痛和活动等,若结果低于10分,说明风险为低度,结果介于11至13分,说明风险为中度,结果超过14分,说明风险为高度[3]。④措施的落实。若患者的风险为低度,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交谈,并对其实施心理指导。之后对气管插管的固定方式合理选择,必要时可配合普通约束带。每班需对患者气管插管深度认真检查,3天需展开一次评分。若患者风险为中度,在上述护理基础上配合镇痛和镇静药。每隔4小时对患者气管插管深度进行检查,1天需展开一次评分。若患者的风险为高度,在以上护理基础上需将标识进行张贴或悬挂,如:“严防脱管”,同时可配合约束手套和肩部约束。每隔2小时对患者气管插管深度进行检查,每班需展开一次评分。
对比患者不同护理后(规范化护理评估及干预、常规护理干预)的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状况。
将本研究中的ICU气管插管患者资料纳入SPSS21.0 for windows中进行检验校正,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予以(±)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算患者的平均年龄,行卡方计算患者的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当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时,表示P<0.05。
对比规范化护理评估及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后的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研究组2.4%显著低于参照组的14.3%,组间数据比对判定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规范化护理评估及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后的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工作的起点为护理评估,其评估工作是否充分对护理质量的提升和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从此次数据可以发现,应用规范化护理评估及干预的研究组,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2.4%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干预参照组的14.3%,组间数据校正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如:评估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如何预防和具体措施,加深护理人员认知的同时可将患者舒适度显著提高[4]。由此说明,规范化护理评估及干预较比常规护理干预更具有针对性。但是此研究的相关内容仅仅在相关研究文献报道的基础上拟定,不能将其他因素所覆盖,如:患者自身的差异和多元性,同时还包括导管的材料等,因此临床可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对气管插管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评估及干预可将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显著降低,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