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
语文特级教师金戈在讲座 《裸读新诗》中说:“诗是有生命的,经过诗歌点燃的孩子,他们的生命将不同凡响”。青少年正是培养纯正文学兴趣的时候,如果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故事类文学文本的阅读,不能让他们接触到纯正的文学。朱光潜先生认为“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同时“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学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然而诗歌教学一直以来都处于边缘地带。统编新教材在七年级上册仅选了两首新诗——《天上的街市》《太阳船》;七年级下册选了外国诗两首,八年级没有一首新诗入选,最近的九年级教材似乎发现了这一问题,设置专门的新诗单元。与此同时,反观一线的新诗教学与古典诗歌教学之间边界模糊,朗读、知人论世、主题探究等依然是新诗和古典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
新诗有其独特的内质,新诗教学不能因循于古典诗歌教学,应该努力让学生在个性化语言的体验中生成诗的情味,在丰富的诗歌学习活动中感受新诗的魅力,通向这种教学之境的基本策略是 “裸读”:抛开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材料,直接面对诗歌,走近诗歌和诗人的内在世界。为实现这一教学策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学”设好支架,定好活动。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诗歌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习得新诗阅读的知识、方法和策略,笔者挑选了徐志摩的《月下待杜鹃不来》作为教学样本。诗歌内容如下:
月下待杜鹃不来
徐志摩
看一回凝静的桥影,
数一数螺钿的波纹,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月儿,你休学新娘羞,
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
听远村寺塔的钟声,
像梦里的轻涛吐复收,
省心海念潮的涨歇,
依稀漂泊踉跄的孤舟!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
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
风飕飕,柳飘飘,榆钱斗斗,
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
在裸读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是新诗教学的基本策略,课堂上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了裸读的定义。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课堂,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然后根据ppt给出的聊天范式与同桌聊读后的阅读初体验。
学习活动一:聊聊阅读初体验
A.我读到了一个……诗人,他……
B.我读到了一处……风景,你看……
C.我读出了……
师:我请一组同学展示一下他们聊天的过程。
生1:我读到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你看他在月光下一直等待,等到青苔凉透了他的心坎,寂寞到与月亮进行对话,但是最终好像还是等不到他要等的人。
生2:你讲得真好,我欣赏的是风景,我读到了一处优美、宁静的风景。你看那桥影、波纹、月色等景物组合在一起多么优美,在夜幕中传来隐隐钟声和飕飕风声,给原本安静的夜更增添了几分安宁。
(根据学生聊的内容,教师板书“诗人:孤独、寂寞 风景:优美、宁静”)
诗歌阅读的原始体验是学生进入诗歌的起点,也是课堂学习最初的生发点,为了让这一学习活动在自由言说的状态下充分展开,笔者选择了同伴互聊的形式,同时又规定一定的聊天范式,不至于聊得漫无边际,实现活动的有效化。
在原初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教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师:接下来我们要根据聊天过程中的初步体验进行朗读,关于朗读形式,大家有好的建议吗?
生1:老师,我们分组朗读吧,班级里有四个小组,每组读一段。
师:好的,老师采纳你的建议。(这是课堂生成,但是新诗是不适合齐读的)
师:读完了,四个组都读得富有感情,但是有一个共同问题,大家听出来没有?
生:参差不齐。
师:是的,所以大家以后读新诗要注意尽量不要齐读,最好是自己读,因为新诗没有古典诗歌的格律,更多的是诗人心情的流露。好的我请刚才给我们挖坑的同学——建议分组读的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诗歌。
(学生个读,富有感情,掌声)
新诗朗读教学,不适宜集体齐读,课堂上笔者因势利导,利用课堂现场生成的问题作为思考的支架,将齐读与个读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新诗朗读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对诗歌的朗读理解。
诗歌语言的品味,一方面需要各种形式的朗读,另一方面则需要借助一些知识或已有经验进行感悟和赏析。如果朗读过后直接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谈感受,讲感悟,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碎片化,为了避免这种琐碎的分析讲解,破坏诗歌整体美感,笔者在赏析时以诗歌语言对比活动为支点,适时引入意象的知识,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与情思之美。
PPT出示
A.看一回凝静的桥影,
数一数螺钿的波纹,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B.看一回凝静的桥影,
数一数倒影花、叶的波纹,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老师点明自己赏析的角度以及自己对语言品味的过程,然后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
然后ppt呈现第二组对比:
A.月儿,你休学新娘羞,
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
B.月儿被乌云遮住了光亮,
看不清真实的样子,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
同时引入意象的知识卡片: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作用:
1.所要表达的感情被物化,更加形象;
2.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诗的张力性;
3.确立篇意,让读者更感觉身临其境。
引入这个知识点后先请同学像老师那样自选角度,在朗读中对比感悟原诗语言的精妙,然后组内讨论,交换意见,形成像老师示范时制作的赏析表格。
生1:原诗给人感觉更形象,含蓄有韵味,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把月比作新娘、云彩比作锦被,一方面含蓄地写出了当时月色的优美,同时表现了诗人渴望见到等待的人就像渴望马上看到新娘一样。
生2:我们组发现,原诗中逗号的作用很大,加上一个逗号,感觉上就像诗人和月亮在进行对话,同时可以借月亮这个意象来排遣自己内心的孤独,显得特别含蓄。
生3:我们组还有补充,月的意象可以让人想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孤独到一种极致,把月亮当作自己喜爱的对象,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落寞,百无聊赖,又可以看出他像李白那样浪漫。就像意象的作用第二点增加了诗歌语言的张力,同时也给人更多想象的留白。
在完成这一系列的赏析之后,学生基本上习得了诗歌语言品味的方法,于是后面一节的对比活动,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按照原来的思维路径去感悟。“运用改写方式与原作比较,可以凸显原作特色,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在这样具体而微的诗歌言语比较活动中,原诗的精妙处会从学生心底一一生发。
新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之处,大量运用隐喻已成为新诗的一大亮点,因此新诗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由于其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张力,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感官和情思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解读。这首诗歌的密码全藏在“杜鹃”上,这层情感深处的隐喻构成全诗解读的关键。但是作为初中生这个特殊的阅读群体,需要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支架,便于学生的思维从诗歌的某一个关键点进入,从而获得多元解读的途径,否则学生的认知大多只会停留在单一的表层。思维层面的支架,需要构建推测的阅读策略,让学生的思维延展与打开有一个着力点。为了实现诗歌教学的多元解读,笔者在情境构建、策略引导上做了如下尝试:
老师朗读全诗,请同学们思考诗歌中杜鹃鸟的含义。
生1:我觉得这只杜鹃鸟象征了诗人一直在等待的人。
生2:我认为是诗人的心上人。
师:有没有不同想法的同学。
(生沉默)
师:看来同学们的思维被无形的套子给罩住了,请大家看ppt小文和小涵的对话。请你接着小涵的话继续讲。
小文:我觉得诗歌中的“杜鹃”应该是作者的心上人。诗人为了等她,在月下一个人咀嚼孤独的滋味。
小涵:有道理,可是这样是不是太单一了,老师之前教过我们推测的阅读策略,就是根据已知的文本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这是我写的已知的文本信息,我们一起来推测下吧。
生3:看到这些信息,我想到了一首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以我推测杜鹃象征着春天,诗人有对春天的无限留恋之情,但又不是十分伤感,这种哀愁是淡淡的。
师:就像孔子说的“哀而不伤”,心中有一种哀愁,但是又不至于忧伤,这种情思刚刚好。
生4:我也想到了一组诗,都是关于思乡的,所以我推测杜鹃就是诗人故乡美好事物的一个代表,但是美好的故乡只能在回忆中寻找,等不到,也回不去。
师:你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想到的诗歌吗?
生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不错,积淀真是丰厚。
生5:老师,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觉得杜鹃就是作者自己。
师:自己等自己,怎么理解呢?
生5:这个自己可以是以前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就像我们渴望回到儿童时期一样,那时是自由,没有任何束缚的,那种心境很美好,但是杜鹃这时伤春了,就是因为过去美好的自己难以追回,所以有种淡淡的哀愁。
“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既然是刹那的复合物,我们不必全然还原,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全然还原,只要帮助学生找到解开这个意象的点和思考的路径,最终的结果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生成。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追溯到诗人当时的情思,也能满足当下读者的阅读情趣。
在各类文体教学都大有突破的今天,新诗教学依然隐藏在厚实的堡垒中,难以突破。现在又面临新诗在新教材中大量退出,我们一线语文老师有必要借助各种活动、策略调动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触碰诗歌写作和赏会的本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孩子广泛阅读诗歌,接触最纯粹的文学形式,借此提升学生的言语素养和诗意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