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在2020年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上强调,进入新时代,中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都要求我们打造一个健康发展、长期繁荣的钢铁产业链,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新优势、面向未来的合作与发展新格局。
何文波指出,今年初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挑战,国家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出台了一系列的稳增长政策,使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为钢铁行业运行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钢铁行业则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平稳,但也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效益明显下滑和环保压力加大等困难。
何文波分析了今年钢铁行业呈现出的5个运行特点:
一是钢铁产量保持增长。今年初以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房地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速,拉动了钢材需求,钢铁产量保持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全国粗钢产量为8.29亿吨,同比增长7.4%;生铁产量为6.75亿吨,同比增长5.4%;钢材产量为10.1亿吨,同比增长9.8%,增幅均高于去年同期。在天气转冷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下,预计后期房地产和基建开工将受到一定影响,钢材需求将有所降低,预计我国全年粗钢产量将达9.8亿吨,同比将增长7%。
二是国际市场需求减弱,钢铁产品进出口量均有所减少。2019年,国际市场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增加,钢材需求相对低迷,我国钢铁产品进出口量均有所减少。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1~11月,我国累计进口钢材1082万吨,同比下降11%;出口钢材5966万吨,同比下降6.5%,进出口均呈下降态势。预计全年出口钢材6500万吨,同比将下降6%;进口钢材1200万吨,同比将下降9%。
三是钢材价格窄幅波动。今年初以来,由于产量增长较快,国内钢材市场总体呈现弱平衡态势,钢材价格呈小幅下降态势。据钢协监测数据显示,1~11月,钢材平均价格指数为108.16点,同比下降7.29点,降幅为6.3%。其中,长材降幅为5.54%,板材降幅为7.18%,市场呈现“长强板弱”的特点。
四是成本大幅上升,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今年初以来,受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煤炭、焦炭、废钢等原燃料价格高位波动,以及环保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钢铁企业成本大幅上升,效益下降。据钢协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会员企业销售收入达3.54万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总额1588亿元,同比下降34%。
五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全国黑色冶炼和压延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2%,比1~9月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2%,增速由负转正。此前,1~9月增速同比下降2.5%。
何文波指出,推进并引领全产业链绿色革命,是建成钢铁强国的必经之路。当前,钢铁业正在进行超过2亿吨的产能淘汰,新产品系统正在形成,中国钢铁业正在进行一场绿色革命。而纵观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成就不难看出,一些节能环保技术和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是钢铁行业节能环保指标在持续改善。一些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是一批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突破。当前,我国有一批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力度大、效果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中国碳排放目前仍然是世界第一,但是应当看到,中国的清洁能源投资也是世界第一。
三是钢铁行业共建绿色产业链初见成效。近年来,钢铁行业积极倡导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等,协同促进钢铁与各个行业发展合作关系。一些先进企业开发了LCA(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决策模型和数据分析平台,引导并协同下游用钢产业进行绿色消费,以全生命周期理念体现钢企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做出的贡献。
何文波指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国钢铁工业绿色发展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难点:一是钢铁企业节能环保水平参差不齐,科学规范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二是钢铁工业大生产本身和发展循环经济所蕴含的绿色价值尚未得到正确评估和充分挖掘;三是在技术层面,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尚缺乏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
何文波强调,这个时候,我们既需要政府的激励机制导向那些在超低排放领域投入多、效果好、水平高的企业,保护先进生产力,鼓励企业创先争优,又需要建立超低排放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这两方面的需求都非常迫切。
何文波说,总体看,钢铁行业运行平稳,但稳中有忧,忧中有机。我们认为,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产能、产量、产品”的关系问题。研究产能,主要是看产能的“颜色“,是否是绿色环保的;研究产品,看不同企业的产品所代表的技术水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解决卡脖子技术的产品和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一定要鼓励;研究产量,则是要研究如何在环保约束条件下经济地满足社会钢材总需求。
何文波表示,为进一步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保持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钢协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严控产能。当前,钢协正在摸清钢铁产能、产量的实际状况,建立台账,为科学决策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撑,必要时配合政府部门组织专家做好钢铁产业摸底工作,对典型地区进行核查。钢协还将配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对专项督查中发现的拆除中频炉后上电炉的违规行为、收到的新增产能的举报线索进行核查,保持高压态势,杜绝违规新增产能;严格执行新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在2020年6月之前全面淘汰生产不锈钢、工模具钢的中频炉工艺。
针对新建、搬迁、置换钢铁产能规模大,近距离搬迁、局部地区产能集中等问题,钢协将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做好钢铁项目备案、产能置换、引导电炉炼钢发展等政策制修订工作,发挥政策组合成效。
技术上看,产能置换无疑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将在中国的钢铁企业技术改造或者新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产能置换和所谓的环保搬迁中,也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的现象,值得高度关注,特别是一些画地为牢、劳民伤财的环保搬迁应该停下来。何文波强调,我们反对仅仅以局部行政区划为界进行的画地为牢的同城搬迁,这是一种主动放弃和人为割裂中国这样的钢铁大国在布局上所具备的天然优势的钢铁小国思维。
二是要加快推进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尽管钢铁行业在环保方面进行了较大投入,但总体还有差距。钢协一方面要组织钢铁企业开展环保对标,推动超低排放改造落到实处,经得起历史检验;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钢铁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经验交流,向行业推荐超低排放改造的先行者。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避免减产、停产“一刀切”;建议统筹超低排放政府支持专项资金,减免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环保技改给予优惠,加大投入环保技术补助资金等。
三是组织研究并提出,在钢铁产能集中且环境负荷过量的地区实施钢铁产业错峰生产,促进环保分类管控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我们反对以任何理由对合规生产的钢铁企业实施“无差别”的频繁停限产,不仅会增加成本、增加能耗、增加安全风险,而且在同等环境技术水平和同等生产量的条件下,排放总量只会升高不会减少。建议推行“以控制排放总量为基础,以差别化管控为导向”的“错峰生产”方式,限制环保水平落后企业的生产,保护先进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整体环保水平提高。
四是积极推进行业兼并重组。长期以来,行业结构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始终存在,今年1~10月,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CR10)为36.1%。钢铁行业在化解过剩产能、市场有序竞争、行业平稳运行、产业布局调整、技术研发创新、环保节能降耗等方面,既缺乏掌控能力,又缺乏自律能力,这是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重组案例有26起,共涉及企业93家,含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中以国有企业主导的重组有9起,非国有企业主导的重组有17起。
何文波点评道,其中标志性的重组有3起:首先是2016年宝武重组,打造了中国的世界级“钢铁航母”。2019年宝武与马钢重组,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弯弓射箭”布局雏形基本实现,已成为全球竞争力最强的钢铁企业之一。这对于引领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建成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二是建龙重工集团先后重组山西海鑫、北满特钢、阿城钢铁、西林钢铁、包钢万腾、宁夏申银等企业,产能规模迅速跻身世界前列,企业竞争力和行业地位进一步提高,为其布局长江以北市场、实现5000万吨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是德龙钢铁集团通过司法重整方式参与渤海钢铁混改,为国有钢铁企业混改提供了新模式,未来发展有很大空间。
五是切实推进前沿技术开发。做好技术开发工作,一要抓共性,二要抓技术,三要抓未来。共性,即数据和下游需求。何文波表示,钢协将于近期启动建设钢铁工业大数据系统,旨在为钢铁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为钢铁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数据支持。
六是呼吁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减税降费措施,包括降低增值税、社保费等,为减轻企业负担发挥重要作用。但企业在减税降费方面仍有较多诉求,如建议实施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无增量退税;将企业利息支出纳入抵扣范围;扶持国内矿山发展,大幅降低铁矿山企业税费负担;支持钢铁企业直接回收废钢,从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对废钢回收利用给予一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落实现有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税收优惠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负担等。
七是呼吁有保有限信贷政策,取消对钢企贷款限制。随着国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钢铁行业融资环境有所改善,财务费用也呈同比下降态势。但目前钢铁企业仍被金融机构列为“两高一剩”严控贷款规模的企业,贷款额度难以增加,制约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钢协建议金融系统不再将钢铁行业划为“两高一剩”严控贷款的行列,落实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支持优势企业技术改造、结构调整。
何文波总结道,中国钢铁工业伴随着新中国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钢铁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上不断做出贡献,相信中国钢铁产业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