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力行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北京 100048)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非常复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中的不平衡矛盾需要应用系统科学方法来解决。我们在此拟回顾总结钱学森系统科学理论创新与应用,对新时代如何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防范系统性风险进行考察。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迎来钱学森推动的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30年华诞。回顾总结钱学森系统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应用,学习、宣传、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对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有重要意义。
钱学森长期在国防战线工作,将系统科学运用于超大型国防科研工程,领军研制了中国自己的导弹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1983年到2009年去世这段“金色晚年”,钱学森确转为大力推动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这是为什么呢?
1991年,钱学森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他对这项殊荣说过这样一句话:“两弹一星工程所依据的都是成熟的理论,我只是把别人和我经过实践证明可行的成熟技术拿过来用,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应该这样做。系统工程与总体设计部思想才是我一生追求的,它的意义可能要远远超出我对中国航天的贡献”。钱学森并自豪地称之为“中国人的发明”“前无古人的方法”“我们的命根子”。钱学森为什么如此重视系统工程呢?
这是因为钱学森大力倡导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统一结合。钱学森从系统认识论上,指出今天的科学技术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科学技术研究对象必须包括社会经济系统。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世界观、方法论,密切联系中国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跨科学角度看问题,得出了关于科学技术内涵的新见解。钱学森关于科技革命必然引起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社会历史观,以及所开创的 “科学技术体系学”[1]“大成智慧学”[1],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这是因为钱学森大力倡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结合。钱学森从系统方法论上,深刻把握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融为一体的整体化发展趋势,指出系统科学处在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性方向上,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整体性、结构性特点,现代科学必须按综合集成法来研究。特别指出社会经济系统属于开放复杂巨系统,不仅构成系统科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而且必须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局部与全局以及层次关系上予以考虑并解决问题,从而为唯物辩证法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科学论据。
这是因为钱学森大力倡导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钱学森从系统实践论上,特别强调理论必须真正解决实际中的关键问题,特别强调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和智能的综合集成,特别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结合,特别强调科学理论与经验知识的统一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实践论,使钱学森对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深刻的科学预见,使钱学森从工程技术走到技术科学、又走到社会科学、再走到敲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引领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密切合作,开展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积极探索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
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客观需要借助系统科学方法,打破小生产观念的束缚,打通从微观到宏观的通道,不断完善科学决策机制,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当今世界很多创新,包括很多新技术,如区块链技术都是由众多现有技术通过系统集成方法产生的新技术。钱学森和他的战友们创立的系统科学方法和精神,不仅适用于国防工业,而且适用于民品企业,可广泛应用于战略制定、品牌塑造、质量保证、成本管理、用户服务、社会公益、国家安全;不仅适用于计划经济,同样也适用于市场经济,特别适用于混合经济,可用于完善社会经济平衡发展路线;不仅是航天的宝贵财富, 同时也是支撑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优势。
在钱学森指导和推动下,1988年12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这是一个以钱学森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紧密合作,大力推动社会系统工程创新与实践,利用交叉科学服务社会、服务改革、服务发展,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成智慧学”,深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中央政策顶层设计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战略性平台和试验站。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工程。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更加需要系统科学和方法,需要善于应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系统工程解决问题。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特别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系统研究,以系统科学方法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紧密围绕十九大提出的一些重大主题,充分应用从定性到定量过程综合集成方法,增加对形势研判的信息广度、知识深度、智慧高度,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维护系统的平衡运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系统是由相关组成部分共同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体。系统中的平衡是一种综合的系统现象,是系统矛盾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过程,是系统存在的重要方式。在系统运动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系统的平衡运动。系统的平衡运动是系统最重要的状态和特征。在系统运动过程中,系统的结构、功能、环境都可能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非常缓慢的变化,有时是跳跃性的变化,但总体上最终是趋于平衡的变化,终归要走到平衡这个代表有序结构的“目的点”。系统平衡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因此,系统平衡研究是系统科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突出重点, 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应用”[2],着重探索系统极为复杂性变化过程中趋于平衡的运动规律;是在深入分析系统结构、系统环境、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系统平衡的表象状态和本体特征,深入研究系统平衡的内力、潜力和外力的作用过程和特点,综合提炼系统平衡变化或系统平衡运动的性质和规律。基本思想是:用平衡思维的方法和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或综合平衡实验室手段,对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不平衡、不确定现象(模糊现象)进行描述、建模,以达到对其进行恰当处理的目的。在系统平衡基本思想上形成的一些论述和概括,应该是“科学技术体系学”“大成智慧学”的重要内容。加强系统平衡研究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反映复杂性社会经济变化特点和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并运用新规律、新知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矛盾。
系统平衡原理是揭示系统相互关联部分适应环境变化趋于平衡运动的机理。从系统平衡研究初步成果看,系统(事物)变化总是处于从不平衡到平衡、从平衡到再平衡这样递进往复循环的过程。在这种循环过程中,客观存在事物矛盾运动和事物变化相生相克、相互制衡的平衡力量。这种平衡力量是自生、自衡、自动、自为、自在、自然的力量,是促进事物运动绝对的、永恒的、动态稳定的力量。事物受平衡力量作用,构成系统平衡运动。平衡运动是宇宙之根本、生命之保障、存在之缘由、联系之根据、活动之条件、事物之本源、发展之基础。[3]
系统平衡运动具有七个重要特点:一是根本性特点,系统基于根本而存在。比如,在分层次的系统关系链条中,客观存在一个最深层次的本原体,这个最深层次的本原体对事物平衡发展起根本作用。二是结构化特点,系统因为结构而存在。在平衡力量的作用下,事物机体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要求和自组织性。当系统机体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干扰,可通过自组织功能协调系统内部活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比如,宇宙存在自成结构的内在力量,地球通过地心引力构成地球结构,地心引力和太阳引力相互作用,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的组成部分等。三是整体性特点,系统因为整体而存在。人类探索从渺观、微观、宏观、宇观直到胀观五个层次时空范围的客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4]比如,生物系统具有严密的整体性,当系统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便可引起连锁反应和系统变化。四是对应性特点,系统相互对应而存在。在平衡力量的作用下,事物既对立又统一,既普遍又特殊,总是两种特性相互对应、互相平衡。比如,复杂与简单,复杂的世界一定存在简单的内核与其相对应。五是对称性特点,系统相互对称而存在。这里的对称不是指简单的物理对称,而是指系统本体性质上对称。比如,物理学的正电和负电,化学的正反应和逆反应,经济学的繁荣与衰退,金融市场的正反馈与负反馈。六是反射性特点,系统相互反射和影响而存在。比如,人会影响环境,环境也会影响人,人的看法会影响事物的发展,事物的发展又对人的看法会产生影响。七是节奏性特点,系统按节奏运动而存在。比如,人类生活系统有生理节奏、行为节奏和思维节奏;人类社会系统有经济节奏、政治节奏和文化节奏。平衡规律通过系统内外联系因素、内外结构因素和内外反馈因素,将平衡力量传递到系统,促进系统变化和发展。
受系统平衡规律作用,人类社会系统发展遵循“从一宗走向多元,又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轨迹:人类古老文明的“原始全球化”是人与自然互动、从一宗走向多元的全球化;人类工业文明的“现代全球化”是人与人互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全球化;人类绿色文明的“未来全球化”必定是两个互动、多元核心的全球化。
受系统平衡规律作用,经济社会系统变化和自然资源环境变化必定趋于动态平衡,人类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必定要达到一种均衡的态势。人类是伟大的,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如果无视自然的法则,不遵从平衡规律要求,不主动顺应平衡趋势,不积极采取平衡思维方式和行为措施,人类经济社会单方面发展必定会遭受无形的客观存在的自然平衡力量的惩罚。
受系统平衡规律作用,中国现代化历程由无意识、到高度紧张的意识、再到成熟理性的意识。19世纪,中国基本上是一盘散砂,基本上没有现代化意识;20世纪,中国寻求高度集中的统一,具有高度紧张的现代化意识;21世纪,中国必定形成成熟理性的现代化意识,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新时代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理论体系,指导中国全面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
受系统平衡规律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总是一种力量矫正另一种力量,促进经济调适、动态平衡、螺旋式前行。新中国初期30年,是计划经济主导的 “大跃进”;改革开放30多年,是市场经济主导的 “大跃进”;今后30年,必定是混合经济健康发展的时代。
受系统平衡规律作用,唯物与唯心之间必定存在一种综合两者的思维方式,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之间必定产生一种介于两者的混合经济,政府与市场之间必定需要一种联系两者的互动机制,在一切极端之间必定存在着中间地带和适度空间。
系统平衡规律与其他规律相比较,除了上述一些重要特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度”。系统平衡的“度”,不是强调一般的刻“度”,而是揭示事物运动过程中变化的区间和拐点,从而为主动介入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平衡的“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把握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取舍的智慧;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拿捏,而不是简单的折中和中庸;是事物“质”的前提,没有恰到的“度”,就不可能有发展的“质”;是一种数量化的计衡,可表现为检测的数值或区间;是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结合,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宏观与微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揭示自然万物之规律,万物都可由“度”来说明,都是在“度”的作用下形成自然秩序。真理向前多迈一步就可能成为谬误,在真理的道路上差一步就很难算数。事物客观存在着“度”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代不少文献,如《周易》,虽然设置了数象体系,阐述了“小、大、微、著”之分,表现了中国先民由数取象的辩证思维和决策行动,但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系统平衡计量理论和技术的需要。现代经济特别讲究约束条件,越是好的市场,越是需要明确的市场化条件和“度”的约束。
“度”作为市场健康发展的条件,反映市场对市场要素数量和质量的配匹要求。比如,在政府债务和外债方面,往往通过全球比较或国际公认水平来衡量平衡/不平衡的程度。欧盟把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不到60%视为指导线,政府债务比例超过90%则是一个危险的水平。[5]
“度”的约束往往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来实现。比如,在社会经济系统,通过系统建模可以对实体系统进行近似描述和分析,从而找到“度”的约束条件。模型对实体经济描述的精度只要符合问题研究所需要的精度就是正确的。对社会经济系统问题的精度,只要误差在5%以内,就可以大胆地使用。这种在一定精度范围内的模糊,就如同绘画比摄影更真实一样,比准确更有价值。因此,系统平衡的“度”反映平衡思维度量化的要求,不光是助力我们进一步认识系统平衡规律内涵,而且助力我们积极探索平衡思维度量化的途径。
系统发展需要一个总体设计部负责顶层设计。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平衡分析体系是支持总体设计部的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工作具体可由综合集成研讨厅或综合平衡实验室来承担。综合集成研讨厅或综合平衡实验室是由专家体系和高新技术体系有机结合所构成的高度精密化的人机交互系统。这个系统概括讲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专家体系,包括各领域真正专家。二是数据库,包括原始数据、原始现象、原始材料等。三是工具体系,包括计算机运算设备、虚拟设备和网络设备等。四是知识体系,包括科学知识、经济知识、金融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辩证法、综合集成方法和平衡思维方法。这四个部分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这个系统具有综合各种知识的功能,包括科学知识、经济知识、定性知识和定量知识,实现从定性认知到定量认知的新的认识深度;它能够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政策、新的知识,所以它是知识的生产系统,是支持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中央决策的科学技术体系,是解决不平衡问题的战略性方法。图1概述了支持总体设计部的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系统平衡分析过程。
图1 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系统平衡分析过程
系统平衡思维方法是系统科学综合集成方法的创新应用。与综合集成方法相比较,系统平衡法突出三个新特点:一是把平衡发展作为系统的目标,明确手段要为目标服务。二是采用更先进技术成果,把大数据舆情作为综合集成的重要内容。三是不仅把系统平衡作为目标,而且作为方法,在输入和判断过程中,需要排除极端的认识和行为,这在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中更为重要。系统平衡法在根本上是基于平衡思维,是微观法和宏观法的有机结合,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从系统平衡规律的角度看,系统性风险问题可用系统平衡原理来解决。那么如何应用系统平衡原理来防控系统性风险呢?这里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操作模式。
金融系统是由众多相关机构和人员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体系,具有空间的结构性、时间的连续性、功能的有序性,且金融系统本身又属于极为复杂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金融系统在空间上往往是多层次的,如很多国家金融系统包括中央银行、政策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结构;在时间上必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节奏,如美国金融系统平均每天必须处理2.5亿份支票交易和1.5亿份电子交易;在功能上往往有一定的关联性,无论是支付、交易、储藏、记账、投资等服务,都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程序。金融系统还像生命体一样存在内外两个环境:一个是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有内在的平衡功能和潜在的平衡力量,维持体系中各个子系统协同运转、保持应有的有序状态,体现为经济生活交易行为和信用流动性的健康状态;另一个是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也就是人为的和自然的外部施加的力量,地缘政治、军事冲突、突发事件、科技变革都是影响金融系统稳定运转的外环境因素。随着金融社会化、社会金融化不断深入,金融系统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与社会之间是共生的关系,金融系统从微观到宏观是一个统一的复杂的网络体系,金融系统首要任务是平衡好信用与风险的关系。
在复杂的金融体系和环境中,有一个要素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这就是信用。信用体现社会系统集成的中心作用;信用构成系统空间、时间、功能的连接钮带;信用存在于环境的每个角落。信用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于百姓参与,表现为信用交换,展示在平衡比例。信用作为一种精神,集中代表人类的一种正向意识和价值观念,是所有交易的中心问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现代社会多种多样的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枢展开的。信用平衡是金融系统的中心问题。
怎样认识这个中心问题呢?现代经济普遍存在以债权债务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化信用平衡关系。没有社会化的信用平衡关系,社会资源就无法得到合理的流动和利用。信用活动作为社会的基础活动,既反映现实存在又创造新的存在,现存与创新需要一种平衡。信用活动在创造新的存在的过程中既可能产生正作用也可能产生负作用,正作用与负作用也有一种平衡关系。信用是可以建设的,信用建设是可以推动的。在市场经济逐步发育成熟的进程中,一直存在遵守信用和破坏信用的矛盾斗争。在大多数交易主体遵守信用准则的同时,总有些利欲熏心的人,在市场上从事欺诈勾当,谋取不义之财。但是,信用必将逐步削弱、克服反信用的破坏干扰,不断开辟正常运行的道路,最终确立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平衡规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会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种客观上的市场制衡机制,促成优胜劣汰;这是因为信用活动的社会诉求和道德诉求会形成一种社会平衡进步力量,产生一种本能的作用,促进信用建设。当然,全靠“无形的手”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建筑采取必要的措施,建立有效的机制,加快这一进程。信用活动是可以开发和建设的,如同物质生产力的开发建设一样,外部因素(如政府组织协调优势)与市场基础性作用相结合,可以加快市场信用体制建设。
在以信用为基本要素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中,有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有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容易出现各种不平衡矛盾,产生各种金融风险,甚至造成复杂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中国金融系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系统,发展速度比较快,体量很大,但不够成熟,征信系统不是很发达,存在很多风险隐患。如复杂关联担保风险,为大股东担保、为子公司担保、间接互保以及连环担保,随着银行贷款业务的快速拓展,涉及的关联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的关联关系越来越复杂,关联交易风险亦日益突出;再如骗贷风险,假主体、假交易,利用假土地证骗取贷款、假财务报表骗取贷款等,骗贷资金量大、案发频率高,给金融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此外,还存在金融通道资金空转风险、流动性陷阱等。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信息经济发展,市场环境变化加快,信用矛盾增加且复杂,P2P爆雷隐患增加,市场不规范行为和不确定因素增加,市场风险进一步增大,社会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中国目前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得不到所必需的融资支持,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西部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县域经济等领域,得不到足够的信贷融资支持,其根源都可以归结为市场信用发展程度问题,归结为信用平衡问题。
解决信用平衡问题,化解发展中不平衡矛盾,可考虑充分应用系统平衡方法来处置。
系统平衡方法是以平衡为中心建立的系统分析方法。
基本思想:遵循平衡规律,坚持平衡思维,运用平衡原理,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局部与全局以及各层次平衡的角度研究问题,探索解决系统不平衡的途径。
基本原理:从系统整体出发将系统适当分解,在分解研究的基础上再综合集成,最终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系统的整体平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通过建立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机制,基于专家挖掘、心理挖掘、模型挖掘、数据挖掘、文本挖掘、网上挖掘等技术,把相关人员的思维、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信息和资料综合集成起来,特别是把大数据舆情综合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并在定性、定量分析过程中,排除极端的认识和行为,选择和设计适度的政策措施方法,调整系统组成部分之间、层次结构之间、以及系统环境之间的关联,把整体和部分与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在系统整体上形成我们期望的最好的功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操作模式:根据市场平衡发展要求,建立国家层面社会经济系统综合平衡实验室或综合集成研讨厅。这个实验室是“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一种实操模式[2]。这个实操模式和过程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实际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综合集成各方面专家对发展问题的经验性分析。第二部分,在经验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人—机结合、人—网相结合、以人为主的宏观社会经济智能系统分析模型,借助大量的实际统计数据和前沿算法,深入探讨社会经济不平衡现象的成因,提练出系统某些内在定量联系。第三部分,进一步分析“可观察行为不完美信息多阶段博弈”[6]的结果,支持宏观经济决策,帮助决策部门把握发展状态、预测发展趋势、监测运行指标、规划经济发展,为决策部门提供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参考依据。同时对一些特定金融问题,如流动性、养老保险、投资过热等专题,也能建模和综合集成,给出有数据分析支持的定性的决策参考。
社会经济系统综合平衡实验室将通过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获得有广度的信息、有深度的知识、有高度的智慧,从而成为新时代的新智能、新手段,对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发挥重要作用。图2为系统平衡方法用于决策支持问题研究的操作模式。
图2 系统平衡方法用于决策支持的操作模式
我们上面试图构建一个应用系统平衡方法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操作模式。目前,这个操作模式还在构思中,还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材料,没有描述各种现象之间带有必然性的确切的数量关系,但已可帮助我们触及和分析一些特别需要重视和权衡的内在关系。
从系统平衡角度看,金融系统的风险和收益永远是一种对称的关系,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把风险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妥的,但并非说风险越高越好。关键是要把握好风险和收益的“度”,按照“度”的要求形成和维护健康的金融秩序。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风险无处不在,“高风险高回报”是投资界的金科玉律,根本不存在无风险的回报;回报和风险不仅相依相随,数量上还具有正比关系。由于中国金融独特而又年轻的发展历程,用户、从业者乃至监管者,一方面,往往存在对风险的漠视,缺乏风险意识和管理办法,看不清风险活动的特点,对“灰犀牛”视而不见;另一方面,一谈到风险,潜意识往往都把它看作洪水猛兽,避之不及,希望没有一点风险。这些都是欠妥的。我们的态度是:理性对待,正确管控。要点是:在成本最小和利润最大的条件下,转移不擅长的风险,减少无法转移或转移成本太高的风险,放大作为盈利点的风险。这就是风险管理。
为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创新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需求,没有创新就无法满足多样化的社会融资需求,就不可能实现普惠金融。同时,金融创新必须要有金融监管,在鼓励创新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切实解决监管的目的、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的问题,切实保障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监管是为创新服务的,创新应该走在监管之前。监管的妥当与否,就看创新的气氛活跃不活跃。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是保护和发挥创新与监管互为促进作用的艺术。既要管得住,又要保护创新活动。
为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还必须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一方面,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是虚拟经济的基础,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是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虚拟经济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从历史看,虚拟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升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反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需要把握好“一视同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协调一致”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创新网络”和“全球监管沙盒”建设,在共同完善全球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国内金融监管能力建设。
这个问题要放到全球命运共同体大趋势中看。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多元化的矛盾突出,是发展竞争的一种正常现象。不论怎样的竞争,人类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全球性的治理体系和机制,需要全球性的货币。全球化越深入,越需要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越需要统一的货币,从理论上和理想看,全球也只需要一种国际货币就够了。但现实社会是矛盾运动发展的社会,世界政治格局相当一个时期有多元化的趋势,也就是说,有可能形成以美国为超级大国和若干区域性大国构成的“一霸多强”政治格局。在这种格局下,由于国家主权、经济主权等因素,特别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发展程度不同,国际社会有多种货币,并且形成以美元货币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辅”货币体系,或者说形成以美元为国际货币和各国各地区货币同时发挥作用的双轨制货币体系,这种体系是现实国际社会的产物,是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是有生命力的,是各国各地区应该遵守和维护的。中国当然也是在遵守和维护这一现行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并非是挑战美元作为目前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而是试图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是国际货币体系均衡发展的一种建设性努力。在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情况下,在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条件的同时,中国注意到了需要兼顾外部均衡,充分考虑人民币利率与美元汇率的均衡点。当然,我们推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建设性的,希望美元不仅持一国之利,而应该担负全球之责,真正体现一种国际货币的担当和责任。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共同探讨一种新的反映现实经济形态发展趋势的国际货币体系建设,也是有意义的。
从系统平衡角度看,金融系统的资产与债务关系永远遵循平衡的原理。比如,在初始资产负债表中,当资产量增加,意味着负债量相应增加,或者说其他资产价值相应减少,总价值没有变化,净变化为零。资产价值情况如此,负债价值情况也是如此。负债的增加,既可以通过减少其他负债来平衡,也可以通过增加其他资产来平衡。这就是经济生活中用“度”衡量的资产负债永远对称和平衡的原理。
当今社会,家庭、企业、国家、国际社会的债务都在增加。家庭负债消费成为一种潮流,2017年,中国居民杠杆率达到55.1%;企业“借鸡下蛋”成为一种经营策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55.5%,其中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5.0%;国家“借梯上楼”成为一种发展模式,2017年,中国政府负债率(债务余额/GDP)达到36.2%。经济生活中的负债增加,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多少负债就一定要有相应的资产与之匹配,这是资产负债表平衡原理的基本要求。而从债务到资产的过程又必须经过金融通道,大量债务在转换成资产的过程中,一定需要大量的金融运作,这样就产生了三个新现象:一是形成债务膨胀、金融膨胀、资产膨胀循环模式。随着债务膨胀,金融必然膨胀,资产必须膨胀。显而易见,这个资产是建立在债务基础上的资产,是很脆弱的,也是很危险的。二是互联网交易作为一种新金融通道,容易加剧金融膨胀和资产膨胀。这种膨胀又很容易造成资产负债表的量的扩充而非质的增加,甚至可能出现虚假平衡。三是债权和股权不对称的问题。正如陈元先生在北大光华论坛指出:“经济当中最多的是债务,最少的是资本和股本”;“这种极端的不对称性,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而且是全球的问题,只是中国这种新型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更突出而已”[7]。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严格遵循平衡规律,运用系统平衡方法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资产与债务的关系、股权与债券的关系,需要系统设计盈利与不盈利,综合安排股权与债券,适当开展增股化债,促进两者相互匹配相互转化。需要金融发展更多地从关注规模转为关注质量。需要金融功能加快由传统的储蓄、便利交易、资源配置功能,拓展到公司治理、信息提示、风险管理新功能。需要我们在经济金融活动中坚持两个平衡原则:微观上坚持收入增长率、开支增长率、债务增长率三者基本平衡原则;宏观上坚持广义货币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二者基本平衡原则。
本文借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成立30年契机,学习总结钱学森系统科学理论和应用,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系统平衡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系统平衡研究着重探索系统极为复杂性变化过程中趋于平衡的运动规律,是系统科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突出重点;金融系统具有空间的结构性、时间的连续性、功能的有序性,是极为复杂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平衡方法是防控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法宝,是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重要法宝,也是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形势的重要法宝。谨以本文纪念改革开放40年暨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成立30年,并表达对钱学森等老专家的崇高敬意。不忘初心,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