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同创新中凸显“特色功能”
——陕西自贸试验区“特色功能区”扫描

2019-04-26 01:03张永军通讯员杨凌示范区自贸办西咸新区自贸办
西部大开发 2019年3期
关键词:功能区试验区西安

文 / 本刊记者 张永军 通讯员 / 杨凌示范区自贸办 成 哲 西咸新区自贸办 李 蓓

西安高新区自贸办 马 宁 西安经开区自贸办 申 艳 李 阳

陕西自贸试验区经过两年的发展建设,各片区、各功能区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依托各自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教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紧抓机遇,协同创新,发力攻坚,以客流聚人气,以业态聚商机,以流通聚世界,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三个经济”发展、构建全面开放新高地的前进步伐中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片区 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杨凌经验”

杨凌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杨凌片区全面落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等特色试点任务,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紧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创新,积极推进,探索形成一批市场主体受益面广,实操性、参考性强,并具有系统集成性特点的经验和做法,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状况日益明显,“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杨凌片区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务工式”培训,开展农民学历教育和职称认定等,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大批获得学历和职业农民职称认定的学员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建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促进了农民增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从源头增强抗市场风险和赢利能力,发挥了“兜底”功能,解决了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探索新机制

如何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一直是国家关注和百姓担心的重点。杨凌片区总结推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新机制》,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突出无害化生物技术综合应用、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杨凌品牌,提升了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探索出一套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安全”的新机制;研发和普及的水肥一体化、基质袋栽培、碳基营养肥及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控等技术,减少了化肥使用带来的副作用,实现了农作物及其产品的“零农残”,达到了作物优质高产并效、营养健康同步和用地养地统一的目的。

为“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开辟新局面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构建高水平农业开放型经济。杨凌自贸片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了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进出有序、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机统一。近年来,杨凌片区先后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启动建设了7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结推广的《海外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建立海外新型农业合作社、推行“两国三园”运作模式、创新农产品进口服务新机制等,不仅将海外生产的优质农产品进口到国内,有效弥补了我国粮食缺口,还加速了“中国制造”的农机装备等走出去,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形成进出有序、优势互补的农业对外合作局面。

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创造新条件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意义重大,这既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杨凌片区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为重点,不断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交流合作机制,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通过建立集融投资、贸易、科技及人文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合作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境外农业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与丝绸之路沿线14个国家和地区的76所涉农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为沿线国家实现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共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农业特色自贸区打造新样本

杨凌自贸区承担的61项省级试点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培育创新案例 30个,其中《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得到了国务院通报表扬,《建设项目审批“三合两联”模式》等3个案例被评为陕西自贸试验区首批改革创新成果并在全省复制推广,《“微信办照”改革让企业群众不跑腿就能办事》被评为我省优秀改革案例。海关关税保证保险等多项全国第一单落户杨凌。率先完成219项省级委托下放事权的承接落实工作,累计办理各类事项16161件。首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受理事项达1114件。组建自贸区专家智库团队和咨询委员会,成立了农业自贸研究中心。

2018年,在全省上半年营商环境考核中,杨凌片区营商环境排名位列省内各自贸功能区及开发区第一。杨凌片区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57家,新增注册资本108.8亿元,新增外贸备案企业88家,同比增长87.2%,新增外资企业21家,同比增长163%。实际利用外资2173万美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6%。完成进出口总额7.54亿元,同比增长55.7%。

杨凌片区以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力争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索更多可供全国学习借鉴的杨凌经验。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 国家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新格局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咸新区规划面积42.58平方公里,涵盖空港新城功能区、沣东新城功能区、秦汉新城功能区和能源金融贸易区功能区等4个功能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健康医疗、文化旅游、金融贸易、总部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及人文交流开放合作门户区,逐步形成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新区(“双区”)联动发展新格局。

自挂牌以来,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紧紧围绕制度创新,累计形成33个创新案例,其中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5项在全省复制推广。截止2019年2月底:西咸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4303家,其中新增企业3180家(其中外资企业48户),个体工商户1122户。新增注册资本1396.63亿元(其中外资企业注册资本5.22亿美元),过亿元企业123户。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新区集中力量针对各项试点任务,逐个分解,层层解剖,形成单项推进方案,承担的69项试点任务全部完成。

西咸新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践行国家使命任务,打造贸易发展新高地

西咸新区认真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致力打造西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新高地,西部大开发工业引擎、科技引擎。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依托区内资源不断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中心、信息共享中心,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共建共享平台、国际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一带一路”语言服务标准体系及大数据平台等一系列交流合作和服务平台。扩大中俄丝路创新园的“一园两地”模式趋于成熟,积极探索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在文化领域开展合作,引入立德国际创新中心落户中俄丝路创新园。秦汉鲜花港与日本大田花卉株式会社就花卉苗木产业市场合作签订谅解备忘录。秦御茯茶与哈萨克斯坦签订进出口战略合作协议,并成为哈方进出口咸阳茯茶指定供应基地。秦汉功能区与新疆博州阿拉山口市、中译语通科技(陕西)有限公司与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协同开放,创新发展,助力西部大开发。

牢牢把握制度创新,差异化改革实现新突破

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建立“1+N”联动机制,构建“三办”协同创新机制,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工作。出台了《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2019版)》等方案,探索自贸区建设的系统性谋划和差异化改革,形成自贸区产业集聚。紧盯企业需求,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累计形成33个创新案例,其中4个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微信办照、“一带一路”语言服务标准体系及大数据平台、国际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特色文化产业合作新模式),5个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13个案例入选全省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3个案例上报商务部,5项服贸试点经验全国复制推广。

中俄丝路创新园

深化行政效能改革,创新监管新模式

在全省率先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创新“3450”审批模式,推出“证照同步”套餐式审批服务模式,2018年5月,全省“证照分离”改革现场会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举行,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咸经验”。2018年全年,新区办理“证照分离”事项3897件,改革事项办件量排名始终位列全省第一,获得省审改办三次通报表扬。西北唯一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改备案试点在秦汉新城落地,审批时限由3-5个月缩减至5个工作日。合资旅行社审批试点的应用使审批环节、流程减少,将审批时限由30个工作日缩减至4个工作日。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一窗通办”、“一机通办”、“同城通办”的办税服务。秦汉新城税务局设立了陕西首家自贸试验区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泾河新城税务局设立了陕西首家乡村自助办税服务点。正式启动。陕西自贸试验区首个商标受理窗口。构建“及时发现、智能分析、精准定位、快速处置、信息共享、联合惩戒”的市场综合监管新模式,把部门监管转变为社会共管。

提升贸易便利化,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以构建“三个经济”为目标导向,落实最新版负面清单,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印发《西咸新区提升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行动方案 》,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办事项10分钟内办结率已经达到90%以上。搭建了陕西“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定制了20余个特色综合服务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形式,整合各类专业服务力量,为境外项目投资提供多元化的定制服务和精准有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完善对外投资促进体系,提升广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效率。“单一窗口”增加航空舱单申报功能。联合海关推行“AEO认证免检,定制化通关服务,自报自缴,先出关、后汇总缴税”等举措,通关无纸化率达98%,降低小微企业费率近60%,通关时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通关高于全国23%、32%)。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第五航权”获准等等,进一步加速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周边企业量身定制直达终端市场的货运航线,加快形成国内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国际向西加密、洲际直达的全货机网络布局,截至2月年底机场已开通19条全货运航线,正在积极推进俄罗斯—西安—阿拉木图第五航权货运航线。西北国际货航获批筹建,为发展航空货运注入重要的新鲜血液。

加大金融招商,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能源金贸区功能区先后完成签约项目60余个,已成功引入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长安银行、华夏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入驻西咸金融港。目前正在推动陕西秦通天下外综服务有限公司在区内组建外综平台,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

总的来讲,西咸新区自贸区聚焦任务落实、聚焦创新发展,努力建设形成“双区”联动格局,“多试”联动效应逐步凸显,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发挥好试验、先锋的作用,为全省“三个经济”建设贡献西咸自贸力量。

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功能区 改革创新引领区和大西安追赶超越的排头兵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功能区以“对标国际,面向全球”为基本理念,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各项任务,统筹推进改革试点任务,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引领区和大西安追赶超越的排头兵。

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新型政府管理模式

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018年,高新功能区共完成100项试点任务,完成率140%。积极承接省级下放委托事权,到2018年9月底,已全部承接省级213项审批事项、市级100项审批事项。

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2018年5月,成立行政审批局,原由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实施的230个行政许可及服务事项,统一划转至行政审批局负责实施,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建立西安高新区市场综合监管平台。该平台于2018年4月28日试运行,8月18日零时正式上线,开启了西安高新区“互联网+监管”的新模式。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全面实施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协同监管、精准监管、智慧监管,形成事前诚信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全链条信用监管模式,营造自觉守信的社会大环境。自平台试运行以来,已成功进行了两次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活动,对西安高新区范围内的房地产企业、投资企业和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了联合抽查,检查企业111户,为西安高新区全面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监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善营商环境,加速投资便利化

发布三次创业体系政策。围绕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年重点工作及试点任务,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发布了三次创业体系政策,设立每年20亿元的三次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总规模2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在千亿级产业培育、高端要素聚集、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给予企业和机构全方位支持。

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在自贸试验区良性政策的推动下,西安高新区市场主体活力得到充分释放。2018年,新增市场主体16971家,其中内资企业10550家,注册资本1113.64亿元;外资企业152家,注册资本15090.16万美元;个体工商户6269家,注册资本12.55亿元。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达140家。2018年,西安高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 8 1 7.7 4亿元,占全省80.2%,占全市85.2%。成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对外开放的枢纽。

西安阿里巴巴丝路总部

集成一批改革创新经验。通过一年多的借鉴和摸索,西安高新区集成创新了一批营商环境服务提升的经验。构建了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继2017年成立咖啡街区服务站、唐延路服务站后,2018年新成立软件新城服务厅、万达广场服务站、蓝博服务厅,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2018年11月22日,行政审批服务局草堂分局在西安高新区草堂镇泰和社区正式揭牌;发布“最多跑一次”清单共计482项,在全省首推政务服务“容缺办理”机制,涵盖贸促、人才、社保、工商、税务、勘测等6个部门共44项业务,中央人民政府网专门对此进行了报道;开展“局长驻窗口”、“最多跑一次”体验活动,简化办事程序,探索创新办事方法,深化流程再造。

推进金融领域创新,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启动建设西安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发布《西安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发展规划》,启动建设2平方公里的西安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通过高质量发展,统筹高端产业,使之成为大西安的城市客厅。其中,西部地区超高层地标建筑群——未来之瞳,建成后将承载创新研发、星级酒店、高端商务等功能,配套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空中景观步道。

加快引入金融机构。西安高新区累计聚集了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和要素平台1435家,拥有金融机构全国或区域性总部6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5家。2018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都已在西安高新区设立机构,瑞华健康保险全国总部,富邦华一银行、浙商银行、农行、招商银行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分行等10家金融机构,阿里巴巴丝路总部项目、苏宁全国互联网金融运营中心等9家金融科技企业落户西安高新区。

西安高新创业咖啡街区

积极探索金融创新。西安高新区是国家首批投贷联动试点的五个示范区之一,出台并兑现《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的实施办法》。西安高新区内试点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金额累计达到8.77亿元,其中投资额3.41亿元,贷款额5.36亿元。支持延长石油获批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支持迈科集团通过海外协议付款业务,支持招商银行在陕西自贸试验区首次应用区块链技术为区内企业叙做美元跨境支付业务;创设“内保外贷”新型融资模式,在“控流出”宏观环境下,以“内保外贷”的形式,为海外并购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帮助企业“走出去”。

着力发展科技金融。搭建西安高新区信用金融服务平台,平台累计汇聚了全省250余万家市场运营主体的工商登记基本信息及西安高新区内近1.7万家企业的金融、社保、税收及国土等各类深度信用信息近200万条,发布各类融资需求300亿元,实现融资对接200亿元左右。同时,基于平台信用数据,西安高新区与深交所信息公司、陕股交中心共同搭建了“陕西科技企业投融资常态化网上路演平台”,面向全国3200家机构、8000多投资人实现了“7+24”永不落幕的项目对接平台。资本大市场已建成投入使用,西安高新区信用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用研究院等7家首批服务机构入驻运营。资本大市场自2018年4月份运行以来,已举办大小型投融资对接活动30余场,服务企业超过1000余家,服务人数超过2000人次。

加大特色创新案例培育,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西安高新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政府职能转变、跨境贸易、金融、“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模式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形成了一批改革创新成果,在创新案例培育工作中,西安高新自贸功能区获得四个第一:

上报案例数量第一。西安高新自贸功能区向省市共报送了100个创新案例。

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

特色创新案例数量第一。经第三方机构评估,西安高新自贸功能区共形成26个特色创新案例,占西安区域特色创新案例的51%。

入围省级最佳实践案例数量第一。西安高新自贸功能区共有6个创新案例入围省级最佳实践案例,占西安区域省级最佳实践案例的43%。

入围全省首批复制推广改革创新成果数量第一。西安高新自贸功能区共有4个案例入围首批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占西安区域各自贸片区及西安市各委办局全部入围的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改革创新成果数的67%。

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扩大开放开发领域

加速国际交流合作。成功举办全球硬科技大会、全球程序员节、全球创投峰会、世界西商大会等国际会议,西安高新区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积极参与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秦商大会等招商推介活动。举办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一带一路”核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智库论坛、“法律视野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西安高峰论坛等,提供包括对外经济合作、对外贸易、商事法律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优势,增加在对外经贸合作中的谈判筹码,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孟加拉科技服务站于2018年7月中旬挂牌运营;与国智汇融签订共建西安高新区以色列(特拉维夫)离岸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在硅谷举办中美(西安·硅谷)科技创新交流会暨西安高新区北美(硅谷)离岸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并同一九八六(西安)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协议;举行“中俄青年创业孵化器交流项目启动仪式”,促进中俄两国创业青年开展人文交流互访交流活动;成功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企业国际化智能平台,易点天下广告管理平台在技术、产品及数据的驱动下,通过移动营销、垂直领域解决方案、金融服务等助力中国企业国际化,打造面向全球的ToB生态圈。

自贸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 打造改革创新的“经开样本”

经开功能区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激发区域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自贸区制度创新,形成了一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首创业务。

形成全国首创“365x24”的75项全天候政务服务新模式;形成西北首创通过自助服务终端机办理营业执照、支付宝端口申报营业执照等;形成全省首创无人值守24小时不打烊智能政务服务驿站、“四式服务”引领纳税服务新模式、“五区一约一系统”智慧税务服务体系等;形成全市首创一证办照、工商业务全程电子化、首张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等。

“放管服”改革,激发区域市场活力

“365×24”,全天候的尊享服务。“365x24”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政务服务新机制,标志着经开功能区正式进入政务服务“不打烊”的新时代。2018年12月8日,西北首批智能语音登记注册机器人自助服务终端的加入,为经开功能区开启了语音智能工商服务的新领域。“智能服务驿站”,家门口的极致体验。启用西北首家园区24小时智能无人值守服务驿站,引进工商、税务、公安、社保等自助终端机,通过信息化支撑,建设线上线下合一、纵向横向联动的智能型服务平台。“十八般武艺”,市场准入便捷多样。2018年1月4日审核通过西北首张支付宝签章营业执照;3月30日发出全市首张仅凭身份证“一证办理”的个体营业执照;6月28日发出全市首张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营业执照;7月17日经开功能区实现企业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业务全程电子化登记业务,将工商服务推进到全程电子化“掌上登记”时代。“一窗受理”,审批服务集中办理。开设“集中审批一口受理”综合窗口,将以往在10余个部门窗口分设的128个事项全部进行整合,实现由“一事跑多窗”变为“一窗办多事”。“证照分离”,释放市场“双创”活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破解了“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释放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税务创新,推进区域营商环境提升

“五区一约一系统”智能化办税体验。经开功能区在全省首创推出了“自助办税服务区、网上办税体验区、综合业务办理区、税收政策公告区、服务形象展示区,微信预约办税及能够查看并引导办税的VR全景导视系统”的“五区一约一系统”服务模式,实现了办税厅的智能化、综合化、标准化。“四式服务”引领税务新模式。网上税务局六大类148项业务网上办理,实现“不见面”式服务。5类64台自助终端设备,自助办理发票申领、代开、认证等高频涉税业务,实现“零等待”式服务。微信预约办税,可提前预约5个工作日内的办税服务,实现“到就办”式服务。“办审一体化”实现“一厅通办”。经开区税务局将依申请审批的59项限办事项从原来分散在税政、征管及各税源管理部门等职责,归并前移到税务北厅的审核服务中心办理,实现了“前台受理、内部流转、后台审核、窗口出件”的流转模式,审核时间压缩30%以上。“套餐式服务”压缩50%办税时间。新办纳税人或通过网上税务局、大厅窗口两个渠道,办理登记信息确认、发票领用等11个涉税事项的“套餐式”服务,实现了纳税人开业办税无障碍。

金融服务,助力区域企业快速发展

人行助力,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经开区管委会与人行西安分行营管部、兴业银行西安分行、秦农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经开功能区也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获得人行西安分行营管部专项支持的自贸功能区。“税-银-企”合作,破解融资难题。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新技术手段,以小微企业纳税情况为基数,结合税务部门的纳税信用等级等信息,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通过网银线上申请“云税贷”,最快3分钟到账,企业融资效率提高99%,已累计为202家企业提供贷款13915万元。“基金”辅助,汇聚新兴企业。引进全省首家公募基金——朱雀公募基金落户,着力孵化新能源、新材料、军民融合、旅游文化、医疗保健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新兴企业。“中小微企业互助发展服务中心”,助力企业快速发展。成立全市首个中小微企业互助发展服务中心,解决企业转贷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企业转贷成本降低60%以上。长安银科率先开展国际保理业务。陕西海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文投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4家融资租赁企业获批陕西自贸区内资试点租赁企业资质。

海关监管创新,推进区域贸易便利化

平台“加持”,加快通关报检便利化。投资2600余万元建设海关及检验检疫报关报检辅助平台系统,采用“联网监管+库位管理+实时核注”的监管方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企业单项业务通关平均时间由原先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40分钟以内,节约时间30%-50%,实现24小时通关。分类监管,创新货物监管新模式。设计非保税货物进区的新流程,使非保税货物可以以入区时实际状态报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开展相应的仓储分拨配送业务,以实现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货物存储状态转换的新模式。培育创新成果案例。累计形成特色创新成果案例20余个,涉及通关监管、金融创新、国际产能合作、军民融合等方面,其中《创新区域性军工单位竞争性采购服务体系促进“民参军”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积极构建“军工+地方”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两项案例入选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智慧海关建设助推海关特殊监管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等三项创新案例获评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加快“三大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再攀升

“共融发展”,推进“经开功能区+高铁新城”产城结合。充分发挥高铁新城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与自贸区政策先发优势的叠加效应,统筹推进自贸区与高铁新城产城结合、共融发展。“平台发展”,加快区域优质企业聚集。运用平台优势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发挥投资贸易便利化优势,扩大进出口贸易增长,推动自贸区产业转型升级。“新兴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运用“研发+金融+基地+制造”的创新发展模式,吸引境内外资金、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形成自贸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猜你喜欢
功能区试验区西安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西安2021
Oh 西安
Physicians’ perspectives 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pediatric routine care: a survey
2019年:产业功能区建设聚焦六大工作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