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雯 林瑞玲
【摘 要】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患者接受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后,对生活质量提升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1~2018.9收治的96例慢性心衰患者,分为甲组46例与乙组50例,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乙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个性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GQOLI-74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提升,乙组评分更高于甲组(<0.05)。结论: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优化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心衰;个性化心理护理;生活质量;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6--02
慢性心衰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疾病,多由心脏舒张、收缩功能异常诱发的,老年人是本病的好发群体。慢性心衰病程漫长,个体症状差异性较大,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活动,降低身心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我院对50例慢性心衰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具有明确诊断、认知与交流能力正常、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96例慢性心衰患者,样本入选时间均为2016.1~2018.9。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n=46)男25例,女21例;年龄62~74岁,平均(67.5±2.6)岁。乙组(n=50)男27例,女23例;年龄63~75岁,平均(67.1±2.9)岁。两组患者以上资料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引导患者合理饮食、保持正确体位、遵医嘱用药等,并严格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情况,常规宣教。乙组在以上护理干预基础上,联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评估: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积极患者沟通,明确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来源等)与病情,在交流中明确患者心理状态,包括对疾病治愈抱有的希望等,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
1.2.2 建设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明确患者病情后,尽快予以对症治疗,以缓解患者症状,尽早控制病情,平复患者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产生安全感与归属感,减缩护患之间的距离,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1.2.3 个性化健康宣教:慢性心力衰竭病症以反复发作外加患者对疾病认知度较低,很容易影响患者的心理狀态,降低对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参与度,进而影响疾病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适时进行健康宣教,协助患者明确疾病的诱发因素、治疗手段、预后与注意事项等。可讲述本病治疗相对成功的病例,以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改善心态,提升治疗依从性。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月护理后,比较效果。
1.3 评价方法 采用GQOLI-74量表[1]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本量表功包括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对应的分值为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优良。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研究选用SPSS16.0软件包, 表示计量资料,独立样本 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AD-t检验。差异检测标准: =0.05。
2 结果
入组前,两组患者GQOLI-74量表评分差异不显著( >0.05);护理干预后,乙组GQOLI-74量表各维度评分高于本组护理前与同期甲组,差异均有意义( <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心衰是心内科一类常见疾病,患者治疗期间常存有病情久治不愈、数次入院、就医成本高及长期需要他人照顾等问题,且本病好发于老年群体,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患者易出现焦躁、抑郁等多种负面情绪,逐渐发展为心理障碍。已有研究指出[2],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参与心衰发生、发展与病情转归等进程中,并发挥较重要作用。故此,积极调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态,也是疾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一环。
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推行,常规治疗性护理干预做出调整势在必行,心理护理应时而生,其属于一种创新性护理模式,也是一种过程安全、效果优良、敏感度较高的辅助治疗措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学历水平、心理与治疗需求等要素,实施一系列心理护理干预,以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树立征服疾病的信念,进而提升治疗依从性,促进症状改善与疾病转归进程。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后乙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甲组,这提示了个性化护理干预在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李雯.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2):81-82.
李彩华.积极心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09):987-98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