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羽
摘 要:教育部门指出,校园体育是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较佳时机,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学校都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足球课程,导致其体育锻炼时间受到限制,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提出足球在高中阶段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足球;高中阶段;发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足球逐渐在校园里兴起。高中作为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足球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成长是当前高中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希望能鼓励更多的高中生积极投入体育锻
炼中。
一、高中阶段校园足球的现状
足球运动是多数高中生爱好的体育运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担心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次数过多而减少了文化科目的学习,同时考虑到安全因素,足球运动在校园的开展数量逐渐减少。虽然篮球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场地也更加简便。但是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当体育运动项目过于偏向其他运动后,难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足球运动环境。在某些高中学校中,领导并未参与足球课程的规划中。当领导仅仅将高考成绩作为学校的首要发展任务时,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会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门提出足球运动的重要性,并且将足球运动大力推向校园。足球训练周期相对较长,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足球水平需要一个过程。由此可见,高中校园足球需要加快改革速度。
二、促进足球在高中阶段发展的途径
1.积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我国教育部门指出,高中体育教育需要涵盖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模块,围绕高中生制订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目标。高中生通过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运动项目作为课程,从而促进个性发展。足球作为一项以脚支配球为主的运动,通过两队传递运球的过程中以球射门数量为依据来判定胜负。高中生大都喜欢选择足球项目,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足球运动技能,并且强化基础技能的讲解,包括踢球、停球、运球、头顶球、抢截球等组合技术,使高中生明确基础的常用技术。教师在体育教案设计上需要参考学生的基础水平,并且落实好比赛工作,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体育教师作为足球课程的主要授课教师,其综合素养对校园足球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将人文关怀渗透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中。体育教师的兴趣爱好对学生也会产生导向影响。所以体育教师应积极开展足球比赛运动,在掌握足球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特色教学风格。有经济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承担体育教师的外出培训费用,鼓励体育教师将学习到的先进理念运用于课程更新中,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带动校园运动的全面发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边路下底传中,中路包抄射门”的进攻战术讲解中,为了使课程更具趣味性,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技术要领,鼓励学生在包抄练习中具备战术意识。当教师讲解完战术后,可以开展足球比赛,引导学生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团队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提前调查学生对足球技术的掌握能力,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来讲解。高中生普遍的理解能力较强,教师在分配组队后进行针对性教学,能利于足球运动的有效普及。
2.开展校园足球联赛
开展校园足球联赛运动,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为学生提供一个足球运动检验水平的平台,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足球氛围,能帮助足球生展现自我,增强对足球运动的信心。足球教学期间设置小组比赛活动,有利于教师发现班级的足球人才。班级竞赛不仅能促进团队友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能为个别优秀的足球生寻找更广的发展。高中班级相对较多,竞赛场地收到一定的限制,要求体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将阳光体育理念融入比赛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防止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出现。竞赛可以从某种层面上来检测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积极改善教学工作,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应公平公正的开展体育竞赛,避免出现成绩虚报、造假等行为。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足球课程中,学生的健康水平将获得有效提升。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还可以设置年级梯队,积极引入足球特长生,为学生争取更好的资源。
为了改善高中足球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需要加快改革速度,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同时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开展足球比赛,调动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健康的运动氛围。
參考文献:
[1]於璠.探究高中阶段女生足球运动兴趣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1):108-109.
[2]银曜.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足球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8):250-251.
[3]王欢,秦旸.校园足球中学阶段学生运动技能评价标准的研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3):99-103.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