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
摘 要:随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现阶段已经有30个省区明确了高考改革方案以及思路,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已经呈现梯次推进的态势。而新高考改革也引发了不同角度的思考与探究。基于此,笔者主要对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价值取向;分析与解读
一、基于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1985年我国首次提出了要基于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素质教育以及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积极的推进了高考制度改革,提出了“三个有助于”的思想观念,而在1999年和2001年又先后重申了“三个有助于”的基础原则。而“三个有助于”的主要目标就是高等学校以及中小学。
而在2010年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思想,要“有利于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倡导要做到“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是首次将学生作为高考改革的主体目标,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而在2014年则明确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将学生健康发展作为首位,充分的彰显了基于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与取向。
基于学生为本的理念是学生教育主体观念在考试招生制度中的体现。我国教育界对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分析,明确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作用,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
高考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内容,在生本理念的影响之下,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尊重也更为关注,逐渐在高考制度中体现出来。在高考改革中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扩招”“扩限”“扩权”,在深层次上充分的尊重了学生教育需求,而通過取消考生年龄以及未婚要求进行“扩限”,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畴,通过调整志愿填报时间以及平行志愿的等方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这也是一种“扩权”的表现。
在新高考改革中,确定了学生在高考中的主体地位,也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自主选择的空间。整体上来说,随着高等学校资源的扩容,高等教育会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评价,形成学生选择学校以及学校选拔学生并存的发展趋势。
二、新高考改革的价值解读
新高考改革基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主要的目标,在四个角度构建了完善的评价选拔系统,而在新高考改革中其重视的就是融通、综合、过程以及选择等几个方面,其主要表现
如下:
第一,文理学科融通
在新高考改革中取消了文理分科,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以往的高考招生中文理分科是固有的模式。文理分科符合人类智能结构的客观差异,是一种基于知识客观属性为基础的分类,符合学生知识总量在增加过程中,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学习的实际状况。但是,文理分科存在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容易产生两极化的思维定势。随着新课改高考方案的试点,有效地打破了文理界限,实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这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模式均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第二,综合评价
实行综合评价不仅拓宽了评价的宽度与深度,也转变了传统的分数决定一切的评价模式。在新高考改革中,纠正了传统考核模式的不足,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进行招生,利用量化合成的方式充分地彰显了全要素的综合性评价,科学、系统地处理好了统一高考以及高中阶段综合表现、高校综合测试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试点的成功,在全国范围践行了“综合评价招生”的方式,各省也在探索统一高考招生模式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应用。
第三,过程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探索完善的过程评价以及发展性评价,延伸评价的长度,转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在新高考改革中,对过程评价进行了分析,通过“3+3”的考试科目、“三位一体”与自主招生等多元综合评价选拔模式、部分科目一年多考的方式,实现了终结性、过程性以及发展性的评价结合。
第四,扩大选择
扩大选择,在基于学生共同基础之上探究有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也是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转变单一评价选拔模式,将多元化评价作为选拔的主要模式,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有效的路径;第二,扩大选科的空间,转变文理分科固定的模式,通过“必考+自主选考”的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真正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新高考具有“顶层设计、试点先行”鲜明的特征,先后颁布了各种纲要、规范、决定与意见,明确了顶层清晰的改革思路,深入地分析了高考存在的问题,基于文化驱动,整体推进,是一种基于学生为主体,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董小玉.新高考与教师发展趋势[J].重庆与世界,2018(16):86-89.
[2]邵光华,吴维维.新高考改革何去何从:关于新高考“选考”和“一科两考”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8):13-20.
[3]尹达.“新高考”的价值取向、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4):35-42.
编辑 梁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