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谋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并对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肝癌的诊断效果予以比较。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小肝癌患者62例,分别运用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对其病灶情况、影像学特征予以比较分析;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判断两种检验方式对小肝癌的诊断效果。结果:患者分别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后其病灶显示病灶直径在0.45-3.00cm之间,肝左叶病灶36个,肝右叶病灶47个;病理诊断在62例患者中存在病灶83个,64层螺旋CT经检验后显示69个,检出率为69/83(83.13%),MRI增强扫描经检验后显示78个,检出率为78/83(93.98%),两组经统计学比较显示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小肝癌患者诊断过程中运用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两种方式均可对其病情等情况予以有效检验,但MRI增强扫描效果稍优于64层螺旋CT检查。
【关键词】64层螺旋CT;MRI增强扫描;小肝癌;影像学特征;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6-0-01
小肝癌又可称早期肝癌与亚临床肝癌,发病后无特殊体征与相关者症状。一般情况下肝细胞癌中单个癌结节直径低于3cm,瘤体呈现球形、切面均匀且边界清晰[1]。伴随病情逐渐加重,瘤体体积不断增大,可增加临床治疗困难。因此予以小肝癌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促进患者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并对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肝癌的诊断效果予以比较,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小肝癌患者62例,分别运用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对其病灶情况、影像学特征予以比较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7.50±19.50)岁;患者及家属同意此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且我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
1.2 方法 62例患者分别采用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后续在检验结果比较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64层螺旋CT检验:运用Optima CT 660双源64排螺旋CT机,患者在接受检验前需口服50℃左右温开水,以起到充盈肠道的作用,在检验前20min服用为宜。此外在检验前检验人员应对患者摒弃呼吸方式进行训练,确保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扫描参数设置如下:层厚7mm,螺距3mm,129KV,270-300ms。患者行仰卧,在其吸气后期进行扫描操作,同时调整视窗,保障检测部位可显示清晰。MRI增强扫描检验:采用光线核磁共振技术予以检验,仪器采用GE通用1.5T核磁共振Brivo MR355进行。患者同样行仰卧位,需确保中心线处于其剑突下缘,指导患者正确呼吸方式,并于吸气后期进行扫描操作,首先进行常规平扫。运用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技术扫描后续多期动态。扫描参数设置如下:TE1.2ms,TR2.6ms,反轉角度为15°,反转时间以15min为宜,矩阵272×160,接受宽带125KHz,视野35cm×40cm,激励次数0.75,屏气时间20s,层厚0.45cm,完成上述操作即可完成全肝容积扫描。
1.3 观察指标 分别运用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对62例小肝癌患者病灶情况、影像学特征予以比较分析;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判断两种检验方式对小肝癌的诊断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肝癌患者影像学特征
经病理诊断后显示62例患者中存在病灶83个,其中肝左叶病灶36个,肝右叶病灶47个;其病灶显示病灶直径在0.45-3.00cm之间,单个病灶直径为1cm左右,两个病灶直径之和≤3cm。
2.2 64层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检验结果
经病理诊断后显示62例患者中存在病灶83个,64层螺旋CT经检验后显示69个,检出率为83.13%;MRI增强扫描经检验后显示78个,检出率为93.98;两组经统计学比较显示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比较价值。(详见表1)
3 讨论
伴随越来越成熟的现代医学技术,螺旋CT和MRI技术在临床中均的得到大规模运用,其在小肝癌疾病诊断及后续治疗计划的制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技术的有效运用可对小肝癌检测予以强化,保障检验结果。基于此次研究可知,本组患者分别应用了螺旋CT检验与MRI增强扫描,其中MRI增强扫描技术可在检测患者肝动脉时具备强信号与高密度,就肝实质部位而言,则表现为未强化与轻度强化。强化最大的为门静脉肝实质,其病灶显示低强度与低信号,最终结果提示MRI增强扫描更接近病理检验金标准,检出率显著高于64层螺旋CT检验。主要由于核磁共振检验过程中可采用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技术,可对患者肝动脉早期呈现状态予以精准显示,动脉期强化效果显著,若达门静脉区域后信号可明显降低,但仍旧具备与其余血管组织区分的效果[3]。基于强化模式,部分病灶不论时期均处于低密度状态,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可能为其病灶内存在功血表现。本研究中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检出率分别为83.13%、93.98%,显示MRI增强扫描技术优于64层螺旋CT检验。
综上所述,64层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均可有效检验小肝癌患者病情及其进展情况,但MRI增强扫描技术更具优势,可有效确保检验结果的精准性。
参考文献
任伟. 螺旋CT与MRI诊断乙肝肝硬化性小肝癌临床对比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63):12417-12417.
陈枫, 李宏军, 李雪芹. 多期动态增强CT与MRI对小肝癌诊断的比较分析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26(9):1634-1638.
刘存兵. CT动态增强与MRI在小肝癌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