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新宇
摘 要:打造优质课堂是新时期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这是实现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的重要体现。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课堂气氛得以活跃,其中蕴含的各种有效教学资源能够有效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还能通过直观而形象的手段维持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美术的融合运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主要探讨了多媒体技术辅助下初中美术优质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美术;优质课堂;教学策略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图像技术、动画技术、声音技术等融为一体,用于构建生动高效的课堂,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目光,并使其在强烈的感官冲击之下走进相应的情境之中。初中美术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美育教学手段,构建优质美术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多媒体技术,将其运用到初中美术优质课堂的构建过程中。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清晰的图像或动画展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在多渠道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使其如同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1]。比如在《敦煌莫高窟》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敦煌莫高窟》的相关美术作品,让学生如同真正走进敦煌莫高窟中一般,感受其辉煌的壁画和塑像艺术。教师在这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创作背景,并且融入“敦煌飞天”这一名称的由来,让学生沉浸在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佛教故事情境之中,探讨敦煌艺术中的彩塑艺术。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形式非常丰富,比如有浮塑艺术、圆塑艺术、影塑艺术、善业塑艺术等,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塑像的艺术魅力。而且有一部分肖像塑和壁画结合在一起,其中的高僧写实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浓厚好奇心,让学生深受艺术熏陶。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的眼界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一定量的美术知识,其视界也较之小学阶段更加开阔。但是多媒體技术还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系统地认识美术世界,加深对美术世界的了解。就比如在《在美术世界中遨游》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让学生感受美术世界中以材料来区分的画种,使其明白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美术材料也有很多新变化,有利于让学生在开阔眼界的过程中更新自身的审美观念[2]。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就可以率先提问:“什么要素可以用来区分美术门类?”这一问题不由得让学生展开思考,初步激活自身的思维。然后,教师可以抓住时机,使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呈放不同的画种,如《父亲》《家庭组》《出水芙蓉》这几幅画,让学生观察其细部,探讨不同画种的美术效果。学生在观察和探讨的过程中,很快就能注意到作品材质之间的不同,每一幅画的艺术效果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放对照性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两种具有共同点的美术作品,探讨其中存在的差异之处,有利于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父亲》和《秋瑾》这两幅都是油画,也都是画人物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不同之处,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作品分析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技术可以与许多新型的教学方式相融合,将其应用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多媒体技术可以与小组合作学习法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切实提升自身的美术学习能力[3]。比如在《面具的设计制作》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对面具的起源及其功能进行大概的了解,然后呈放一些经典的面具,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美术效果。此时学生对面具已经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放面具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了解其中的面具设计与制作要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发布任务,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面具设计与制作。学生在分组以后,可分配好各自的工作,比如材料的准备、面具制作方案的设计、面具制作过程的步骤安排等。每个小组制作完成后,可以进行面具展示活动,评出最有创意或者制作最精美之类的优秀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打造优质的初中美术课堂具有重要的价值,既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实现美术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融合,融入更多的教学方法,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小英.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15):156.
[2]宋美超.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3):13-14.
[3]金春华.“互联网+”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1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