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锋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同时,结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特点,实施个性化阅读和探究式阅读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并对文本积极探索,形成新型的阅读学习方式。现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与探究式阅读方式进行如下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探究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死搬硬套”式的答题,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与情感态度上有更高的提升,使阅读教学为真正实现學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透彻认识个性化阅读与探究式阅读的积极意义,使语文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
一、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式
阅读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加人的见识,帮助个人提升能力,陶冶情操。而个性化阅读方式恰恰符合这一特点,这一教学方式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尊重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改变阅读教学策略,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化特点,使阅读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探究、体验的活动。而教师要不断思索、不断探究,寻求适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一)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
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文章、感悟文章。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空间,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个性化方式去体验文章。当学生能够运用自身能力为理解文章后,便会逐渐改变其自身对阅读、对语文的看法,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这样一来,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便得到了提升。
(二)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绝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同。而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面对学生的观点与质疑,教师不应武断扼杀,而是应当给予鼓励,使学生保持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方式
所谓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就是指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与能力,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积极思考、发掘问题、提出质疑,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教师由之前的主体地位逐渐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那么,教师要不断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通常是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在新课程改革后,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则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给予适当的指导。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探索文本内容,发掘个人思想,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了阅读教学的积极意义。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每个学生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初中语文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广,而且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教师要认真聆听,倾听学生思想,与学生积极探讨,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一来,既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文本内容,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新课程改革后所提出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与探究式阅读方式同样也是如此,这二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首先,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为探究式阅读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奠定了基础,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思维,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一板一眼的思维模式,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究,敢于质疑,敢于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言,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探究式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拓宽思维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了其自身的创新能力。而这两种阅读教学方式的结合,有效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总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将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与探究式阅读教学方式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丹丹.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课外语文,2017(3).
[2]马思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
编辑 杜元元